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1992年

      • 1992年,在吳東亮董事長帶領下成立台新銀行,多年來以”認真”的思維及精神,期許成為客戶的”智慧好夥伴”。
      www.taishinholdings.com.tw/tsh/about/overview/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台新國際商業銀行 (英語: Taishin International Bank ),簡稱「 台新銀行 」、「 台新銀 」、「 Taishin Bank 」、「 TSIB 」,是 臺灣 的大型 商業銀行 之一,現為 台新金融控股公司 旗下全資擁有的 子公司 ,全臺灣共有101家分行,於海外地區設有 日本 東京 ...

  3. www.taishinbank.com.tw › TSB › about-taishin台新簡介 - 台新銀行

    本銀行係於79年由董事長吳東亮先生邀摯友及企業界知名賢達,共同發起創設;80年8月獲財政部核准設立,81年3月23日正式營業,並於90年12月7日股東臨時會中決議,與「大安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股份轉換方式設立「台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同時

  4. www.taishinbank.com.tw › TSB › about-taishin關於台新 - 台新銀行

    台新銀行每月整理行內的重要議題與社會大眾分享,內容相當多元,包含了:重要新聞、台新專論、服務榮耀、志工分享、藝術觀景窗、活動等主題,讓大家更能了解台新。.

  5. 台新國際商業銀行 (英語: Taishin International Bank ),簡稱「 台新銀行 」、「 台新銀 」、「 Taishin Bank 」、「 TSIB 」,是 灣 的大型 商業銀行 之一,現為 台新金融控股公司 旗下全資擁有的 子公司 ,全灣共有101家分行,於海外地區設有 日本 東京 ...

    • 1990 年代:開放期
    • 銀行家庫通自己金庫,惡果全民吞
    • 市場大暴衝也衝出 4 千億呆帳
    • 千禧年後:整頓期
    • 兩次金改,確立大者恆大態勢
    • 版圖重洗牌,消費金融引爆國退民進
    • 金融紀律建立,監理趨正軌
    • 數位新時代,驅動金融科技

    投資人更有感,三商銀的股價最高破千元,就算 1990 年大崩盤,股價也還有 300、400 元;因此即使一次釋出 15 家新銀行新股,每張面額只要 10 元,自然吸引民眾踴躍參與,結果中籤率多低於 5%,太電集團發起成立的大安銀行中籤率更僅 1.67%。反觀現在金融股股價普遍低迷,根本無法同日而語。 開放新銀行絕對是當年的大事,畢竟先前政府為了維持金融穩定、發展計畫經濟,長期控制利率、匯率,限制銀行新設,導致 1980 年代美元兌新台幣匯率達 40 元,利率近 13%。雖有 16 家本國商業銀行,但其中 12 家為公營,營運效率不彰,大量民間剩餘資金與借貸需求只能仰賴信合社等民間借貸與地下金融中介。在「台灣錢淹腳目」,但監管引導機制卻未跟上的時空環境下,正是導致台北十信案與鴻源吸金案爆發的背...

    ▲ 力霸集團創辦人王又曾(右三)風光發起中華商業銀行竟以掏空千億結尾。 那是信奉「絕對開放等於絕對進步」的年代,除了銀行,保險和證券也陸續開放,外資也進入台灣市場,公營銀行隨後啟動民營化。 當時政府採循序漸進方式,雖然成功避開 1997 年東南亞金融風暴,但隔年台灣卻爆發本土金融風暴。 玉山銀行董事長黃男州分析,新銀行開放是美意,但家數過多必然導致殺價競爭、獲利降低,加上股市房市崩跌,基層金融首當其衝,先是彰化四信(總經理葉傳水違法做丙種墊款)爆出擠兌,再擴展到農漁會,後來新銀行經營不善者也受到重擊。 本土金融風暴更暴露出,台灣政商權貴「銀行金庫通家庫」的陋習行徑。當時黑金政治猖獗,有用自家企業掏空自家銀行,如中興銀行、中華銀行、萬泰銀行都被政商兩棲的大股東掏空;也有裡應外合,如立法院前院長...

    這十年間,整體銀行界累計 4 千多億元呆帳,一開始只能由公股行庫和中央存保苦吞,直至 2001 年成立金融重建基金,總計處理 56 家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總賠付金額達 2,892 億元台幣;同時,成立保險安定基金,處理問題人壽與產險公司。央行前副總裁、現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感嘆:開放的惡果還是由全民買單。

    為解決開放期亂象,台灣金融進入整頓期。那時本國銀行家數已增至 53 家,因此 2001 年啟動一次金改,目標是在兩年內將金融機構壞帳比率降到 5% 以下,銀行資本充足率提高到 8% 以上,同時通過「金融六法」,開放成立金控。據統計,一次金改政府與企業挹注近 1.4 兆元台幣,對於打銷呆帳、降低逾放比有絕對助益。2004 年金管會成立後,也在跌跌撞撞中建立了金融紀律與文化。 2004 年政府再啟動二次金改,目標為兩年內 12 家公股銀行減半、金控減半,銀行做大後再出去打國際杯。立意良善,但牽涉利益龐大,導致政商勾結的層級和金額反而更勝以往,二次金改弊案涉及總統和多家金控家族,引爆輿論撻伐;加上 2005 年雙卡風暴,2008 年政黨再次輪替與金融海嘯等種種政經情勢驟變,最後金改目標未達成。 但...

