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范氏 , 晉 卿 家族, 六卿 之一,前593年成立,前490年敗亡。 起源 [ 編輯] 范氏出自祁姓,是 堯 的後裔。 [1] [2] 范氏武子開始仕晉,傳歷文子、宣子、獻子、昭子五代後,終為 趙氏 所滅,范氏子孫也出奔他國,范氏開始分散。 范氏世系 [ 編輯] 武子 士會 前593年—?年. 文子 士燮 ?年—前575年. 宣子 士匄 前574年—前547年. 獻子 士鞅 前546年—?年. 昭子 士吉射 ?年—前490年. 世系圖 [ 編輯] 參看 [ 編輯] 姓. 順陽范氏. 參考資料 [ 編輯] ^ 《通志·氏族略·以邑為》:范氏,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伊祁姓。

  2. 序言. 范氏 , 晋 卿 家族, 六卿 之一,前593年成立,前490年敗亡。 起源. 范氏出自祁姓,是 尧 的后裔。 [1] [2] 范氏武子开始仕晋,传历范文子、宣子、献子、昭子五代后,终为 赵氏 所灭,范氏子孙也出奔他国,范氏开始分散。 范氏世系. 武子 士会 前593年—?年. 范文子 士燮 ?年—前575年. 宣子 士匄 前574年—前547年. 献子 士鞅 前546年—?年. 昭子 士吉射 ?年—前490年. 世系图. 参看. 姓. 顺阳范氏. 参考资料. ^ 《通志·氏族略·以邑为》:范氏,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伊祁姓。 自虞以上为陶唐,夏为御龙,商为豕韦,周为唐杜,周衰奔晋,为范氏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發展
    • 傳統文化
    • 姓氏名望

    范姓,尊范武子(士會)為范姓的得姓始祖,追源於三皇五帝之堯帝,往上可追源到黃帝軒轅氏及少典氏。

    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等資料記載:帝堯裔孫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氏,遷移到了杜邑,周宣王冤殺杜伯,於是兒子杜隰叔逃奔晉國,擔任士師(法官),以官名改姓士,生了兒子士蒍(wěi),孫子士缺,曾孫士會(范武子)擔任晉國上卿,被封到了范邑,後世子孫以封邑范為姓,稱范氏。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顯赫萬分,自士會范武子以後,範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獻子,世代都是晉國的上卿,可以說是曾經左右早期的世家鉅族之一。

    范姓位居大姓行列,位列新百家姓第51位,約有468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0.36%。中國范姓一支遷居越南,現今范姓已是越南第四大姓,占越南總人口的7.5%,約678萬。

    •中文名:范姓

    •主要郡望:南陽郡、高平郡等

    •主要堂號:南陽堂、高平堂、後樂堂等

    •得姓始祖:范武子(士會)

