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 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編 號:QZ-0205. 描 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卷九 孝經) 【註釋】立身行道:修養自身,奉行道義。. 立身,建立自身做人處世的基礎 ...

  3.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也 。. 立身行道 ...

  4. 2018年11月11日 · 民國老課本孝道孔子謂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譯文孔子說我們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這是行孝的開始

  5.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白話】「說起這個孝道固然範圍很廣但行的時候卻很簡單你要曉得愛親先要從自己的身上愛起凡是一個人的身體或者很細小的一根頭髮和一點皮膚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

  6. 2021年5月12日 · 人的身體以至每一根毛髮和每一塊面板都是父母給予的應當謹慎愛護不敢稍有毀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以德立身實行大道使美好的名聲傳揚於後世以光耀父母則是實行孝道的最終目標所以實行孝道開始於侍奉雙親進而在侍奉君主的過程中得到發揚光大最終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業。 《詩經·大雅》說:‘常常懷念祖先的恩澤,念念不忘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德行’。 【註釋】 (1)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 居,閒坐。 (2)曾子侍:曾子,名參,字子輿。 侍,卑者侍奉在尊者之側。 侍有坐有立,此處當為侍坐在側。 邢《疏》中說:“夫子以六經設教,隨事表名,雖道由孝生,而孝綱未舉,將欲開明其道,垂之來裔。 以曾參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閒居,為之陳說。

  7. 2017年6月10日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語出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古人認為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給的應當倍加愛護不敢有所損傷這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曹操曾割發代首割發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其原因就在於此。 《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夏侯惇中箭後吞食眼珠之舉也是基於此種觀念,夏侯惇高呼的「父精母血,不可棄之」,說的也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當然不敢扔棄。 -------------------------摘自董洪傑《國學知識全知道》第112頁.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相關文章. 夏侯惇為何要生吃自己的眼睛? 2017-11-05. 身上刺青很美嗎? 唐朝官員抓到刺青者立即打死,朱元璋則將之發配.

  8. 身體髮膚⑼受之父母不敢毀傷⑽孝之始也立身行道⑾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⑿孝之終也⒀。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大雅》雲⒁:”無念爾祖⒂,聿修厥德⒃。 ”(開宗明義章) 注釋. ⑴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居:坐。 ⑵侍:陪伴尊長。 ⑶先王:古代聖王。 至德:最高的德行。 要道:重要的道理。 ⑷順:順眼。 ⑸用:因此。 ⑹避席:離開座位表示尊重。 ⑺足:夠格,能夠。 ⑻教: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