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我運動所以我健康. 根據體育署2023年的統計,台灣運動人口比率達82.6%,規律運動人口更達歷史新高的35%。 運動,不僅是後疫情時代大爆發的休閒新風潮;最近,更成了醫生「治療」癌症的新處方。 為何動? 如何動? 《康健》本次採訪整理許多達人,他們是為何動? 運動讓他們找到大人的意義、尋找快樂以及如何搭起兩代情。 同時也介紹一些台灣正開始或已開始流行的運動,以及如何運動不受傷,讓讀者也能一起開始準備AA人生! 購買本期. 訂閱雜誌. 電子雜誌. 推薦單元. 編者的話/蹲的下去,站得起來. 請問康健/化療後疲倦,中醫能改善? 癌症問康健/癌友可以吃燕窩進補嗎?

  2. 2023年5月18日 · 阿公阿嬤帶孫祖父母角色照顧孫子女與生活福祉研究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進行分析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自1983年起由研究人員規劃執行透過抽樣調查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台灣社會變遷情況的研究與分析

  3. 2017年4月26日 · 為此本次調查特別詢問民眾對於老後規劃的態度發現五成民眾仍未開口但也有近五成的中年世代已願意跟家人討論內容最多的是醫療急救措施30.1%、老年生活安排28.2%、財產分配16.6%,以及後事交代14.8%。 端正法律事務所律師黃俊瑋處理過多起遺囑訴訟,他提醒,因遺囑需要確保出於個人真正的意念,不要等到有重大事故、疾病,行為能力受到影響後,才想到要規劃身後事,容易衍伸出許多爭議。 他建議,在意識清楚的時候,提早思考老後、離世時要如何安排,且要能讓家人都清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糾紛。 若是不知道如何開口,可以藉由公正專業第三方,如有信譽的律師來協助。 透過專業人士的解說,也能減少家人間的不平或是誤會,家庭關係不因此失和。 上一篇: 百歲調查/發現四:希望65歲前退休、希望退休後靠政府年金……

  4. 2017年1月1日 · 「『安樂死』這個詞已經被誤導,每個人的解讀、想像都不一樣,」長年研究病人自主的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系副教授楊秀說。 再深入思考,安樂死觸及的根本問題是:人有沒有死亡的自主權,決定自己何時及用何種方式死去? 楊秀認為,人有生命自主權,但不應包括終結生命的權利。

  5. 2021年5月1日 · 台灣最新的精神疾病盛行率研究是2012年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發表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一篇論文研究小組運用多種統計方法分析19902010年的9,079筆受訪資料發現台灣常見精神疾病的盛行率從1990年的11.5上升至2010年的23.8%,也就是幾乎每4人就有1人不快樂。 這項研究的「常見精神疾病」泛指非精神病(思覺失調症、妄想症、躁鬱症等)的憂鬱症和焦慮症等,其中憂鬱症在20年間比率倍增。 (推薦閱讀: 親愛的,你罹患了這疾病 但你不是疾病本身 ) 鄭泰安指出,台灣人民心理健康的惡化,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包括失業率、離婚率、自殺率等,建議政府考量心理幸福感對人民的重要性,重視各種預防措施在促進心理健康上的必要性。

  6. 2005年10月1日 · 吳育誠的姊姊──作家吳淡如看到每年自殺死亡率不斷攀高決心把弟弟的事寫出來。 她認為,弟弟失戀只是自殺的冰山一角,對於自殺的人絕對不能用「想開一點」蓋掉所有的想不開。 自殺問題的確嚴重而且複雜。 去年台灣超過3400人自殺,平均每天就有10人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冰冷的數字背後,是許多家庭無法想像的痛苦和一輩子的內疚。 而且自殺是倍數攀升。 從1997年開始,自殺便成為國人的十大死因之一,之後未曾退出。 去年的自殺死亡率(每10萬人有15.3人),幾乎是10年前的2.5倍(1993年每10萬人有6.2人)。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自殺原因繁多,若從政府部門的權責來看,幾乎人人有責。 一般人以為的失戀、絕症、失業等生活的重大失落事件,可能只是造成自殺的最後一根稻草。

  7. 2016年7月1日 · 財團法人雲林縣同仁仁愛之家董事長林金立說1985年朝日新聞記者大熊由紀子連續5年一系列報導揭發日本長照服務惡劣的狀況其中一篇更詳細描述照護現場。 有家收容219位老人的老人院,老人們每天被綁在床上長達12小時,且有6個部位被繩子固定,其中只有四分之一的老人可以下床走動,但能自行如廁的老人也被迫要包尿布,1天只換4次,且夜晚12小時沒人可協助替換。 這些長輩每天過著躺在床上看天花板發呆的生活,由於長期被約束而產生褥瘡;報導也提到,長輩的白飯和菜都被拌在一起,還加了安眠藥,簡直是悲劇。 大熊由紀子坦言,「看到眼前這些老人受到這樣的待遇,心中突然閃過一個可怕的念頭:『好想讓這些老人趕快往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