    起源演變

    范,在漢族文字學專著《說文解字》中是一種草,產范草的地方也稱為范。小篆中范的字型是從草、從水。 范姓是蛇圖騰,以蛇為氏族族徽,由表木、水、蛇組成。是巳,為蛇圖騰,丫”是表木,“十”是“四方”,代表四時。汜人居范邑,也以地為姓。 范氏部分起源於河南 范縣 東南高碼頭鄉老范莊村。 范氏授姓地位於河南 范縣境內,原授姓之地范邑位於現范縣張莊鄉東舊城村。 【追根溯源】 往上,近可以追溯到黃帝軒轅氏之祖少典氏,遠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中華民族可以考證的第一位共同祖先 燧人氏(前?— 前4354年),之後生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氏(《古三墳》記載:“伏羲氏,燧人子也”)。 《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 “帝嚳(kù)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jiǎo)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嚳次子,初封於陶,又封於唐,故有天下之號為陶唐氏。” 《帝王世紀》記載:“帝堯陶唐氏,伊祁姓。” 《元和姓纂》記載:“帝堯裔孫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滅杜,杜伯之子隰(xí)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於范,遂為范氏。” 《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在周封為杜伯,亦稱唐杜氏。至宣王,滅其國。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會(范武子)。”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匄(gài,范宣子:范匄)之祖,自虞(唐虞:堯舜時期)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 【脈絡順序】: 燧人氏(風氏) — 伏羲氏(風氏) ——— 少典氏(又稱有熊氏) — 黃帝軒轅氏(公孫氏改姬氏,號軒轅氏) — 少昊(名:玄囂,姬氏) — 蟜極(姬氏) — 帝嚳(kù,高辛氏) — 帝堯(伊祁氏改陶唐氏,遠古劉氏第1世祖) — 丹朱九弟(堯之九子) — 劉累(堯之裔孫,遠古劉氏第18世祖,御龍堂劉氏得姓始祖,御龍氏) — 豕韋氏(劉詠?商朝) ——— 杜伯(唐杜氏,劉氏50世祖,西周) — 杜隰叔(唐杜氏,子孫改士氏) — 士蒍(wěi)— 士缺 — 士會(范武子,范姓尊范武子士會為范姓的得姓始祖)— 範文子(士燮 xiè) — 范宣子(士匄) — 范獻子(士鞅) — 范蠡(陶朱公,士會玄孫,後人尊稱為“商聖”) 【姓氏變化】: 燧人氏 — 伏羲氏 — 少典氏 — 軒轅氏 — 姬氏 — 高辛氏 — 伊祁氏 — 陶唐氏 — 劉氏/御龍氏 — 豕韋氏 — 唐杜氏 — 士氏 — 范氏 范(Fàn)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祁姓(帝堯),東周時期杜伯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明朝姓名名典《姓觽》:“杜伯無罪見殺,其子隰奔晉,為晉士師,子孫以職位為氏,遂為士氏。晉上卿士會佐文公,襄公,又滅赤狄有功,食邑於范,為范氏。” 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周成王滅唐,遷之杜,為杜伯。杜伯無罪見殺,其子杜隰叔奔晉,其孫杜蒍在晉國擔任士師(步兵),遂為士氏,稱士蒍,其玄孫士會因功封於范(今河南省范縣),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為范氏。 士蒍後世大宗世代稱士氏,士蒍有二子,長子士缺、次子士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會,是為范武子。士會後累遷至晉國正卿,封於隨邑,為隨氏之祖,又封於范邑,立範氏,為范氏始祖。 士會嫡子範文子士燮,為國之賢臣;次子士魴,立彘氏,士魴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留於秦,恢復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後代。 士燮生范宣子士匄,善刑法,執政晉國。士匄生范獻子士鞅,又為晉國執政。士鞅生子范昭子士吉射,因為前497年趙氏發生內亂,趙鞅殺死了中行氏的姻親邯鄲趙午,也作為中行氏姻親的范吉射幫助中行氏和邯鄲趙氏一起對趙氏進行圍攻,但最終被智、韓、趙、魏四卿打敗,為趙簡子所驅逐,范氏才退出了晉國政壇。此時,士蒍已是子孫滿天下。 源流二 出自楚國,以地為姓:楚國有范地,左傳文公九年,有范山。 源流三 源於西南夷,出自晉朝末期林邑王範文,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晉朝時期,南蠻有林邑王(亦稱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範文。林邑,在漢朝時期為象林郡,“林邑”就是象林之邑的省稱,其地境在占城一帶(今越南中部地區)。 秦、漢時期,林邑為象郡象林縣地。東漢末期,象林功曹之子區連殺了縣令自立為王,到公元八世紀後改稱環王,公元九世紀後期又改稱占城。其後王無嗣,由外孫范熊代立。范熊逝世後,其子范逸繼立,稱林邑王。 史書記載,“林邑國民果於戰鬥,便山習水,不閒平地。四時暄暖,無霜無雪,人皆倮露徒跣,以黑色為美。貴女賤男,同姓為婚,婦先娉婿。居喪翦鬢謂之孝,燔屍中野謂之葬。其王服天冠,被纓絡,每聽政,子弟侍臣皆不得近之。”至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中期(西元285年),復來貢獻。