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浮士德」的原型一般認爲是歐洲 中世紀 德國煉金術士「 約翰·格奧爾格·浮士德 」,這是帶有傳説色彩的人物,因其在煉金時意外爆炸死亡,時有傳聞他是向「 魔鬼 」出賣靈魂遭到報應。 直至18世紀前,因此人物對知識的追求,浮士德在傳統文學界的標籤是「智慧」,但同時又是「愚蠢和狡猾」的象徵,因他為追求前者出賣了靈魂。 不過在近現代文學界,針對浮士德傳説的文學評價也上升到了「人類在信仰與科學的對立之間」,探討浮士德本身在「追求知識永恆」的同時又侷限於「被信仰塑造的世界」之間的「自我認可」、「自我實現」以及「社會認可」之衝突。

  2. 內容簡介. 《浮士德》是用詩劇形式寫成的,全書共有12111行,題材采自十六世紀的關於浮士德博士的民間傳說。 浮士德原是個真實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紀(198”年是他誕生五百周年,西德為他樹立了紀念碑)。 他博學多才,在傳說中人們添枝加葉,說有魔鬼幫助,才使他創造出那么多奇蹟。 這些傳說後來成為文學家們經常利用的創作素材。 《浮士德》 剛出場的浮士德滿腹經綸,久負盛名,但是卻對長期的生活狀態感到迷茫和不滿,不知道應該向什麼地方去。 學術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穫內心的滿足,理性和感性在這裡發生了極大的衝突,在這時理性占據上風,壓制了他的感性需要。 極端的迷茫和苦惱狀態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中解決方案竟然是自殺。 當然事情並沒有真的這樣發展,否則劇情就沒法往下寫了。

  3. 馬洛浮士德博士悲劇》在十七世紀初左右由英國劇團帶往德意志地區傳播。不過在接下來時間裏,“浮士德形象逐漸脫離馬洛原著,更多時候作爲一個喜劇角色演出,比肩即興喜劇中卡斯帕勒。

  4. 浮士德”的原型一般认为是欧洲 中世纪 德国炼金术士“ 约翰·格奥尔格·浮士德 ”,这是带有传说色彩的人物,因其在炼金时意外爆炸死亡,时有传闻他是向“ 魔鬼 ”出卖灵魂遭到报应。 直至18世纪前,因此人物对知识的追求,浮士德在传统文学界的标签是“智慧”,但同时又是“愚蠢和狡猾”的象征,因他为追求前者出卖了灵魂。 不过在近现代文学界,针对浮士德传说的文学评价也上升到了“人类在信仰与科学的对立之间”,探讨浮士德本身在“追求知识永恒”的同时又局限于“被信仰塑造的世界”之间的“自我认可”、“自我实现”以及“社会认可”之冲突。

  5. www.wikiwand.com › zh-tw › 浮士德浮士德 - Wikiwand

    故事梗概. 林布蘭 所繪的浮士德版畫(circa 1650) 浮士德是博學多聞的學者,他因對於自己現況的不滿以及對知識的慾念,變得沮喪消沉。 當他試圖自盡時,長嘯道「若是能賜予我永恆的學識,與魔鬼達成交易也在所不惜」而作爲回應,魔鬼梅菲斯特出現,並與他達成交易;梅菲斯特可在二十四年的期限內供浮士德驅使,但在浮士德死後,其靈魂必須受地獄奴役,直到永遠。 在 歌德 等文豪的作品及後續故事中,浮士德利用梅菲斯特的力量誘拐了一名純潔無暇的美少女—— 格雷琴 ;當她產下與浮士德的私生子後,她的生活被摧毀了。 當她意識到此等行爲的不潔,淹死了私生子並因此被捕,後受刑死去。 然而,格雷琴的純真卻使她得到救贖,天使引她上了天堂。 在早期的故事中,浮士德自願的墮落使世人認爲他不可能得到原諒,必會下地獄。

  6. 歌德是在1772年至1775年開始寫最早的浮士德系列作品,稱為《Urfaust》,不過許多細節的發展不是完全清楚,《Urfaust》有22幕,其中有二篇長的散文,其他的是押韻的詩句,共有1141行。 《Urfaust》的原稿已不可考,但在1886年曾發現一份複本 [ 2] 。 最早出版的浮士德作品是《浮士德初稿》(Faust, a Fragment),在1790年出版。 第一部份《浮士德,悲劇第一部》(Faust. Der Tragödie erster Teil)是1806年完成初稿,在1808年出版,在1828到1829年時歌德又重新修訂過一次。 其中的內容主要是浮士德對學問的渴求及他的苦悶,他和魔鬼梅菲斯特的交易,之後遊歷的經過等內容。

  7. 2018年7月1日 · 浮士德》是歌德代表作,為詩體悲劇,它根據十六世紀一民間傳說創作而成,是歌德傾注了畢生心血寫成宏篇巨著;它描寫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痛苦經歷,反映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初整個歐洲歷史。

  8. 歌德的《浮士德》是近代西方文學史上具有總結意義的經典之作。 歌德用60年時間吐其心志凝成此作,既借浮士德抒寫了個人的人生體驗,又通過浮士德描述了歐洲近代人的心路歷程和文化價值核心,因此,《浮士德》成了歐洲「近代人的聖經」。 [1] 然而,歐洲「近代人」的文化價值核心又是什麼呢? 這是一個有待深入闡釋的重要問題。 1. 歌德:「渺小」「庸人」? 「完全的人」? 「世俗的人」? 以往我們在評論歌德時,往往引用恩格斯那段對歌德的著名論斷:「在他心中經常進行著天才的詩人和法蘭克福市議員的謹慎的兒子、可敬的魏瑪樞密顧問之間的鬥爭;前者厭惡周圍環境的鄙俗氣,而後者卻不得不對這種鄙俗氣妥協、遷就。

  9. 浮士德在這種空虛遺憾中,曾企圖召喚上帝的使者精靈,想透過與祂們的相遇,以速成的方法掌握生命的奧秘,偏偏上帝的使者精靈不是可以任由人擺佈的,祂們直接告訴浮士德,「我們與你並不相類」,祂們告訴浮士德,浮士德與祂們差距太大、浮士德太有限

  10. 內容簡介. 《浮士德》是用詩劇形式寫成的,全書共有12111行,題材采自 十六世紀 的關於 浮士德 博士的民間傳說。 浮士德原是個真實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紀(1980年是他誕生五百周年,西德為他樹立了紀念碑)。 他博學多才,在傳說中人們添枝加葉,說有魔鬼幫助,才使他創造出那么多奇蹟。 這些傳說後來成為文學家們經常利用的創作素材。 《浮士德》 剛出場的浮士德 滿腹經綸 ,久負盛名,但是卻對長期的生活狀態感到迷茫和不滿,不知道應該向什麼地方去。 學術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穫內心的滿足,理性和感性在這裡發生了極大的衝突,在這時理性占據上風,壓制了他的感性需要。 極端的迷茫和苦惱狀態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種解決方案竟然是自殺。 當然事情並沒有真的這樣發展,否則劇情就沒法往下寫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