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訂制服需要謹慎嚴格的選擇嗎? 相關

    廣告
  2. 服務多間知名診所/飯店/銀行等團體制服訂製,展現企業高水準形象!立即來電或加line專人服務! 專屬設計師團隊,嚴選國際等級面料;30年經驗數據累積,突破打破傳統設計,完美結合專業與美學!

搜尋結果

  1. 教育部今18日宣布有關學生服裝儀容原則除重要活動體育課及實習可規定學生穿著特定服裝之外學生可選擇合宜混合穿著制服運動服及學校認可之其他服裝例如班服社團服裝)。 教育部強調各校所訂的學生服儀規定可以比該原則更寬鬆但不能更嚴格且各校必須按校園民主校務會議等合法程序去訂定學生服儀規定教育部也表示如果學生違反服儀規定學校不得懲處記過警告學生惟得視其情節施以適當的輔導管教措施如正向管教口頭糾正列入日常生活表現紀錄通知監護人協請處理要求可達成管教目的之公共服務書面自省和靜坐反省措施。 上述措施早已於96年列入輔導管教注意事項,屬於違反服裝儀容規定適合採行的管教措施。

  2. 教育部今18日宣布有關學生服裝儀容原則除重要活動體育課及實習可規定學生穿著特定服裝之外學生可選擇合宜混合穿著制服運動服及學校認可之其他服裝例如班服社團服裝)。 教育部強調各校所訂的學生服儀規定可以比該原則更寬鬆但不能更嚴格且各校必須按校園民主校務會議等合法程序去訂定學生服儀規定教育部也表示如果學生違反服儀規定學校不得懲處記過警告學生惟得視其情節施以適當的輔導管教措施如正向管教口頭糾正列入日常生活表現紀錄通知監護人協請處理要求可達成管教目的之公共服務書面自省和靜坐反省措施。 上述措施早已於96年列入輔導管教注意事項,屬於違反服裝儀容規定適合採行的管教措施。

  3. 2019年7月23日 · 常見反對 制服解禁 的說法,幾年前討論高中端服儀規定的時候就講過一輪了。 理由很多,但真有道理的很少,舉幾個例子: 「有了制服早上不用煩惱要穿什麼這不是反對制服解禁的理由制服解禁的意思不是不準穿制服而是可以不穿。 不曉得要穿什麼的人,還是可以穿制服上學。 「便服會顯現貧富差距。 制服也會,你看得出誰的制服很少洗、誰的制服是表哥傳給堂哥再傳給他的。...

  4. 其他人也問了

    • 法律觀點
    • 教育觀點
    • 處理建議
    • 延伸思考

    學生是否應穿制服,是屬於生活管理的事項,教育部一般是授權給各校自行決定,把這個當作學校教育自主的事務。不過最新修正的「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第21點,則是明文建議有關學生服裝儀容事項,應以舉辦校內公聽會、說明會或進行全校性問卷調查等方式,廣納學生及家長意見,循民主參與程序訂定,以創造開明、信任之校園文化。因此,學校應該在踐行這些程序後,再依學校規範的方式處理,不宜直接強致學生的制服。

    有一派理論是說,學習適當的穿著是一個教育活動,所以主張不應該強制學生穿制服。另一派是說,學生花很多心思在想要如何穿著打扮,使得學生不能專心於學習,所以透過制服的規定,他們就不用天天想這個問題,可以專心處理課業上的問題。 學校強制學生穿制服的目的,其實主要應該不是在於方便管理,而是協助學生專注在課業上。所以,制服也應該可以有變化,可以有選擇。另外一方面,制服有夏季和冬季之分,學校不僅要求學生要穿制服,同時還規定換季的時間。嚴格來說,如果把制服的換季當成一個強制要求的活動,反而忽略了體質上的個別差異,這就會顯出它的不合理之處。

    學校規定學生穿制服,除了管理方便、團隊精神及形塑認同感外,主要應該是希望學生不要多花太多心思在服飾上,而不是要讓學生都喪失美感的教育。所以,對於制服的樣式,最好透過全校學生共同決定,因為學生有參與做決定的話,就比較能接受。 另外,即便是穿制服,在換季的時候,應該要允許可以同時穿著夏季或冬季的制服,不要太過硬性的規定,因為不同的體質有不同的需求。但學校往往基於管理或秩序的理由,把穿制服無限上綱,甚至跟學生的品格與學習態度相關聯,這其實不是穿制服最核心的意涵。

    制服的問題涉及學校對於學生的管制可以作到什麼樣的程度。以往學校比較重視學生外貌的管理與約束,導致學生不斷地挑戰這項管制,使得管制的本意及精神反而被遺忘或忽略了。所以,過量的管制應該要被揚棄,在教育目的的考量下,最低限度及合理的管制應該要被凸顯出來,而不是認為過去可以管制的,現在當然還可以繼續做管制。 本文摘自《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此書收錄多篇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的文章。(購買方式請點此)

  5. 2016年10月12日 · 各位好,警察體測結束, 在外面看到有人在宣傳做制服, 不知道有人有意願做嗎? 有趴文知道外面做的比較不會皺折, 但因為不是小數目, 故想請問有人決定訂做嗎? 還是不需要花這筆錢?

  6. 學生得選擇合宜混合穿著學校校服及學校認可之其他服裝例如班服社團服裝)。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遵守學校統一規定: 1、重要之活動,例如週會、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校慶、休業式、校外參訪、校外受獎或參加競賽、國際或校際交流活動等。 2、體育課時,應穿著學校運動服或學校認可之其他運動服裝,並應穿著運動鞋。 3、為維護實習或實驗安全,實習或實驗課程時,應穿著實習、實驗服裝或學校認可之其他服裝。 (二)國定假日、例假日、寒假、暑假,學生到校自習或參加課業輔導、補考、重補修、補救教學者,應穿著學校校服;參加校內其他活動者,得穿著便服,並應攜帶可資識別學生身分之證件,以供查驗。 (三)學生得依個人對天氣冷、熱之感受,選擇穿著長短袖或長短褲校服。

  7. 台灣校園服儀改革 是從解除 戒嚴 後開始,高級中等學校的服裝儀容規範日漸鬆綁的變遷過程。 2005年教育部函釋全國高中職不得在校規中規範學生髮式」, 髮禁 的正式解除掀起一波對其他服裝儀容規範的公共討論諸如首飾 [1] 、鞋襪禁 [2] 、冬季服儀規定 [3] 。 背景 [ 編輯] 在台灣學生最早被要求穿著統一制服是發生在 日治時期 。 1919年、1922年 台灣總督府 頒發教育令要求每一位學生穿著西式制服;1936年中日戰爭前夕,進一步規範統一顏色; 二戰 期間,總督府全面規範制服的材質、版型、配件尺寸等,但因戰爭時局混亂而並未全面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