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臺灣咖啡產業策略聯盟召集人林哲豪表示在COE歷史上3個Presidential Award由同一名農友獲得從1990年代至今不曾發生獲得90分以上高分可確認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他說決賽包含來自日阿曼印尼捷克等國際評審,「國際評審同時是潛在買家不會故意打高分數讓自己得花更多錢購買」,是臺灣咖啡感動了這些評審國際評審之一日本Wataru商社社長在內部討論時就說所有人都應該到臺灣來看看臺灣咖啡是什麼樣的狀況

  2. 談到咖啡聯盟成立的契機林哲豪說一定要提到這個人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執行長林宗富。 」林宗富是臺灣大豆雜糧的重要推手,長期協助農糧署執行相關計畫,林哲豪因為林宗富的介紹,發現農糧署政策中,臺灣有產業策略聯盟的框架,「我們認為這個 ...

  3. 林哲豪指出臺灣咖啡沒有產銷問題只有品質問題聯盟致力為國產咖啡創造附加價值要讓世界認識臺灣是最優秀的咖啡產地成為世界咖啡種植生產的中心

  4. 台灣咖啡研究室計畫主持人林哲豪表示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杯測85分以上的極精品咖啡市場全世界供給量仍不足臺灣精品咖啡在國際競標已可賣出每公斤3萬元價格有能力開發極精品咖啡消費市場

    • 不只生態,更要「經營」永續
    • 模式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益
    • 精修細節,讓員工更輕鬆
    • 團隊合作,創造同心文化
    • 聯絡資訊

    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時生的團隊成員如曾楞瑄、張展偉2位幹部都早已是老班底,過去10多年來與李惟裕在各有機農場間學習,包括曾是全國最大的有機農場「巨農」、八八風災後由鴻海集團斥資5億興建的「永齡農場」等。也曾一起飛到中國成都,管理過500公頃的大型農場,可說經驗豐富。 2年多前,他們再到官田開疆闢土,後來張智濠、葉孟達、林聖儒等青農,則藉由農民學院平臺,陸續加入見習。一段時間後,時生的青農們進一步以申請「百大青農」作為組織團隊的動機,操作農場組織經營,並就近請李惟裕擔任陪伴師。 從農場會議室的大面窗望去,數十棵欖仁樹圍繞一座明鏡般的埤塘,映出農場中的豐富生機;副場長曾楞瑄更為多數動物都取了名字,言談中盡是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李惟裕說明,「時生永續農場」的名字來自《論語》陽貨篇:「四時行焉,百物生...

    以永續經營為目標後,面對國外大農進逼,團隊也開始思考自身定位,認為唯有提高品質和良率,才有競爭力。相較於以往經手的大規模農場,李惟裕表示時生的規模較小,也沒有豐厚資金,但團隊卻能由過去經驗累積、濃縮的成果,致力於用有效率的方式,達到「週年生產、穩定供貨」。 時生的生產效率體現在精簡的人力安排上——生產部分,農場青農幹部共6人,各自負責田間生產、包裝後處理、銷售及排程等,加上田間操作人員約5人,便能撐起全年200噸的產量。要做到這種成果,李惟裕指出,靠的是長期採用的模式化管理。 自李惟裕經營第1座有機農場以來,便讓農場的所有狀況都「有跡可循」,包括投入成本、人力績效,作物預估產量及實際產量等,皆以圖、表記錄追蹤,方便各部門精準掌握產量、規劃生產期程。 團隊中負責採後處理的林聖儒,就讀嘉義大學園...

