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28日 · 1871年當下的時空早已被亙古通今的落山風吹散,所謂的真相也永遠埋在恆春半島的地土之下。 如今,行經琉球人登陸的九鵬海灘,以及後來埋葬的統領埔,都已是一片天高日廣。 除去紀念公園和碑文之外,整個恆春半島已經難以揣想事件裡的對峙和悲傷。 起初,觸動作者寫作動機的「牡丹社事件 愛與和平 世紀大和解」活動,以及作者後續開始追索事件真相的企圖,在我看來,似乎總是隔著一層霧般的薄幕,我可以明白,卻難以共感。 殺戮和死亡的真相是如此難以確證,但是,真相真的重要嗎? 我是指,對誰來說重要呢? 重要的,確實是真相本身嗎? 書中記述到另一位受難者的後人野原耕榮,在年少時聽聞事件過往,他並不感到生氣,看見父親參與協調遺族事務時,他也沒有生氣。

  2. 女性政治人物,成為厭女者的集體發洩出口. 在美國總統大選後,我回顧了一些我在競選期間寫下的筆記。 我在2016年3月時寫下: 正如川普的競選活動所充分展示的,在當代美國這個世界裡,某些過去富有特權的男性正步履蹣跚,並且拖累了因為他們的殞落而失去方向的女性。 因此,當女性反轉性別階序並渴求帶有陽性屬性的社會角色時,厭女情結就有可能被激發。 我們可能想不出比(女性)投入政治工作更明顯的觸發因子了,尤其當這麼做可能使敵對的男性政治人物付出代價時⋯⋯. 如果這大抵上是對的,那麼,這便影響並釐清了針對從政的女性們我們所需要問的問題。 即使像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這樣的女性,可能恰恰會因為她們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而被以帶有敵意的方式看待或對待。

  3. 2023年2月27日 · 如果台灣的白色恐怖歷史,也能成為全世界觀看、頒獎並真心認同的作品,你會選擇哪一段記憶? 今年(2023)榮獲第80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話題電影── 《阿根廷1985》(Argentina, 1985,暫譯) ──敘述一群年輕的阿根廷檢察官,冒著生命威脅與導致國家崩潰內戰的巨大風險,也要起訴軍政府獨裁統治下最有權勢的9名將軍,試圖在政治的現實壓力下,為那些被酷刑凌虐、甚至搭上死亡航班而自此在大西洋上空人間蒸發的3萬名阿根廷白色恐怖受難者,伸張真相遲來的正義。 《阿根廷1985》即將於2023年3月12日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中,力拼年度最佳國際影片的影史地位。 假若他們如願得獎,這將是史上第三部以「轉型正義主題」拿下小金人的阿根廷電影──但這對於2022年的阿根廷有什麼啟示?

  4. 2017年11月26日 · 2017年10月27日,RCA污染侵權一案由高等法院二審宣判,判決被告公司賠償勞工追加至7.1億。 這場將近長達19年的跨世紀訴訟,涉及職災、公衛、環境等重要議題,訴訟案的勝利為台灣寫下重要的歷史。 本文作者曾長期訪談RCA工殤案員工,就讀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期間並發表「 RCA健康問題之社會建構 」論文。 本文記錄分析RCA員工如何由一個單純環境污染案中,驚覺自身癌症與在職工作環境有關,在身心傷害及家庭破碎中覺知受害、進而自發性串連爭取權益,成為台灣工殤自救集體認知解放的指標案件。 19年來、近千位RCA員工和家庭,他們為台灣所創造的產值,以及在他們身上失去的健康與青春,遠遠超過7億元這個數字。

  5. 這著實呼應了為什麼「調侃原住民族」的言論,可能是挑撥社會創傷等級的攻擊行為。 因為這個保障的立意,早已長期被台灣主流社會所扭曲。 過去筆者當記者跑政治新聞時,許多官員在國會殿堂或者是市議會的議事廳,接受原住民籍的民意代表質詢時,被問道:「您知道為什麼我們叫做原住民族嗎? 」這類的問題,經常得到的答覆會有「原住民是台灣原本的主人」、「若說台灣是母親的話,原住民就是長子」云云,詞藻富含深意,幾乎沒有官員會回答「原住民,只是我中華民國的其中一種弱勢團體」。 有趣的是,「主人說」與「長子說」似乎只存在政府官僚面對質詢與媒體採訪的話語中,是一種政治正確的制式答案,口惠而不實。

  6. 2022年9月29日 · 林蔚昀/大航海時代意外造訪福爾摩沙的過客──17世紀波蘭傳教士眼中的美麗島. 由荷蘭的地圖學家休昂.布勞(Joan Blaeu)繪製的《大員港市鳥瞰圖》,描繪了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建設的熱蘭遮城,與已消失的台江內海。.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這座 ...

  7. 現在醫院的壓力相對降低,已經看出來全國封鎖的效果。 3月中我和我的同事 聯合投書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呼籲面對此一新型態病毒,西方世界長久以來「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需要改變成「以社區為中心的照護模式」。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就是以醫院為主體的血淋淋例子, 應該要發展居家照護以及流動診所,避免再將更多症狀輕微患者帶到醫院傳給其他人。 但是我們的投書幾乎看不到效果,儘管上週有少數人在討論居家照護,但義大利主流意見並不接納這份呼籲。 準備不足,醫護人員大量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