晉鹹康二年(公元336年),范逸逝世,由其輔臣範文繼位。 範文,原來是日南郡西卷縣(今越南垣雍城)夷人首領菩跋摩的奴僕,為古安南土著夷族,原本不姓范。後來由范逸賜他名為範文,並將其故主人菩跋摩改稱為范椎。 範文從小就經常隨商賈往來,曾多次進入中原地區,了解晉朝社會制度,後來到林邑王范逸的屬地,教範逸“上國制、作宮室、城邑及器械。逸甚愛信之,使為將”,成為了林邑王范逸的重要輔佐大臣。到林邑王范逸逝世後,因無子,範文隨即其位,成為在歷史上最著名的林邑王。 範文自立為王后,把原來范逸的妻妾悉數關押在樓里,願意轉而成為自己妻妾的,就放下來伺候自己,不從者就絕其食,將其活活餓死。 後來,範文率林邑國之兵攻伐周邊的大小部落,如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乾魯、扶單等諸國,然後將其兼併,最後擁眾四、五萬人。待勢力達到一定程度後,範文遣使通表入貢於晉帝。 至晉永和三年(公元418年),東晉王朝瀕臨滅亡,範文率其眾乘機攻陷日南縣,殺太守夏侯覽,並屠殺居民五、六千人,然後奔九真(今越南河內順化以北清華又安),讓國人參觀所殺人屍,並以其祭天。隨後,又率兵剷平了原來自己為奴時的西卷縣城,占據了整個日南地區。之後書告交州刺史朱蕃(今越南河內),要求以日南北鄙橫山為界,割據地區勢力。 其後,中原大亂,五胡十六國戰亂紛紛,誰也無暇再顧及林邑國之事,林邑國遂日漸坐大,這使範文一族逐漸強勢,該支范氏族系不斷繁衍壯大,成為今天越南范氏一族的主源。如當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副總理范家謙,就是範文的後裔子孫。該支范氏族人在歷史上多有進入中國廣西地區定居者,是今廣西地區瑤族、苗族、京族范氏的主流,並有復歸至廣東、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者,皆已經漢化為漢族。 源流四:源於滿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博都哩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國時期為女真孛術魯氏,以姓為氏,滿語拼音為Boduri Hala,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字姓為范氏、博氏、魯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⑵.滿族范佳氏,滿語拼音為Fangiya Hala,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清朝中葉以後約有三分之一的族人皆改漢姓為范氏。 源流五: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布利托天氏,亦稱布勒多索夫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國時期稱孛術魯氏(孛魯術氏),以姓為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市以西廣大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拼音為Bodu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滿族布利托天氏多改漢字姓為范氏、博氏、魯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源流六: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京族、阿昌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范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文化上流改為漢姓范氏,世代相傳至今。 順陽范氏,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個興起於順陽郡(今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 一帶)的范氏家族。范氏是當時順陽地區重要的士族之一。這支范氏人,興起於秦漢之際,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聲名顯赫,自隋唐時期開始衰落,歷經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其間累世相繼,有多達二十九人名載史籍,貴顯於世,是當時中國范姓最為顯赫的一支。順陽范氏憑藉累世經學,堅守術業,邁十百載,浸成文化世族。范氏第一代范晷少年遊學他鄉,被闢為官,子孫藉其蔭資,好學文化,為官朝政,效忠儒學皇權,終保范氏一族仕途坦捷,順陽范氏家族政治地位在兩晉南朝也得以維持。 因戰國的越相范蠡的籍貫和順陽范氏在地望上一致,故有人認為順陽范氏的先祖為范蠡。只是,范蠡之子范中男被處極刑後,其餘二子也不知所終,致使順陽范氏之後的世系開始不明,無從考證。還有資料稱智伯滅范後,有范姓人自范縣徙居順陽。 范氏自戰國范蠡後由於世系不明,子孫又不聞達,致使其後范氏很少有人見顯於歷史,范氏在魏晉以前的家族世系自是模糊不清。延至魏晉,范晷的出現才使順陽范氏家族的發展峰迴路轉。依照田餘慶先生所論定義,順陽范氏於兩晉始應屬新出門戶。作為兩晉南朝順陽范氏第一代的范晷,他的出現對順陽范氏的振興和發展起到了關鍵的鋪墊作用。范晷以士起家,進取登仕,正是因為他的入仕,使得其家族子孫在門閥階層形成的兩晉時期開始憑其餘蔭,入仕為官,幾代之後,門第興盛,終使順陽范氏成為兩晉南朝的世族之家。 東晉一朝,順陽范氏成員家族興儒學,助儒學皇權,但終究難抗玄學門閥政治,屢受排擠,成為皇權與門閥政治爭權奪利的犧牲品。及至南朝,范泰本創新局面,甚得劉宋皇權青睞。但其子范曄又惹禍端,使得順陽范氏受誅牽連者甚眾。其後雖有梁初范雲以振順陽范氏,然其後代又不通顯。至陳,順陽范氏同所有的士族一樣,又復歸西晉以前難顯於史的狀態。在經歷了兩晉南朝的輝煌之後,順陽范氏最後又蔑爾無聞。

