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2月29日 · 雖然當時的世界尚未走入衛星直播時代,巴西的鄉親父老只能透過收音機的廣播、而沒能目睹巴西奪冠的超級表現,但年輕氣盛、個性又親切有禮的比利,已成為全國崇拜的超級巨星,並因此得到「國王」(O Rei)之名。 開啟「10號=王牌」的傳奇. 在1970年世界盃決賽擊敗義大利後,巴西隊員舉起比利慶祝勝利。 (攝影/Alessandro Sabattini/Getty Images) 1958年的世界盃奪冠,被認為是巴西國家記憶與國族認同的重要轉捩點。 在此之前,巴西人一直無法擺脫「前葡萄牙殖民地」的歷史標籤。

    • 被掩蓋的中國式剝削
    • 政府如何透過「機構化尋租」賺兩手
    • 台、韓、中發展結果的比較與互動
    • 沒有台資,難以想像廣東模式;沒有廣東模式,則無中國崛起

    在此勞動體制下,(中國的)工資占GDP比例長期偏低。觀察勞動者報酬占GDP比例,1994~2003年平均為51.8%。2005~2007年遽降為40.6%,2009~2012年回升為45.5%,但仍偏低。反映在最低工資方面,中國實質最低工資(調校過物價指數)長期接近停滯(1990年代)或低成長狀態(2000年代),跟不上GDP成長率。2000年代開始,中國沿海地區出現勞力短缺現象,面臨工資上漲壓力,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工資才較快提升。長期的工資壓抑使得中國的大眾階級購買力不足,也造成消費性內需產業發展的限制。 中國對民工的制度化剝削,凸顯與台韓等發展型國家的差異。此身分差序勞動體制具有「制度黏性」,雖然中國政府頒布新政策試圖改善民工待遇(如2008年的「勞動合同法」、2011年的「社會保險法」...

    一般而言,在EOI發展過程中,經濟剩餘主要是通過勞力密集產業而創造,因此充裕的低廉勞動力便是必要條件。當勞動力要素價格相對提高、勞力密集產業趨於衰落、產業升級效果逐漸出現後,假設其他條件維持不變,從勞動力擠壓出經濟剩餘的比例就會降低。因此,對出口部門進行機構化尋租的空間就會縮小。在中國,這是2000年代末期開始浮現的狀況。因此在目前階段,中國的尋租發展模式可否持續,便是很大的難題。一方面,產業結構在快速調整中,國家賦予地方政府的「合法尋租空間」正在縮減;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對機構化尋租具有依賴性,因此改採其他變形的尋租手段,惡化為財政掠奪行為。目前這兩股力量仍在拔河、拮抗之中。

    從黨國體制的轉型角度來比較台灣與中國,饒富意味。在台灣研究中廣泛使用的「黨國資本主義」概念,和本書所描述的中國的「列寧主義式國家資本主義」有所區別。主要差異包括: 經過40年發展,中國在世界體系中已經鞏固半邊陲地位,在一些製造業項目快速爬升全球價值鏈階梯;並且通過國家強力介入,試圖繞過核心國家主導之價值鏈霸權,創建自主掌控的價值鏈體系。全球價值鏈霸權背後是由美國主導的全球新自由主義支配結構。雖然中國在全球層次仍然無法和美國全面抗衡(Hung 2016),但中國在地緣政治與總體經濟力量上已是區域強權。中國增強自身的協商籌碼,試圖修改遊戲規則:制定技術規範、培育本土型供應鏈、創建亞投行、執行「一帶一路」戰略以輸出過剩資本。

    在廣東發展經驗中,我們觀察到中國的國家(包括中央與地方政府)通過在地鑲嵌治理,介入全球價值鏈的治理,以稅收和尋租手段汲取經濟剩餘,並通過產業政策強勢主導產業升級,強力整治汙染產業等等,進一步回饋到國家權力的增長。而具有能動性的在地體制,則挾其國家資本與茁壯中的製造能力,與全球資本(核心國家)展開競爭關係。就此點而言,中國試圖從半邊陲向核心挺進,採取類似加強版的韓國路數,即所謂「大推進」(big push)策略,但中國政府扮演比韓國政府更積極、強勢的指令角色。 回到本書對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考察,在中國高速成長過程中,廣東模式是中國發展模式的原型,也是核心組成部分;台資則是廣東外資中的關鍵構成元素。我們不妨做一個反歷史事實假設的思考實驗:若無台資,則難以想像廣東模式;沒有廣東模式,則沒有後續的中國...

  2. 2018年6月10日 · 除了與香港足球界「結緣」千絲萬縷,FIFA會籍名稱歷經多年角力,也曾在亞洲和大洋洲的賽場上流浪 ⋯⋯. 1977年3月30日,澳大利亞客場1:1戰平老對手紐西蘭,在大洋洲組以3勝1平的戰績淘汰中華民國與紐西蘭,順利晉級下一輪資格賽,將與亞洲諸強 ...

  3. 洗澡熊說「法」/青蛙王子:不上床,要怎麼破解魔法?. 「我可以幫妳撿回金球,但妳要承諾和我上床!. 」回顧初版〈青蛙王子〉,浪漫親吻約定,原來是要求性行為。. 這則故事在講述「一諾千金」價值之外,如何透露出救贖男女有別的性別刻板印象、又 ...

  4. 2020年9月21日 · 為進一步深化對這些作品的討論,春山出版邀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林傳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黃長玲、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與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林易澄,四位對戒嚴體制與轉型正義有專業研究的學者,分別回應這四卷小說,以他們在歷史、政治、社會與哲學等的視野,給予白色恐怖以及以白色恐怖為題材的作品,具脈絡性的分析詮釋,希望能提供關切白色恐怖問題與喜愛這些作品的讀者,更多橫向與縱向的理解。 《報導者》與國家人權館、春山出版獨家合作,刊登這四篇文章,此為卷三導讀之節錄。 關於《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卷三〈國家從來不請問〉,我的解讀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提出理解或者閱讀這本書的基本架構。

  5. 1930年代後期,全島性工運組織 「台灣工友總聯盟」 開始變賣工會財產,轉給日本殖民政府作「國防獻金」;國民政府來台後又實施戒嚴,工會組織和罷工風潮因而被壓抑,直到解嚴後才又興起。 諮詢專家/蔣闊宇(社運工作者、作家)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立即支持.

  6. 2022年9月20日 · 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的 攻勢現實主義理論 指出,當一個新興強權崛起時必然會挑戰既有霸權支配的秩序,他在名著 《大國政治的悲劇》 2014年新版的序言中自述,在1990年代動筆寫作時便注意到中國崛起後將不可避免地循美國稱霸的路徑和美國發生衝突、引發亞洲軍備競賽,亦即中國宣傳的 「和平崛起」 是不可能的,但這樣的預測在2001年該書問世時並未被廣為接受。 另外,許多人將當今美國對中國威脅形成跨黨派共識歸因於習近平2012年上任後對內對外益發蠻橫的作為,例如經濟脅迫、戰狼外交和關押新疆維吾爾族的所謂 「再教育營」 。 但從杜如松的分析可以看出,挑戰美國其實是中共高層長期以來的共識,因此單單歸咎習近平個人而忽略中國的黨國體制,可能偏離了答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