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1月21日 ·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3. 強震即時警報 (英語: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縮寫: EEW ),又稱 地震預警 、 地震速報 ,是 臺灣 在 地震 發生後發布的警報,針對部分地區利用 地震波 傳遞速度的差異,在較具威脅性但速度較慢的 S波 、 表面波 到達前,透過 電腦軟體 、 行動應用程式 、 災防告警系統 、 電視台 等方式預先通報,以爭取數秒到數十秒的預警時間。 [1]:1 [2] [3] 2014到2018年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現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總共對314個地震發布強震即時警報,臺灣島內地震平均在地震發生後17.3秒對外發布警報。 [4]:102. 原理.

    • 漁民捕獲罕見的深海皇帶魚,恐有大地震?
    • 新聞年年報的「蚯蚓」上街,真的是地震警訊嗎?
    • 遍地開花的地震預測粉專和社團
    • ​地震預測行不行?還差得遠呢!

    說到在坊間訛傳的地震謠言,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盛行於日本、臺灣的「地震魚」傳說。 在亞熱帶海域中,漁民將「皇帶魚」暱稱為地震魚,由於皇帶魚身型較為扁平,生活於深海中,魚形特殊且捕獲量稀少,因此流傳著,是因為海底的地形改變,才驚擾了棲息在深海的皇帶魚,並因此游上淺水讓人們得以看見。 因此,民間盛傳,若漁民捕撈到這種極為稀罕的深海魚類,就是大型地震即將發生的警兆。 然而,日本科學家認真蒐集了目擊深海魚類的相關新聞和學術報告,他們想知道,這種看似異常的動物行為,究竟有沒有機會拿來當作災前的預警,抑或只是無稽之談? 可惜的是,科學家認為,地震魚與地震並沒有明顯的關聯。當日本媒體報導捕撈深海魚的 10 天內,均沒有發生規模大於 6 的地震,規模 7 的地震前後,甚至完全沒有深海魚出現的紀錄! 所...

    ​當街道上出現一大群蚯蚓時,密密麻麻的畫面,不只讓人嚇一跳,也往往讓人感到困惑:為何牠們接連地湧向地表?難道,這真的是動物們在向我們預警天災嗎?動物們看似不尋常的行為,總是能引發人們的好奇與不安情緒。 如此怵目驚心的畫面,也經常成為新聞界的熱門素材,每年幾乎都會看到類似的標題:「蚯蚓大軍又出沒 網友憂:要地震了嗎」,甚至直接將蚯蚓與剛發生的地震連結起來,發布成快訊「昨突竄大量蚯蚓!台東今早地牛翻身…最大震度4級」,讓人留下蚯蚓預言成功的錯覺。 然而,這些蚯蚓大軍,真的與即將來臨的天災有直接關聯嗎? 蚯蚓與地震有關的傳聞,被學者認為起源於 1999 年的 921 大地震後,在此前,臺灣少有流傳地震與蚯蚓之間的相關報導。 雖然曾有日本學者研究模擬出,與地震相關的電流有機會刺激蚯蚓離開洞穴,但在現...

    這座每天發生超過 100 次地震的小島上,擁有破萬成員的地震討論臉書社團、隨處可見的地震預測粉專或 IG 帳號,似乎並不奇怪。 國內有許多「憂國憂民」的神通大師,這些號稱能夠預測地震的奇妙人士,有些人會用身體感應,有人熱愛分析雲層畫面,有的人甚至號稱自行建製科學儀器,購買到比氣象署更精密的機械,偵測到更準確的地震。 然而,若認真想一想就會發現,臺灣地震頻率極高,約 2 天多就會發生 1 次規模 4.0 至 5.0 的地震, 2 星期多就可能出現一次規模 5.0 至 6.0 的地震,若是有心想要捏造地震預言,真的不難。 在學界,一個真正的地震預測必須包含地震三要素:明確的時間、 地點和規模,預測結果也必須來自學界認可的觀測資料。然而這些坊間貼文的預測資訊不僅空泛,也並未交代統計數據或訊號來源。...

