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悔恨:誤信「癌症不用開刀」
    • 勝算:另類療法死亡率更高
    • 規範:說明義務應更嚴格
    • 納管:投入研究釐清效果

    范太太說,先生多年來偶爾大便有血,自認是痔瘡,2009年、62歲時確診直腸癌第三期,當時先生像快瘋了一樣,摔椅子、摔桌子,一週內跑遍三間醫學中心,期盼聽到不一樣的答案;但醫師都異口同聲要他「馬上開刀,肛門還有一半機會留得住」。范先生開始找提倡「癌症不用開刀」的書,把許達夫每一本書翻爛了,還寫著密密麻麻的註解,安慰她說:「妳看,我跟他(許)是一樣情況,他不開刀也活到現在。」 在她和兒子的陪同下,范先生滿懷希望去許達夫的診所,進門先付掛號費1,000元;許達夫口頭交代可去林新醫院做放射治療,再收「介紹費」5,000元。診間可見貼上診所標誌的電解水機器一台賣4萬5千元、候診區電視重複播映「成功」案例故事,在診間是醫師坐著訓話,病人和家屬站著聽。 「他問我先生:『你回去做了什麼事?』我先生說都聽你的...

    「范先生當時如果接受正規治療,肛門有超過一半的機率可以保留,5年存活率可以到6、7成,活下來的機率很高。」當年以住院醫師身分照顧范先生的吳元宏,現在已經成為北榮腫瘤醫學部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他深知病人若被誤導而延誤治療,後果有多嚴重。 吳元宏指出,根據耶魯醫學院發表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最新研究,僅接受另類療法的癌症病人,整體死亡率是接受正規療法病人的2.5倍,單看直腸癌病人是4.57倍、乳癌是5.68倍、肺癌是2.17倍。台灣國民健康署的癌症登記資料亦顯示,癌症病患若未在診斷後3個月內接受正規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高達53%,是及時就醫者死亡率的3倍。 2015年澳洲國立衛生和醫學研究理事會 (Nati...

    許達夫案例顯示,當醫師推廣缺乏實證的另類療法,如果缺乏完善的說明,會有多麼嚴重的後果。站在專科醫師立場,這種吸引癌症病人遠離正規療法的做法幾乎已等同於「害命」;但站在病患立場,確實有嘗試各種輔助及另類療法的權利,兩者應如何取捨? 施純全指出,很多訴求自然療法或另類療法,會被包裝或混淆成中醫傳統治療,「但中醫不是自然療法、更絕不會強調『排毒』,中醫的理論是以藥物的偏性去糾正身體疾病的狀態,更何況,中醫師是受《醫療法》管理的,處置與行為都有明確規範。」 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侯英泠認為,醫學多元發展是必然,若有醫師欲推廣另類療法,主管機關之管理重點不在於禁止,而在於如何管理、醫療人員如何告知病患。例如德國並未禁止另類療法,但政府針對另類療法的內容進行歸類和要求,若歸類為藥品規範,就要走人體試驗和查驗...

    其實輔助及另類療法最常見的爭議情境,是病人或家屬主動要求醫護人員允許他們使用。面臨這類要求,醫護人員必須先在生命倫理四原則的基礎上,評估特定另類療法在個別情況可能為病人帶來的利益與傷害,協助病家作出最好的決定。 目前衛生福利部、醫師公會全聯會、各大醫學會,尚未透過任何明確條文或指引去釐清輔助及另類療法的範圍及倫理準則,醫病雙方作決策時出現無所適從的模糊地帶。衛福部常務次長薛瑞元表示,這部分的管理確實有檢討空間,但光是應管理哪些輔助及另類療法,就是一個大問題,因為「總是要有一些(實證)根據才能夠去宣稱有治療的效果,基本上沒有療效根據的就不能排進來。」 台大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蔡甫昌表示,目前主管機關和醫師公會的作為比較屬於被動反應,看到哪邊出了問題才出來評論對錯,應該化被動為主動...