    遷徙分布

    范氏是一個很大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五百六十六萬一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35%左右。范姓在堯為伊祁氏、在舜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 先秦時期,范姓活動的地區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區。秦漢時,范姓已經分布到、河北、山東、江蘇等長江以北地區,隨後進入江南地區。唐安史之亂時,有河內人范坤舉家十八口遷杭州,又遷南京,再遷福建寧化黃竹逕,是為范姓入閩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後裔)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孫范隋在唐懿宗時調任浙江麗水縣丞,後因戰亂不得北歸,遂定居蘇州吳縣。 宋時,入閩的范姓有移居廣東 海陽縣、嘉應、梅州、大埔、長樂、陸豐、饒平等地,此期范隋的後裔出了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後葬河南府洛陽縣尹樊里萬安山下(今河南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其子孫因守墓之故居洛陽。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孫大舉外遷避難,有嫡孫范正國開基江西臨川,明時有其十四代孫范昌期從蘇州回中原主祠. 宋朝時期,范姓大約有6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9%,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北、河南、江蘇,這四省范姓大約占范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於山東、山西、湖北、江西、陝西,這五省的范姓又集中了31%。四川為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范姓總人口的20%。全國形成了四川、冀豫、蘇魯三大塊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范姓大約有4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7%,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范姓人口增長是負值,600年中范姓人口淨減少了26萬。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范姓是北方地區的姓氏,自然遭到嚴重的衝擊。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福建,這三省范姓大約占范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於山西、江西、山東,這三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姓人口約占范姓總人口的20%,為范姓第一大省。全國范姓中心由北、由西向東南漂移,形成了浙蘇閩贛的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當代范姓的人口已近460萬,為全國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7%。在全國的範圍內主要集中於河南、安徽、山東三省,大約占范姓總人口的33%,其次分布於河北、江蘇、四川、遼寧、黑龍江、山西,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約占范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以河南為中心的四川、遼寧三大塊范姓人口聚集地區。范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晉豫魯、冀京津、皖蘇滬浙大部,范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9%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0.3%,居住了大約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東部、重慶、雲南北端和西南、貴州西北、甘肅大部、寧夏南部、陝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東北部、廣東大部,范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7.8%,居住了大約18.4%的范姓人口。

    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 高平郡 錢塘郡 敦煌郡 汝南郡 河內郡 山陽郡 外黃縣 •堂號

