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3月9日 · 即使做到勤洗手、戴口罩,但不少民眾家中有嬰幼兒,又或是慢性病患看診後返家,還是會擔心將病毒帶回家,怎麼做才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呢? 不妨參考以下6個步驟,自我防護:

    • 紅腫疼痛是最常見副作用 觀察有無過敏反應及心肌炎症狀
    • 第2例出現哮吼症的重症幼兒康復出院
    • 6/1起重症解隔條件放寬 回溯目前仍住院病患

    小朋友打完疫苗後,家長要留意哪些情況?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絕大多數小朋友打疫苗的副作用,就跟打其他疫苗差不多,都是打針處局部紅腫、疼痛,以及可能會有輕微的發熱發燒,有些小朋友在接種疫苗後會有倦怠、疲累的感覺。至次有家長反應,小朋友打完疫苗回家後精神非常亢奮,應該是蠻少見的。 他提醒,小朋友接種疫苗應多休息,觀察有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特別要注意是否出現全身性過敏的副作用,以及打完疫苗過幾天後,是不是有出現呼吸喘、胸口悶、胸口痛一些可能跟心肌炎有關的症狀,「機率很少,但是特別要提醒家長注意。」

    今天土本新增確診個案重新攀上8萬,達80,656例,境外移入49例,死亡90例。而今年累計到現在,本土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共26例,羅一鈞指出,其中14例腦炎、6例肺炎、2例敗血症、2例哮吼,而這兩例哮吼症小朋友都已康復出院。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羅一鈞說,第1例出現哮吼症的一個未滿1歲的幼兒已在5月22日康復出院返家;第2例是一個1歲男童,本身沒有慢性病史,5月18日發燒38度及有輕微咳嗽,家長帶去急診過檢驗確診是新冠肺炎,因為活力還不錯,醫囑返家吃藥觀察, 5月19日出現咳嗽、呼吸喘,以及呼吸合併雜音的症狀,5月20日再度急診就醫,X光檢查並沒有發現肺炎,但氧氣濃度測出來只有70%,嚴重缺氧,加上呼吸有類似狗吠聲的病症,診斷為哮吼症,緊急插管接呼吸器入住加護病房,使...

    指揮中心今天也宣布,6/1起放寬重症確診個案解除隔離條件:病患發病日或採檢日已達15天,且追蹤1次呼吸道檢體PCR之Ct值介於27~30,經感染科、胸腔科醫師或醫院評估小組綜合評估適合轉出,就可以提前解隔離開專責病房,方便病人接受共病治療。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近期本土疫情持續嚴峻,考量部分重症病患經治療症狀已緩解,但因Ct值尚未符合條件而未能轉出,除影響醫院隔離或專責病房的量能,也可能影響患者接受本身共同疾病的檢查治療;為確保患者隔離治療權益,諮詢專家根據國際文獻資料實證,做這項放寬。 羅一鈞補充表示,根據國外文獻,重症病人發病15天後再進行病毒檢驗培養,只有5%不到的病人可培養出病毒,到21天,則檢驗不出活病毒,因此6/1起,新增重症病患解隔條件。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

  2. 2022年4月20日 · 2歲重症兒童亡 選購兒童防疫常備藥有訣竅劑量劑型都要注意. 全國一週內將全面啟動確診個案居家照護措,民眾除了家中要常備6種藥品與醫材用品,藥師公會全聯會也提醒,國內6歲以下幼兒尚無疫苗可打,因此準備常備藥品也應顧及小朋友適合的 ...

  3. 2021年12月10日 · 以下整理3個口罩令家長擔憂的衝擊,以及專家如何解讀、提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憂慮1:影響語言發展. 讓最多人擔心的是語言發展。 有網友就分享,戴著口罩與牙牙學語的孩子對話,孩子總是把「酸」的音發成「栓」。 幾經糾正後,孩子竟主動上前,把大人的口罩拉下來,觀察嘴型之後,就能念出正確發音。 義安理工學院兒童語言和讀寫能力發展教授泰奧(Lynette Teo)說, 孩童確實會透過觀察來學習發音,如口型、唇形、舌頭擺放的位置都是訊息。 口罩蓋住了下半臉,特別是嘴巴,孩子就無法透過觀察形狀來學習新字詞的準確發音。 對失聰或聽覺折損的孩子,更依賴臉部表情來補足聽覺缺乏的資訊。 「戴上了口罩,那些線索通通不見了。 」 范德比大學語言聽覺學教授卡馬洛塔(Stephen Camarata)說。

  4. 2021年6月7日 · 肺氣虛的兒童常有容易流汗一吹風受寒就感冒反覆咳嗽的問題可以透過以下8種居家照護方式提升呼吸道免疫力。 (圖片來源 / Pexels) 每日需曬太陽約15~30分鐘。 疫情期間也別整天關在家中,記得到空曠人少處曬曬太陽,陽光是天然的「陽氣」來源,亦能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提升免疫力。 每日維持60分鐘的中等程度的運動。 可以結合孩子的興趣、遊戲方式來進行,也鼓勵父母一同親子同樂運動。 (推薦閱讀: 肌力就是免疫力 醫師這習慣,讓她幾乎從不感冒 ) 「舌頂上顎」呼吸法,避免張口呼吸。 在過敏性鼻炎或腺樣體腫大的兒童常習慣張口呼吸,這會使得呼吸道乾燥而降低防護力。 透過舌頂上顎(前門牙後側),搭起任督二脈的橋梁,有助於放鬆筋膜、幫助呼吸與身體氣的運行。 多喝水。

  5. 2021年5月19日 · 全台防疫升三級愈來愈多人居家上班WFH),加上學校停課孩子跟父母一同待在家親子互動與在家工作的壓力倍增。 疫情期間,如何在工作和照顧孩子找到平衡? 試試10個作法。 2021-05-19. .文 / 梁元齡編譯. .責任編輯 / 陳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Pexels. 字級. 收藏. 分享. 第1步:起床後做舒緩運動、吃早餐. 比上班時間早1小時起床,讓你更好整以暇。 如果家裡有停課中的兒女,或許可以再提早個10分鐘。 起床後先喝杯熱茶暖暖胃。 接著深呼吸、進行約15分鐘的冥想或簡單瑜伽,如果家中空間許可,到門廊散散步也不錯。 這些活動都能幫肌肉暖身、使大腦更平靜專注。 稍後也記得要吃早餐,讓早上有充足的精力工作。 第2步:換一套外出服.

  6. 2022年4月22日 · 2022-04-22. .文 / 陳蔚承、林慧淳. .責任編輯 / 陳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知名媒體人陳鳳馨最近為家裡做好防疫物資的準備將藥物快篩包等用品補足但她也擔心台灣目前病例爆發公部門資源恐怕不足反應也會變慢,「光是罵也沒有用! 」因此她認為,社區也應該做好部署,於是透過擔任管委會委員的先生,推動管委會開會討論,推演未來疫情更嚴重時可能出現的問題,進一步研議出應對的SOP。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