    由於地底的環境太過複雜未知,即使科學家們已經致力於研究地震前兆和地震之間的關聯,目前地球科學界,仍然無法發展出成熟的地震預測技術。 與其奢望能提前 3 天知道地震的預告,不如日常就做好各種地震災害的防範,購買符合防震規範的家宅、固定好家具,做好防震防災演練。在國家級警報響起來時,熟練地執行避震保命三步驟「趴下、掩護、穩住」,才是身為臺灣人最關鍵的保命之策。

  4. 2017年7月24日 · 當年的地震預警系統主要由加拿大的地震儀器公司負責開發系統主要接收在花蓮地區十個地震站進行解算而預警系統的主機分別設在花蓮及台北這是當年的主A計畫鄧大量院士回來台灣時發現當年傳輸地震訊號的數據線路可以想成像網路訊號的概念仍有一半的頻寬可以使用建議將共站的強震儀訊號即時傳回以發展地震預警系統的備案B計畫。 服完兵役的我,於 1993 年進入氣象局工作,不久就被指派接手 B 計畫,當時有些資深前輩認為,地震預警不會成功,所以 B 計畫就由我這菜鳥接手。 我一直認為戰士是不能選戰場的,所以接手後便孜孜不倦的進行這計畫,與在遠地球另一端李泓鑑博士一起工作、分頭進行。

    • 地震預警是什麼?1
    • 地震預警是什麼?2
    • 地震預警是什麼?3
    • 地震預警是什麼?4
    • 地震預警是什麼?5
  5. 地震預警系統 (英語: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或 Earthquake Warning system ,縮寫: EEWs ),是指依託潛在震源地附近的地震台網,在震後數秒內快速估算地震影響範圍和震害程度,在破壞性的 S波 和 表面波 到達設防區域前發布警報的即時 地震 資訊處理系統 [2] 。 地震預警系統利用 P波 傳播速度較快、幅值較小,S波和表面波傳播速度較慢、幅值和破壞性較大以及電磁波傳輸速度遠大於地震波的特性,透過讀取分析布設在各地的即時傳輸地震監測台站的記錄資料,快速對地震要素進行評估,來向預警設防區域發布警報,以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 。

  6. 地震預警就是利用地震P波與S波的速度差透過及早偵測首先達到的P波進行判識在破壞性高的S震波到達前的很短時間內發出預警訊息讓大眾立即避難減災根據前述原理地震預警技術可分為區域型與現地型兩種區域型地震預警是利用多個測站組成的地震監測網在地震發生後先對距離震央較近的甲地測站觀測到的震波進行分析判別並透過多個測站的到達時間差定位推估地震規模距離等震源參數提供距離震央較遠的乙地地震預警訊息。 也就是說,區域型地震預警是利用震波到達甲地與乙地的時間差,達到地震預警的目的。 現地型則僅利用單一地震儀,在觀測到初達P波時快速推估震源參數,計算S波抵達時可能造成的地動大小,進而對現地位置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7. 預測不同,「預警是在震央已經發生地震時利用線路傳輸速率的比地震波波速快的原理為距離震央較遠的地區爭取數秒的預警時間。 地震引發的剪力波(S波)和表面波,是造成地表強烈振動和破壞的主因;初達波(P波)的振幅較小,傳遞速度卻比S波快 1.73 倍。 每次地震後的震央公布,就是科學家利用P波和S波二種波的速率不同所引起的時間差,進而推算震央的所在位置。 現在若能搶先偵測到微小的P波,就能透過簡訊或文字廣播的方式,警告人們即將來臨的地震。 如果只能提前幾秒,預警能為我們做什麼? 也許有人認為短短數秒對於人員逃生只是聊勝於無,不過對於捷運、鐵路、電梯、乃至於家中的瓦斯,若能透過系統自動暫停,可大大減少因地震而引起的二次災害或是爭取人員逃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