    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聯 源自堯裔;望出高平。 全聯典出范姓源流和郡望。 塵甑養晦;攬轡待清。 上聯典指東漢陳留外黃人范丹(一作范冉),字史雲,經學家、文學家馬融的弟子,通五經,尤其精於《易》和《尚書》。桓帝時曾被任為萊蕪長,他不乾。生活極為貧困,居住簡陋,經常斷糧,當時人稱“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錢範萊蕪。”“養晦”,謂隱居待時。下聯典指東漢汝南征羌人范滂,字孟博,舉孝廉,以清詔使到冀州,登車攬轡,慨然有志要澄清天下,後升光祿勛主事,因與太學生結交,反對宦官,延熹年間死於獄中。 沼吳歸隱;述漢成書。 上聯典指春秋末越國大夫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人。越國被吳國打敗時,隨越王勾踐到吳為人質三年。回越後,助勾踐刻苦圖強,終於滅了吳國,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沼吳”,指廢吳國宮室為污池,即滅吳。下聯典指南朝宋史學家范曄,字蔚宗,順陽人,歷官尚書吏部郎、宣城太守、左衛將軍、太子詹事,掌管禁軍,參與機要。他刪、取各家《後漢書》之作,著《後漢書》,成紀傳八十卷。 文正世澤;萬笏家聲。 全聯典指北宋·范仲淹,卒諡文正。 心存忠恕;胸具甲兵。 上聯典指北宋范仲淹之子范純仁,自布衣至宰相,自述平生所學,得之“忠恕”二字。下聯典指范仲淹與韓琦任陝西經略副使,西夏人相誡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 長嘯卻虜;杖策入關。 上聯典指北宋范鎮,少時作《長嘯卻胡虜賦》。下聯典指明末范文程,曾謁清太祖,策定清軍入關之計。 鴻門碎斗;岳陽題文。 上聯典指鴻門宴上,范增拔劍擊碎劉邦所贈玉斗,曰:“豎子不足與謀……”下聯典指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德如風月;才比方朔。 上聯典指宋·范啟,博學窮理,高尚不樂仕進,理宗賜號“風月處士”。下聯典指宋·范杲,上書自言才比東方朔,擢知制誥。 •六言通用聯 生平惟存忠恕;胸懷廣具甲兵。 上聯典指北宋范純仁,皇祐年間進士,歷官襄城知縣、侍御史,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河中府、和州、慶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哲宗時,官尚書僕射、中書侍郎,徽宗時,官至觀文殿大學士。他曾說:“我生平所學,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盡。”下聯典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字希文,少年時貧困而苦學,做官後以敢言著稱。大中祥符年間進士,歷官西溪鹽官、以天章閣待制權知開封府。寶元年間,西夏攻延州,他與韓琦同任陝西經略副使,改革軍制,鞏固邊防,夏人互相告誡說:“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慶曆年間官至參知政事。工於詩詞散文,文章富於政治內容,詩詞風格明健。 杖策定入關計;卻虜作長嘯聲。 上聯典指明末清初瀋陽人范文程,字憲斗,號輝岳。明代萬曆年間投後金努爾哈赤,後得皇太極信任,參與軍政機密,策定清軍入關之計,又提出錄用明代官員、廢除饄加派、開科取士等,多被採納。清初開國典章制度,多由他起草制定。前後歷太祖、太宗、世祖、聖祖四朝,官至大學士、太傅兼太子太師。下聯典指北宋成都華陽人范鎮,字景仁,進士出身,仁宗音知諫院,後為翰林學士,封蜀郡公。在變法問題上,支持司馬光反對新法,而與王安石不和。少年時曾作《長嘯卻胡騎賦》,後來出使遼國,遼人說:“這就是長嘯公。” •七言通用聯 責君碎斗顯忠愛;後東先憂法聖賢。 上聯典出秦項羽謀士范增的事典。范增(前277-前204),居剿(今安徽桐城南)人。善代謀。秦末農民戰爭時,曾勸項梁立楚王族後裔為楚懷王。前207年,秦軍圍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楚懷王命宋義、項羽救趙,他為末將。後歸項羽,為其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曾屢勸項羽殺劉邦,羽不聽,反中劉邦反間計,削其權力,憤而離去,病死於途國。劉邦嘗言:“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下出典出北宋大臣、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這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中祥符進士。仁宋天聖初,任西溪鹽官。康定元年(1040),以龍圖閣直學士經略陝西,積極防禦西夏,注意聯合羌族,頗受羌人尊重。工詩詞散文,文章富於政治內容多為闡述其政治主張,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句表達其憂國憂民的心情。有《范文正公集》。 有祛病回春妙手;存先憂後樂雄心。 上聯典出東晉名醫范汪,字玄平,博學多通善醫。下聯典出北宋大臣、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 齏鹽淡薄心常樂;瀟灑襟期洽亦豪。 上聯典出宋代侍人范周,字無外,負才不羈,安貧自樂。下聯典出宋代侍人范良遂,字次卿,自號墨莊居士。放情山水,不慕榮利,長於詩歌。其兄顯貴,他寧靜淡泊,瀟灑自豪。 四海雲霞開曙色;五湖煙水盪春光。 上聯典指明末清初范文程。下聯典指北宋·范鎮。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此聯為馬列主義歷史學家范文瀾(1893-1969)自題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字輩排序