  1. 2019年5月20日 · 事實上讓曾苑綺成為藥害犧牲者甚至這一年來 頻頻被發布藥害警示的氟喹諾酮系(FQ)抗生素 ,背後更深層的根結,是「沒有更好的藥」可用。 近年來,「藥到病除」的抗生素無利可圖, 國際藥廠新藥研發停滯,台灣還外加 健保砍價 的雙重壓力,「沒有好藥可醫」,連感染症醫師也招不到新血。 對抗細菌的藥物、人力、政策都不足,抗生素新藥荒的危機重重。 畢業季將至,各醫院住院醫師陸續開始招收, 去年(2018)成果 顯示,「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中,婦產科、兒科、外科甚至急診科都滿招而回穩,只剩內科持續失血、招收率吊車尾。 而內科系中的感染科更是「紅色警戒」,今年(2019)迄今,台大、榮總兩大龍頭醫院,報名人數是「0」。

  2. 2019年5月20日 · 2007年23歲的 曾苑綺 因惡性淋巴瘤化療感染罕見且棘手的瀰漫性非結核分枝桿菌及在加護病房昏迷不醒之際台大醫院使用含有 Amikacin成分 的抗生素 「愛黴素」(Amikin)治療,引發嚴重的耳毒性不良反應,讓她從此全聾。 「正當使用」、「合法藥物」、「重大傷害」藥害救濟的三大關鍵,她全部符合。 但是,最後卻被判「不予給付」,理由是:衛福部認定,她的症狀是「常見且可預期之藥物不良反應」。 曾苑綺一路上訴,一度在2011年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獲勝,判決書中載明:「台大醫院自2001年迄今,有4千多人使用Amikacin,收到相關之耳毒性通報僅有2件,台北榮民總醫院迄今則未接獲使用Amikacin發生耳毒性不良反應之通報。

  3. 2019年10月16日 · SJS雖是台灣最常見、具致命危險的嚴重藥物過敏,然而,SJS也是有最多武器可以預防的一種藥害,不僅找到了高危險者的關鍵基因,在醫學養成教育裡也是重要篇章,健保更將部分藥物基因篩檢納入給付,多一道把關;但臨床上,開藥醫師仍極少進一步思索藥害的可能、基層診所也多不具診斷能力⋯⋯連最嚴密看管的SJS病人都常被「視而不見」,藥害防護網究竟有多少破洞? 王昭晴的書桌,就是個小型藥局。 抽屜裡滿滿的藥品、棉花棒,一旁還堆疊著一包包藥袋,每一罐眼藥水、每一條藥膏連看都不用看就能拿到。 桌上擺著一本《看得見的盲人》,那是她最近正在閱讀的書,書名也幾乎就是她人生的寫照。 雙眼幾近失明的她,只能用擴視機,一行一行慢慢閱讀。 30歲的王昭晴,這樣的日子已持續6年。

  4. 2020年12月24日 · 國際樣版評鑑下拔管孤兒安樂死代辦醫師的掙扎實況. 2020.12.24 最後更新. 2010年、2015年,台灣兩度在「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進行的「死亡品質」(Quality of Death)評比中名列世界前茅,更高掛亞洲第一。. 2012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通過撤 ...

  5. 2019年6月18日 · 2019.6.18 最後更新. 從西方中世紀「 愚人船 」預言中被流放,到現代醫療體系中需要被治療,精神病患自古以來存在理性世界的暗面,不成比例地構成社會巨大的風險。 在近年頻繁的社會事件之後,描述思覺失調症患者與社會之間張力的戲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 ,掀起一波討論熱潮,但是在戲劇熱潮結束之後,那些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返回主流社會的路途,其實依然艱險。 台灣在2014年引入國際性的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 ,很大程度上,服膺歐美國家自1960年代持續至今的「去機構化」運動,明確立法宣示身心障礙者享有與其他人同等生活在社區的平等權利以及選擇。

  6. 2023年4月24日 · 自費細胞療法台大、榮總為何反應冷?. 治療糾紛難認定、醫病保障皆不足. 隨著細胞療法的成功,各國都在投入,但鼓勵研發與病人權益,必須取得平衡。. (攝影/林彥廷). 關乎國內生技發展及癌症、重症患者權益的再生醫療雙法草案正在立法院進行審查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