    根據既有經驗,隨時針對田間現狀精修工作流程,則是時生團隊的另一個特色。林聖儒指出,相較於一般農場員工照指令走的受僱者心態,時生的幹部們被鼓勵針對現有SOP及問題,提出更有效率的解方。大到動輒影響數百斤產量的種植、採收流程,小到一趟路該一次拿完多少東西,都在檢討範圍內。 訂出合理的職務安排,除了能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提升員工對工作的成就感及認同感。這點,擔任作物生產管理組長的張智濠感觸最深。來到時生前,張智濠在庇護農場帶領身心障礙者進行田間生產,但後來遇到瓶頸;雖然花錢買了農藥肥料,生產成效卻有限,更讓他過意不去的,是自己不知道怎麼針對田間需求,做出有意義的工作分配。 「講難聽一點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消耗人力。」張智濠說,無論是誰,老是被指派做沒成效的工作,也會厭煩、沮喪,但他相信每個人都有適合...

    從時生的運作模式也可發現,專業分工、團隊合作是讓一切得以運作的根本。相較於臺灣眾多青農各自投入農業戰場,時生的青農皆表示不打算自己創業,主要原因是,在長期經營的考量下,他們看不見單打獨鬥的未來。 張展偉認為,獨自奮鬥的成本太高、利潤太低;而林聖儒就過去觀察,指出多數家族企業式的小農場,限於人力無法擴張規模,利潤幾乎沒有增加的可能,甚至會隨成本增高而下降。他認為,唯有藉由團隊合作,讓每人專注於所長,才能創造整體最高效益。 李惟裕也指出,像時生這些沒有家族資源的農業學徒,必須「打團體戰」,整合彼此能力,共同運作一個農場,才能達到效果。他也建議青農們腰要夠軟,放下各自為政的自傲,傾聽團隊成員間的建議,以獲取最大利益。 相較於眾多小農在供貨上的不穩定性,通路商普遍傾向較有規模的生產者,團隊模式也因此...

    時生永續農場 營業時間:平日08:00~17:00 電話:06-579-3147 地址:臺南市官田區南廍里118鄉道1.2公里處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2017年8月號,Vol.43 幕後花絮) 1. 標籤 2. 百大青農 3. 有機 4. 臺南 5. 驗證 6. 永續經營 7. 青出於農 8. 官田 9. 時生永續農場 1. facebook 2. line 3. twitter

  5. 但是不用化學農藥肥料就夠了嗎怎麼樣可以讓鳥留下來甚至呼朋引伴光顧這四年來林哲安挫折不少但收穫也相當豐富就讓他娓娓道來如何在兼顧農業生產下營造出水鳥喜歡的棲地。 新南大面積的水稻田及精彩水鳥群。 「水鳥棲地保育」是田董米的主要訴求,除了與在地農民合作推動無農藥無化肥耕種、守護大面積連續的水田,另一項重點是「棲地營造」。 新南的先天條件不錯,而棲地營造能讓它進化,只要妥善操作並隨季節與現況不斷調整,就可以「把鳥留在田裡」及「讓鳥更多」! 造訪水田的水鳥種類非常多,目的也不盡相同,但不管怎樣,都脫離不了「吃肥肥」、「充電」及「養小孩」。 所以,針對「食物」及「隱蔽」進行營造準沒錯! 有食物就有食客,有隱私就有房客,有安全感就有下一代。

  6. 「我們種龍眼有百年囉! 阿祖當年從水崛頭(今臺中西屯)搬來霧峰開墾的時候,找員的師傅來嫁接,把小顆又沒肉的野生種,改良成大粒又甜的扁粉殼種。 」做出優質果乾的張丹鳳,家族與霧峰龍眼淵源極深,阿祖將龍眼品種改良並規模化種植後,村人也紛紛前來取芽條回家嫁接,靠山的霧峰地勢高,通風、採光良好,龍眼長得漂亮,根莖用力抓緊了山坪地,就成了大片大片的龍眼。 生得多不如生得好 父祖輩先見之明. 品種改良、種植由粗轉精,父祖輩持續在栽培管理上下功夫。 1970年代,張丹鳳還在念國小,記憶裡的龍眼樹都超過一層樓高,採收時得把兩把竹梯綁在一起才搆得到,不時耳聞採收工人不慎墜落,傷勢嚴重。 當時叔叔剛退伍,開始種龍眼,三番兩次看到這種狀況,便想為什麼不乾脆把樹矮化,降低風險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