    范仲淹編定中原地區范氏字輩:“仲純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彥友善可彌安君章微顯用循迪廣欽崇存本宜充厚時遵道晉隆同享祖貴榮傳譜蘇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萬代青”。 范仲淹編定蘇州地區范氏字輩:“仲純正直公之家幫國庭天元從汝啟惟允必能興儀德宏烈學端承敬懋芳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揚同福祖有功宣林蘇居豐金玉貫九州幽蘭好其青”。 范仲淹後裔一支字輩:“仲淹純佑節亘三萬二郎滋文生伯十大四均甫良文顯子清素文政處士彰監公傳伯王立雲廷裕後昌十九世祖諱子孫念勿忘昌元振紹顯萬世繼榮光積德存心遠中和位育長師為九州寶善宜正家常濟美經多本延齡福祚康千代河海洋”。 黑龍江范氏字輩:“芝玉希(喜)德祥”。 遼寧省海城市范氏字輩:瀋陽:十三世忠宣房范岳(詳見江西支)謫戌瀋陽,岳四傳至范鏓,生子范沉,孫 范楠,范楠生范文程。所定20字號:承時鴻建樹、正一茂先傳、垂世思廣(光)大、維基在北(本)、原(源)。 四川巴中雙流范氏字輩:森法高富庭,子文世明國,如希好朝良,後代永興龍,宗清四雲華,為先得大大聖 山東青島范氏字輩:“德學業佳”。 山東濟南范氏字輩:“本立而道生振殿文學尚”。 山東德州范氏字輩:“雙連富大興振英萬寶同”。 山東濰坊范氏字輩:“希(士)文洪(世)兆會懷之作”。 山東日照范氏字輩:“錫慶崇偉奉開成世顏龍”。 山東惠民范氏字輩:“存春兆子有”。 山東夏津范氏字輩:“忠厚傳家遠詩書續第昌”。 山東新泰范氏字輩:“明清慶培(新)”。 山東泰安范氏字輩:“長純憲兆希”。 山東寧陽范氏字輩:萬家立業長,世賜佑文淑,永希懷兆玉,繼孝成德昌。(磁窯范正一) 四川蒼溪范氏字輩:“德恩興幫文”。 河南范縣范氏字輩:“德思興傳永道在俊玉常”。 河南南陽范氏字輩:“運國玉雲”。 河南鄭州范氏字輩:“欽崇存本”。 河南輝縣范氏字輩:“家乃友維新”。 河南沈丘范氏字輩:“敦(景)法(玉)守成書耕傳家”。 河南開封范氏字輩:“百士(世)常(長)相建永名耀後仙”。 河北唐山范氏字輩:“垂世(士)恩光(廣)”。 湖北江陵范氏字輩:“大德後必蒼”。 安徽碭山范氏字輩:“安蓋汝朝樹,斗榮保存升,忠厚傳家遠,和平作勝基,繼承先祖德,繁茂萬世昌。” 范氏一支字輩:“英賢廣登恢先申”。 范氏一支字輩:“神世錦運道連讓逸輝久”。 范氏一支字輩:“希文存金芳夢福”。 范氏一支字輩:“宗先(德)高平”。 范氏一支字輩:“長丙文治禮義,廣明家傳理旭”。 范氏一支字輩:“孝學修乃興德”。 范氏一支字輩:“大三士恭錦元衍儒照光永昌正清明道家庭安康天開文應長發齊祥”。 范氏一支字輩:“君源殿奕度(憲)宗國邦炳康興仲文鴻伯藝淑偉秀”。 范氏一支字輩:中樹西立震,雲春景玉增,學成紅文寶,德福永澤鋒

