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板橋區位於新北市中西部,新店溪與大漢溪河流交會沉積處 [6],為整個大臺北 淡水河以西的中心城市,北隔大漢溪與三重區、新莊區相望,東與台北市 萬華區以新店溪為界,西接樹林區,南與土城區、中和區毗鄰。

  2. 板橋區 (臺灣話: 枋橋區, 臺羅: Pang-kiô-khu, 客家话: Biongˊ-kieuˇ-kiˊ),舊稱「枋橋」、「擺接」,位於 臺灣 新北市 西部,為 新北市政府 所在地。 區內人口約55.4萬人,是新北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也是全國人口最多的 三級行政區 [ 1 ]。 清治時期,板橋已是臺北地區西邊的重要商業聚集地,發展歷史甚早,後因當地屬於新北市主要人口商業腹地的中心位置,加上 戰後 初期成為 臺北縣 縣治,便由早期 臺北都會區 的主要 衛星城市 之一逐漸成為現在新北市以及 淡水河 系左岸的政經中心。

  3. 民國81年營建署規劃板橋爲大臺北都會區的副都心,扮演政治、經濟、文化、行政中心的次級功能角色,引進高級服務業、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在都市功能上漸漸成爲淡水河西岸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減少對臺北市的依賴。 九十年代板橋因城市快速發展,整體發展及人口已達一定程度,板橋的發展願景重新定位爲與國際接軌的大臺北新都心,此外,因新板橋車站特定區的全面開發,交通與行政機能不斷強化,再加上高鐵、捷運藍線、捷運環狀線、東西向快速道路、鐵路地下化、特二號快速道路、環河快速道路的興建,使得板橋成爲臺北都會區新的交通樞紐,眾多建商開發新板特定區土地,不僅樹立新都心風格,更導引產業升級、提升板橋居住品質,活絡居民實質生活,鞏固板橋作爲淡水河西岸政經、文化、交通的中心地位。

  4. 地理位置:新北市西部. 面積:23.1373平方公里. 人口:555,891人(2014年8月) 方言: 閩南語 - 台灣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林家花園、南雅夜市. 火車站:板橋站(台鐵、高鐵、捷運) 區花:波斯菊. 歷史. 板橋區自古即為 凱達格蘭族 原住民武澇灣社和擺接杜的生活範圍。 清康熙年間始有漢人足跡,根據板橋“新埔賴氏族譜”記載,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漳州 平和縣 葛竹鄉賴天經族人,渡海至現 板橋 新埔地區開墾。 乾隆 年間廖啟樁、林成祖入墾擺接平原,隨後大量閩南人移住,人口漸增。 其時為“擺接堡”之行政中心,轄地遍及今日板橋區、 中和區 、 土城區 和 士林區 、 新莊區 西盛地區。

  5. 板橋區位於新北市中西部,新店溪與大漢溪河流交會沉積處 [6],為整個大臺北 淡水河以西的中心城市,北隔大漢溪與三重區、新莊區相望,東與台北市 萬華區以新店溪為界,西接樹林區,南與土城區、中和區毗鄰。

  6. 板橋區,舊稱「枋橋」、「擺接」,位於臺灣新北市西部,為新北市政府所在地。 區內人口約55.4萬人,是新北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也是全國人口最多的三級行政區。

  7. 板橋 ,原名 枋橋 ,是 台灣 新北市 板橋區 的一個舊地名,位於今板橋區中心。 該地區在日治初期為一 舊制街庄 ,1920年改制為 大字 時,併入原 崁頭厝莊 西南部、 深坵莊 西部凸出部分、 後埔莊 西北端鐵道以西部分後,其範圍大致包括今之留侯里、赤松里、黃石里、挹秀里不含東北端、流芳里、自強里最南端、光華里東南部、新興里北端。 [1] [2] 歷史 [ 編輯]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板橋為一街庄,稱為「枋橋街」,隸屬於 擺接堡 。 該莊北與 社後庄 為鄰,東北與 崁頭厝莊 為鄰,東與 深坵莊 為鄰,東南為 後埔莊 ,西南及西為 湳仔莊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