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復興巴壟橋紀念柱 ,是位於 臺灣 桃園市 復興區 巴壟橋的一座紀念碑,現為 桃園市歷史建築 。 [1] 沿革 [ 編輯] 該紀念柱於 臺灣總督府土木局 於大正3年(1914年)所立,以紀念總督府土木局於卡奧灣番地(現桃園市復興區 大漢溪 兩岸區域)因應角板山三星警備道工程所施作的鐵線橋巴壟橋 [2] ,原橋身約長170公尺、寬2公尺,原橋因在1960年開發 北橫公路 而遭到拆除,改建為巴陵橋,後因路徑不足造成交通堵塞,桃園縣政府則在2005年另建 巴陵大橋 ,舊巴陵橋改為景觀橋僅供行人通行,紀念碑則獲保留以見證過去巴壟橋創立之歷史。 [3] [4] 碑身設計 [ 編輯]

  2. 復興巴壟橋紀念柱 ,是位於 臺灣 桃園市 復興區 巴壟橋的一座紀念碑,現為 桃園市歷史建築 。 [1] 沿革. 該紀念柱於 臺灣總督府土木局 於大正3年(1914年)所立,以紀念總督府土木局於卡奧灣番地(現桃園市復興區 大漢溪 兩岸區域)因應角板山三星警備道工程所施作的鐵線橋巴壟橋 [2] ,原橋身約長170公尺、寬2公尺,原橋因在1960年開發 北橫公路 而遭到拆除,改建為巴陵橋,後因路徑不足造成交通堵塞,桃園縣政府則在2005年另建 巴陵大橋 ,舊巴陵橋改為景觀橋僅供行人通行,紀念碑則獲保留以見證過去巴壟橋創立之歷史。 [3] [4] 碑身設計.

  3. 巴陵(泰雅語: Balung,意為「巨木」),又譯巴崚、巴稜、巴壟、巴龍或馬崙,位於臺灣 桃園市 復興區 華陵里,地處北橫公路中點,是著名的水蜜桃產地,依海拔高度分為上、中、下巴陵,居民多為臺灣原住民 泰雅族。

  4. 巴陵(泰雅語: Balung,意為「巨木」),又譯巴崚、巴稜、巴壟、巴龍或馬崙,位於臺灣 桃園市 復興區 華陵里,地處北橫公路中點,是著名的水蜜桃產地,依海拔高度分為上、中、下巴陵,居民多為臺灣原住民 泰雅族。

    • 里名由來
    • 歷史沿革
    •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來自於里內二大部落「光華」(哈嘎灣)與「巴陵」,各取最後一字組合。里內包括下巴陵(Balung)、中巴陵、上巴陵、卡拉(Kara,加勞社)、比亞山(Pyasan)、哈嘎灣(Hakawan,戰後稱「光華」)、嘎拉賀(Karaho/Qlaho,日語音譯「唐穗」,戰後稱「新興」)等部落,里中心為(下)巴陵部落。

    清代光緒12年(1886年),劉銘傳於大嵙崁(今大溪鎮)設立「臺灣撫墾總局」,該村屬於總局之「大嵙崁撫墾事務總辦」。日治時期,明治29年(1896年),屬大嵙崁撫墾署管轄;明治31年(1898年)改隸三角湧辦務署大嵙崁支署;明治33年(1900年)改屬大嵙崁辦務署;明治34年(1901年)屬桃仔園廳大嵙崁支廳;明治38年(1905年)屬桃園廳大嵙崁支廳番地;大正9年(1920年)屬新竹州大溪郡番地。 二次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民國36年(1947年)屬新竹縣角板鄉(今復興區)三光村;民國62年(1973年)劃東半部置「華陵村」,之後該村村名及界線未再改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上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ISBN 9789860188646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蕃語研究會,1938年,台北南天書局複印。
    復興區公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復興區 ( 泰雅語 : Pyasan ),舊稱「角板山」,前身「復興鄉」,位於 臺灣 桃園市 東南端。. 北鄰 大溪 ,東北鄰 新北市 三峽 、 烏來 ,東南接 臺灣省 宜蘭縣 大同鄉 ,西南與西北鄰臺灣省 新竹縣 尖石鄉 、 關西鎮 。. 面積約351平方公里,占桃園市總 ...

  6. 按保存狀況區分 [ 編輯] 台灣的古道依目前(2006年)的保存狀況可分為三大類:. 成為 公路 或產業道路:清代或日本時代留下來的古道,在戰後交通發展的情形下,許多成為建築公路或產業道路(尤其是林道)的基礎,道路的修築,使原有的古道的原貌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