    春秋戰國

    •范武子范會(約前660年-前583年),春秋時晉國大夫,官至正卿中軍將,范姓得姓始祖。他執政時以教民勸化為務,使晉國之盜皆逃於秦國。

    •範文子范燮(?-前574年),范會之子,春秋時晉國大夫,官至中軍佐,被譽為是晉國良識派大夫。

    •范宣子范匄(?-前548年),范燮之子,春秋時晉國大夫,官至正卿中軍將。他執政期間,剪除欒氏黨族,制定《范宣子刑書》,使得晉國進入六卿專權時代,並由禮治走向法治。

    •范獻子范鞅(?-前501年),范匄之子,春秋時晉國大夫,官至正卿中軍將。他執政期間架空國君,使范氏成為晉國第一大世卿。

    •范昭子范吉射(生卒年不詳),范鞅之子,春秋時晉國大夫,官至下軍佐。他是晉國六卿中范氏的最後一代宗主,最終在六卿內訌中敗亡,與中行氏一同出奔齊國。

  3. 其他人也問了

  4. 序言. 起源. 参看. 延伸阅读. 姓 是一個 中文姓氏 之一,在《 百家姓 》中排名第46位。 起源. 關於姓的姓源,根據《姓纂》的記載是這樣的:「帝堯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周宣王滅杜, 杜伯 之子 隰叔 奔晉為士師,曾孫 士會 ,食采於,遂為范氏。 由此可見,范氏的始祖,可以遠遠地追溯到 堯 ,堯的這一支子孫歷經 虞舜 、 夏 、 商 諸代,都稱為唐杜,入 周 被改封於杜,不久被周宣王所滅,當時杜伯的兒子就跑到 晉國 ,被任為士師,並因官命改姓為士,傳到他的曾孫士會的時候,做了晉國的上卿,食采於 ,於是,士會的子孫也按照當時「以邑為」的習慣,自士會( 武子 )以後, 范文子 、 宣子 、以及 獻子 ,世代都是晉國的上卿。 参看. 范氏. 順陽范氏. 南通范氏.

  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范氏 , 晋 卿 家族, 六卿 之一,前593年成立,前490年敗亡。 起源 [ 编辑] 范氏出自祁姓,是 尧 的后裔。 [1] [2] 范氏武子开始仕晋,传历文子、宣子、献子、昭子五代后,终为 赵 所灭,范氏子孙也出奔他国,范氏开始分散。 范氏世系 [ 编辑] 武子 士会 前593年—?年. 文子 士燮 ?年—前575年. 宣子 士匄 前574年—前547年. 献子 士鞅 前546年—?年. 昭子 士吉射 ?年—前490年. 世系图 [ 编辑] 参看 [ 编辑] 姓. 顺阳范氏. 参考资料 [ 编辑] ^ 《通志·氏族略·以邑为》:范氏,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伊祁姓。

  6. 在台灣姓為台灣的第四十八大姓。 在明清之際遷台最早的一個叫 範文華 的人,他在明末永曆年間最先移台開基於現在的台南鹽水鎮舊營里。 清康熙六十年 (公元1662年)有叫光儒的人從廣東移到台灣下水港定居等等。 有的進而遷至海外。

  7. 目录. 序言. 生平. 影視形象. 脚注. 參考文獻. 范氏姮 ( 越南语 : Phạm Thị Hằng / 范氏姮 ;1810年6月20日—1901年5月22日) [1] ,又名 范氏嫦 ( 越南语 : Phạm Thị Thường / 范氏嫦 )和 范氏浩 ( 越南语 : Phạm Thị Hạo / 范氏浩 ) [2] ,德國公 登興 之女, 阮朝 紹治帝 的皇后, 嗣德帝 生母。 生平. 范氏姮是 嘉定省 新和縣 新年東村(今 前江省 鵝貢市 )人, 嘉隆 九年六月二十日(1810年6月20日)出生。 她是 登興 和端慈夫人范氏的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