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環保團體呼籲禁用塑膠吸管 你知道嗎?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 為減少一次用塑膠吸管之使用,環保署於108年5月8日公告「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規定自108年7月1日起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業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4類對象,內食餐飲不得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但取得「生物可分解塑膠」環保標章及工廠出廠已附有吸管之商品,不在管制範圍。 違反者第一次勸導,第二次起處新臺幣1,200~6,000元罰款。 減塑是國際趨勢,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中,共170個與會國誓言在西元2030年前大幅削減免洗塑膠製品;歐盟亦將於西元2021年禁用包含吸管在內已有適合替代品的一次用塑膠產品。 ...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影片放出後,環保團體紛紛呼籲要禁用塑膠吸管,連帶推動了相關法令的訂定,而我國也於2019年7月1日針對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業者,要求內用不得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

  3. 台灣一年掉至少30億支的塑膠吸管環境部從2019年禁止四大場域使用吸管,推行至今快5年,目標每年可少一億支塑膠吸管使用量,即使連鎖超商尚未被列入,但已改就口杯,台灣挑戰2030年全面禁止業者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能達標

  4. 減塑是國際趨勢,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中,共170個與會國誓言在西元2030年前大幅削減免洗塑膠製品;歐盟亦將於西元2021年禁用包含吸管在內已有適合替代品的一次用塑膠產品。

    • 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東西
    • 改變吸管命運的 YouTube 短片
    • 小吸管的大問題
    • 舊金山手搖杯業者獨特的挑戰
    • 三大罪魁禍首,與改善的承諾
    • 那最大尾的麥當勞呢?
    • 無作為的政府,就是二線共犯
    • 必須小題大作、多此一舉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最早的吸管是空心麥稈(straw)做成的,所以今天的吸管英文就叫做 straw。我到美國學會的第一個字就是吸管。當時在速食店叫了杯飲料,盛飲料的時候發現放蓋子的地方沒有吸管,跑到櫃台跟服務人員比手劃腳了老半天,對方才搞懂我的意思,也順便好心教了我這個單字。 從1888年現代吸管的專利申請到 2018年,歷經130年之後,兜了一大圈,現在人們又回頭重新試著用麥稈製造吸管。原因是塑膠製造的吸管造成的海洋污染太嚴重了。 看更多:禁塑膠吸管 能拯救海洋嗎? 過去這一百多年來,世人從來沒有想到吸管可能帶來的禍害。因為在使用吸管的時候,我們大部分都是處於歡樂的狀態──我們很可能在室外,拿著手搖杯邊走邊喝,邊和朋友聊天;我們可能在電影院吃爆米花、喝可樂,等待電影開始;我...

    在2015年,下面這段 YouTube 短片把很多人從這種歡樂氣氛中一巴掌打醒──這個短片也許你已經看過了。如果還沒有看過的話,提醒你,畫面有點血腥,而且會非常讓人於心不忍。 如果你怕看了會難過,我可以兩句話把短片帶過:那就是海洋生物學家在哥斯大黎加發現一隻海龜的鼻孔裡卡了一小節吸管。經過一番掙扎,用鉗子拔出來之後,發現吸管長達 15 公分。這麼長的吸管從鼻孔插入、嵌在呼吸道組織也不知道有多久了,而竟然沒有傷及腦部,也真算是奇跡般地幸運。 原版的短片是記錄整個過程,大約 8分鐘。這裡附上的是簡約版,只有兩分多鐘。文章的末了我會附上原版的連結。 這個短片頃刻就有數千萬人點閱,同時也造就了吸管的轉捩點。環保團體紛紛跳出來怒吼,要求禁止吸管。3年之後,也就是2018 年七月一日,西雅圖成為全世界第...

    吸管之所以會製造這麼嚴重的海洋污染,是因為材質輕,容易隨風飄送,最後大量流落到下水道,跟著排入大海。另外也由於材質輕無法回收,使用一次就得丟棄,生產商必須大量生產,才能追得上人類所需要的小方便。 光是美國每天所丟棄的吸管就高達 5億支。全世界的海灘上散布囤積的吸管總數,目前大約是 85 億支──別忘了,海灘是我們最歡樂休閑的地方,也是吸管最猖獗的地方。這 85 億支吸管最後終將被海浪捲入大海,無一倖免。所以不知道還會有多少隻海龜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吸管即使沒有流入海洋而順利掩埋,也要500年才會自然分解。不管如何處理都沒有解套的好方法。所以最好就是不要使用。沒有吸管的日子並不會有什麼缺憾。說實在對於一般飲料,有沒有吸管的差別只是在於你需不需要舉杯就口。 看更多:不用吸管真的可以喝珍奶!大學生...

    台灣雖然與舊金山同步實施禁吸管,但台灣採取的是分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只限於連鎖量販店及百貨業,並不及於一般商家。舊金山則是一刀砍到底,不分階段、也沒有例外。這對手搖杯商家會立刻產生史無前例的衝擊。 如果商家們被迫改用其他替代性的合法吸管,成本會增加六到七倍。但目前看來商家除了自行吸收這個代價之外,也沒有其他的辦法。畢竟美國的市場不夠大,要特定廠商生產非典型直徑 1.1公分的硬紙或玉米漿製成的可分解吸管,每支成本可能高達兩毛美元。而且用吸管戳破手搖杯封蓋那個瀟灑的動作和清脆的聲音,從此也將成為絕響。 有一位受訪的手搖杯商家說,他們試過了所有的材質──包括竹子、海帶和金屬製吸管,拋開成本不談,問題在很多都還在研發階段,工廠根本出不了貨。最後他的選擇可能就是被迫暫時關店,等待可行的替代品。舊金山市政...