    現任合作金庫銀行董事長雷仲達回憶,他當時被迫以高市財政局局長身分接手代理董事長職位,「那時總經理都不敢面對,到哪都會被陳情群眾團團包圍,還有議員揚言要在議場上翻桌;我就帶著同仁低頭坐著被罵,要負責,沒辦法。」在他調解與爭取下,高銀和其他銀行一樣,最後只須賠一成五的通路責任,受害人也至少取回五成本金。 然而,在亂局之中,不浪費一場危機者,就有機會勝出。中國信託、台北富邦、玉山銀行也就在此時打下民銀龍頭的基礎。 黃男州分析,一個國家人均收入達 1 千美元就需要銀行帳戶,5 千美元有信用卡需求,1 萬美元就需要財富管理;1992 年台灣人均收入正好突破 1 萬美元,財管投資需求正夯,新銀行雖然低價競爭,但也帶入更高品質的金融服務與商品,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銀行也從此奠定了品牌與影響力。

    為因應市場需求,中信金控顧問王正新指出,中信率先重組分行,將一樓營業廳一分為二,高櫃作業力求簡單化、自動化、集中化降低成本,低櫃則讓理專做服務與產品銷售。法人金融業務也引領變革管理,從最初階的放款,隨著台商西進,中港台三角貿易量放大,銀行服務也從交易進階到做跨境貿易融資,協助企業管理現金流、應收帳款票據融資。 反觀公股銀行雖已民營化,卻仍無力因應市場競爭,業務又因高層人事更迭而難以為繼,獲利能力與市場地位終被民銀超越。尤其,開放金控成立後容許金融機構跨業經營,改變了金融業過去以銀行獨大的態勢,此時能善用壽險資金與投信基金布局海內外投資及銀行與證券通路,加上財團家族在背後的影響力奧援,競爭力將大幅領先,獨立銀行除非有特殊利基,如京城銀行有獨樹一格的策略,否則大者恆大已難以撼動。

    在合庫調查研究室編印的《台灣金融發展歷程》所保存的新銀行審核評分表,對總經理、副總經理等人員適格比重各達6%,但「發起人消極資格及預訂董監事的積極條件」僅占 5%,如今看來,的確低估了大股東的影響力,也使得後來對金融業的大股東適格性嚴格把關。 黃男州則以玉山為例,玉山用人一律考試,想關說安插者永不錄用。2004 年,他以策略長身分主責併購高雄企銀時,居間協調的投資銀行勸他,併購都是少數人密室面談,玉山派出 50 幾人這樣會洩密;但玉山銀創辦人黃永仁堅持,併購成功的關鍵是融合與執行,這有賴於決策的透明。「這樣的文化,要能堅持下去,且做出成績後,大家才會相信這套是有用的。」業界人士觀察。 歷經 30 年大變化後,台灣金融又迎來了新變局。這次,挑戰不再僅是可見的銀行同業,更可怕的是看不見的明天。如...

    明日的金融,勢必走向技術創新驅動的永續金融與數位轉型;但「重穩定、輕發展」的監理習性,勢必無法因應國際金融產業的劇烈變化。更深層的結構面改革,如金融整併、民營化與公營事業鬆綁,談論多年卻無重大進展。「主管機關已多無意願碰觸這類議題了。」許嘉棟坦言。台灣金融走過上個滄桑的 30 年,今年純網銀陸續開業上路,預示著台灣金融已走進截然不同的新時代。台灣金融未來會有怎樣變貌,需要政府、業者與社會記取過去的教訓,以更大的勇氣與智慧迎接下一個 30 年。 ▲ 國家隊「將來銀行」將成為第三家上線的純網銀。(Source:將來銀行)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6. www.taishinholdings.com.tw › tsh › about台新金控-關於台新

    1992年在吳東亮董事長帶領下成立台新銀行,多年來以”認真”的思維及精神,期許成為客戶的”智慧好夥伴”。 為提供客戶更完善的金融服務,2002年台新金控成立,旗下包含台新銀行、台新證券、台新投信、台新投顧、台新創投、台新資產管理…等子公司及 ...

  7. 2014年3月24日 · 台新銀行董事會下設有稽核處、秘書處,併在總行設有人力資源處、綜合企劃處、法制處、資訊服務處、行政服務處、行銷傳播處、風險管理處、會計處及績效管理處等 行政管理 及服務單位,同時亦設立法人金融、個人金融與 財富管理 等二十一個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