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4月25日 · K2. 高度: 8,611公尺 位置: 喀喇崑崙山脈中國和巴基斯坦邊界上,被世界知名登山家梅斯納稱為「中之山」(mountain of mountains)。. 特殊紀錄: 世界上公認技術難度最高的8千公尺高山,是目前唯一一座尚未有人完成冬天登頂過的巨峰。. 2000年台灣和 ...

  2. 2020年2月14日 · 張元植/登山中的死亡,對生命的凝視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登上山巔之途,就是在死亡的陰影之下,動用自身全部的感官與技藝,設法避開那些遭致危機的陷阱。 圖為2016年2月,一支國際登山隊正跨越珠穆朗瑪峰基地營附近的冰川。 (攝影/AP/Tashi Sherpa/達志影像)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3. 本書記錄了自1912年以來台灣森林變遷的歷史,鉅細靡遺的論述不同時代的執政者分別採取什麼樣的林務政策,而這些政策又是如何影響到當時的森林,甚至是影響到我們現在的居住環境,透過作者數據分析、長時間的圖文紀實,呈現一部台灣森林史,讓人們聽見山林的聲音。 今年(2019)正是八八水災(又稱莫拉克風災)發生10週年,那場狂暴風災引發的山崩、土石流,讓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小林部落慘遭滅村,全村474人活埋。 山林破壞被認為是埋下災難的源頭,那破壞原凶又是什麼? 2009年88災後,我勘查過曾文水庫上游的大埔溪、高屏溪上游的楠梓仙溪,也到了林邊溪潰堤處,高屏溪的出海口。 河川的上游到處都是令人觸目驚心的大面積崩塌,中游和下游則是難以計數的漂流木。 在強烈的衝擊下,我寫下這篇悼念文:

  4. 2019年10月11日 · 此地高度8,200公尺,這是個為數不多的人類到過的海拔。 我與夥伴阿果(呂忠翰)正緩慢一步步的向K2山巔前進。 只要攀越 「瓶頸」(Bottleneck) ,再往上400公尺,也許再過4到6小時,我們就能成為台灣第一個登上K2峰的登山者了。 抬頭,看得見稀稀落落幾個亮點,正在瓶頸冰崖的雪坡上。 那是負責架設繩索的雪巴人組成的先遣小隊。 他們的頭燈在閃爍的星夜中似乎稀釋了,不比頭頂正閃耀的北極星亮多少。 此時他們正費力地在及胸的積雪中,用身體壓出一條路來,並把確保生命的繩索固定在坡面上。 我低頭,繼續著呼吸、邁步、呼吸的循環。 不久,跟上了走在前方的阿果,以及我們的雪巴「小達瓦」,他們正駐足仰首,似乎瓶頸那正發生著什麼事。

  5. 2020年6月12日 · 這應該是登山世界,不論本土國際,最共通的傾向了。 台灣有百岳、小百岳、五岳三尖一奇、七雄三星雙嶂,族繁不及備載;國外也不遑多讓:百名山、七頂峰、十四座、雪豹五峰、大滿貫⋯⋯。 人好像有一種以數字衡量事物的傾向,而在登山世界,數字就體現在對山頭的收集。 不過,爬得久了,我發現事情不是那麼回事。 有那麼一些人,他們鍾情於,是為了完全不同的事情。 同樣揹起背包,向山裡走去,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想像。 是一個場域,乘載的是各種可能與創造性。 正因為這些可能,也讓登山成為一種最豐富多元的運動。 正因此,它迷人。 我想呈現登山這道光譜中,幾束我曾見聞的色彩。 四維的旅行. 平常爬山,路與的性質,是三維的。 我們活在當下、走在當下,所處的就是這個時空。

  6. 2019年4月25日 · 冒險教育,卻是台灣社會和華人文化中,最缺乏的一塊。 36歲的呂忠翰和31歲的張元植,兩人都就讀台灣第一所體制外中學「 全人實驗高級中學 」,這所採混齡教學、每年都要攀登一座高山的學校,啟動了他們心底那塊探向未知、親近自然的按鈕。 走進山林到攀爬高峰,成為「不必立志」卻理所當然的事。 「每個人都應該喜歡、海,因為我們就是來自大自然啊。 」小時候臉長得跟蘋果一樣紅潤飽滿、被阿公喚「令果」(「蘋果」台語發音)而有「果果」綽號的呂忠翰,在彰化鹿港鄉間被阿公、阿嬤帶大。 野生野長、探尋自然的因子很早就被啟發,「從小每天不是爬樹、玩泥巴,就是抓魚抓蝦,從不覺得什麼地方是『野外』。 」野外,就是他的室內。 每當有人問呂忠翰:「為什麼要爬山? 」他就想反問:「為什麼不呢?

  7. 根據2021年最新一份林務局委託台北大學「盜伐歷史資料統計分析項目應用於竊取森林主副產物犯罪問題與防治研究計畫」,儘管近年有不少逃逸移工參與其中,盜伐案本國籍被告仍占95%,其中原住民約占10%,遠高於其在台灣人口中不到2.5%的比例,而實際比例可能更高。 我們透過涉及《森林法》案件原住民的生命故事,看見在經濟、社會、家庭因素下,不斷踏上盜伐之路的關鍵。 「我不知明日將如何,每時刻安然度過;我不求明天的陽光,因明天或轉陰暗⋯⋯」 司馬庫斯教會的年輕傳道達慕恩(Tamun),彈著吉他帶領一群從部落來到下念書的泰雅族青少年唱著詩歌,接著讀經、禱告,祝福今天提供場地的主人:北互依(Behuy)與妻子吉娃斯(Ciwas),和他們4個孩子,「相信上帝會賜給北互依一家極大力量,面對苦難與越過困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