    吸管污染海洋的罪魁禍首並不在消費者,而是在少數幾個大型供應者。這其中的前三名分別是麥當勞、星巴克和迪士尼。罪不及消費者的原因是,點飲料的時候,你沒有其他的選擇。麥當勞和星巴克推出的飲料杯,除非在設計上作出改變,要想不用吸管都很難。 自從海龜事件之後,環保團體紛紛對這三大禍首施加強大壓力。第一個妥協的是排名第三的迪士尼,他們也將在今年七月開始全禁吸管。就光是這一項承諾,每年就可以減少2億支。排名第二的是星巴克。他們承諾在2020禁用吸管,這樣的功效將是每年10億支。星巴克在這方面作了最根本的設計改變──包括杯子和杯蓋。這裡面有很大的瓶頸與創新,他們一口氣解決了吸管和杯子兩個問題。 之後我可能會對星巴克在這方面令人敬佩的努力與投入進行專題報導。請不要小看這些小小的改變,星巴克 1年的咖啡銷售量是...

    我把最大尾麥當勞留到最後,是因為他們全球每年的吸管使用量高居第一,而且是最高機密。 他們承諾的是,將配合英國即將實施的全面禁吸管──當然還有光榮的台灣。這點別人不提,我們自己必須提。但是在英國試用硬紙作的吸管之後,發現吸管浸泡飲料不久就會變形,客人吸起來很不方便,所以他們發起三萬人聯署要求回到塑膠吸管。網路上對此一咒罵,有網站把海龜受難的圖片,跟插了吸管的奶昔照片擺在一起,以突顯對比。為了反制,環保團體發起 21 萬人聯署,堅持麥當勞禁用塑膠吸管。 看更多:吃漢堡喝可樂也要環保 英國麥當勞改用紙吸管 光是英國的麥當勞,每天就有 4 百萬人光顧。所以可以合理的猜測,麥當勞全球1年消耗的吸管,可能超過百億支。但是這樣的最大尾,在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卻表明為了成本原因而拒絕改變。 圖片來源:...

    所以這背後第二線的罪魁禍首,就是無作為的政府。麥當勞在英國的改變,不是出於他們對環保的關懷,而是必須配合英國即將付諸實行的法令。如果速食消費大戶美國和中國都繼續保持無作為,每年百億支吸管仍舊會在使用片刻之後就遭丟棄,這其中一大部分最終也都將流入海洋。 在這方面,我們必須要為台灣的高文明擊掌。台灣也許在很多方面落後,但在爭取高階文明上,已經擊敗列強,成為「世界第一」。今年十月英國也將隨後加入成為第二個國家。也許在台灣的人並不知道,世界主要媒體只要談到吸管這個主題,都會提到台灣七月一日這重要的一步。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不能只看GDP,更重要的是他的文明強度。 舊金山紀事報對於台灣禁吸管的報導 推動全球性禁吸管的團體,要求全世界的消費者向提供吸管的商家表達憤怒。因為憤怒是最大的改變力量。海龜無法表達...

    對於強制禁用吸管這件事,包括美國在內,很多人都認為這完全是小題大做、多此一舉。對這樣的想法我只有兩個回應: 第一,人類的文明進步必須始於小題大作。沒有多此一舉的第一步,就不可能有改變命運的下一步。第二,請你看完了八分鐘的原版影片,再回頭決定犧牲個人小小的不便是不是值得。人道難道真的都只是多此一舉嗎 ? 有人會說海龜事件只是一個不幸的個案,但根據估計,到了2050年,海洋塑膠垃圾總重量將超過所有海洋生物的總合。那不再是個案,那也許將是某些海洋物種滅絕的開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最後,你應該覺得很慶幸,自己的國家選擇了小題大作。 所以我說七月一號將是個偉大的日子。也許我們都應該將這一天記錄在行事曆上,到時叫個手搖杯,配上自備的吸管好好慶祝一下。 最新觀點,精選好文>>網摘精選 ...

  5. 2019年7月1日 · 環保署推動一次性塑膠吸管限用政策,今天上路,第一階段限制使用的對象,包括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還有連鎖速食店,不得 ...

  6. 6 天前 · 民間參與限塑政策 2030全面禁用吸管等四種一次性塑膠. 「2020內用禁用、2025以價制量限用、2030全面禁用。. 」環保署在年末拋出包括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等四種一次性塑膠的減用時程表。. 署長李應元強調,在吸管的部分,可能是全球第一個以 ...

  7. 2018年6月28日 · 符合環保署環保標章規格標準項目中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並取得環保標章使用證書者,以及用紙片或木片、甘蔗、蘆葦、麻、麥稈等植物纖維製成且塑膠成分含量重量低於百分之十者的吸管、商品出廠時就附上吸管的產品,則皆不在管制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