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0年3月15日 · 尤其對於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後若遺留部分 肺纖維化 ,肺功能未完全恢復,即存在呼吸困難、運動耐力減退、活動受限等,都需要康復治療。 患者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康復治療: 1. 肺功能鍛煉 新冠肺炎患者主要是肺泡滲出增加,影響肺泡氧合。 肺康復的重點是肺功能的鍛煉,使氣道打開,改善肺通氣及肺容量。 肺功能鍛煉的常用方法為縮唇呼吸和 腹式呼吸 ,具體方法如下: ★...

    • 什麼是「長新冠後遺症」?Who定義
    • Omicron多輕症或無症狀,就不會有後遺症?
    • 心血管疾病:心肌炎、血栓、中風、心臟病、心臟衰竭等
    • 腦霧:注意力不足、思考緩慢、精神疲倦、思緒混亂等
    • 倦怠感:勞動後倦怠症
    • 腦神經問題:腦部發炎、神經元損傷、細胞凋亡、輕微腦出血、慢性腦缺氧
    • 確診後非免疫,別任自己曝露於染疫危機中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新冠後遺症(post-COVID-19 condition)已有明確定義:確診或疑似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急性發作 3 個月後仍有持續或新發生的症狀、且症狀持續至少 2 個月以上。 常見的新冠後遺症,包括呼吸費力、氣喘、頭痛、健忘、疲勞、掉髮等。長期投入新冠後遺症診療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林昀毅表示,因為 Omicron 出現較晚,目前各國仍持續追蹤其誘發之後遺症中。

    過去許多人認為中重症患者才會有後遺症,林昀毅坦言:「這是錯誤的觀念!WHO 最新發表的新冠臨床治療指引內提到,出現後遺症的可能性與急性期的嚴重程度沒有直接的關連,而這也符合我在診療國內本土個案的經驗。」 他門診觀察到的新冠後遺症患者,重症或極重症患者,未必後遺症就比較嚴重,也看到當初只是輕、中症的患者,後遺症反而嚴重。之所以不能低估 Omicron 後遺症,在於它仍是新冠病毒,一定會有患者出現類似後遺症。 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表示,染疫時,新冠病毒會藉由細胞表面的受體(ACE2)進入器官細胞,而全身有 ACE2 處,包括腦部、腸胃道、呼吸道、心血管都可能受到病毒的侵襲及破壞,造成後遺症的發生。

    根據《ScienceDaily》上刊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新研究顯示,無論染疫後是輕症或重症患者,染疫後 1 個月至 1 年間心血管疾病風險有增加的趨勢。包含心肌炎、血栓、中風、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病發作、心衰竭等,嚴重甚至死亡。 與沒有感染的對照組相比,染疫後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增加 72%、心臟病發作風險 63%、中風的可能性則是增加 52%。綜合來說,與未感染者相比,染疫後發生重大心血管疾病不良事件比率增加 55%。 林謂文解釋,新冠病毒侵入時,會造成心臟發炎出現心肌炎,凝血因子也可能因異常而發生血栓;同時釀起免疫風暴攻擊心臟,而癒合後的疤痕也會讓心臟異常放電,可能會進而引起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

    英國研究發現,約有 24%Omicron 確診者會發生「腦霧」(Brain Fog)現象。根據英國國民健保署(NHS)定義,其症狀為注意力不足、思考緩慢、精神疲倦、思緒混亂等,整個人就像是陷入迷霧中。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嚴鋒表示,新冠肺炎雖屬於全身性系統疾病,但最直接侵犯到肺部,影響肺部氧氣交換功能,導致血液中含氧濃度下降。當血液無法供應大腦足夠氧氣,使腦部無法正常運作,進而造成腦霧。 此外,新冠肺炎會造成「細胞激素」的釋放,當細胞激素濃度太高會造成全身性的發炎,這些細胞激素也可能會擴散到腦脊隨液中,導致大腦無法正常運作。 王嚴鋒分享臨床經驗,從新冠康復門診上發現有些個案,後來出現神經相關的後遺症像是頭痛、精神不集中、疲累、憂鬱等,都算是廣義腦霧現象,持續困擾患者長達幾個月,但...

    根據日本雜誌《AERA》報導,儘管 Omicron 較不容易重症化,但就算確診後無症狀或輕症,仍有可能飽受後遺症纏身,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倦怠感」。專家警告,確診後,不要勉強活動身體,否則可能會帶來危險的後果。 開設專治新冠肺炎後遺症診所的平畑光一表示,後遺症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勞動後倦怠(post-exertional malaise, PEM),指的是從事輕量活動後,如購物、散步、工作等,在 5 小時至 48 小時內,會感到強烈的倦怠感。 他說,就診患者中有 4 成出現該症狀,且患者多為 30~40 歲的中壯年,就算感到疲倦也會設法硬撐下去,進而導致狀況惡化,甚至必須臥床休養,雖然重回職場卻因為撐不住只好離職。 針對感染 Omicron 而出現疲勞、倦怠的青壯年,除了加強心肺耐力訓練,日本...

    王嚴鋒表示,染疫者還可能有神經系統受損表現。急性期,可能引發意識改變、譫妄;慢性期,可能有神經精神的後遺症。在中樞神經系統,可能有疲倦、精神不集中、頭痛、焦慮;周邊神經系統,則引起手腳麻、肢體無力等。 《自然》(Nature)刊載的研究報告指出,感染新冠肺炎會引起腦部發炎與慢性缺氧現象,造成局部中樞神經系統能量衰退,而且不限於重症個案,即使是輕症患者都可能深受其害。 美國杜蘭大學研究團隊針對感染新冠病毒的靈長類動物進行模型建構,以探究病毒對神經組織所造成的影響,結果發現與人類感染病毒時症狀相似:腦部明顯發炎、神經元損傷與細胞凋亡、輕微腦出血和慢性腦缺氧。 在動物模型與大腦結構分析量表中可以發現,確診會造成中樞神經得到的氧氣減少,從而造成腦部損傷。此外,即使是相對輕微的神經系統症狀,如暈眩、頭...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停歇,除了關心如何與病毒共存,染疫後,相關後遺症更是大家所擔心的。專家說,隨著時間流逝,大部分人的後遺症或許會減輕,但卻仍有長期深受後遺症所苦,因此,預防感染仍相當重要。 此外,提醒曾確診過不等於免疫,仍應小心二次、三次染疫的可能性。根據 BBC 報導,新冠爆發初期,確實很少聽聞有人二次染疫,據 2021 年 11 月前英國記錄顯示,只有不到 1% 的確診病例是重覆感染,但 Omicron 改變了這情況! 原因在於,Omicron 更容易突破身體的防衛機製造成感染,使得新一波感染病例中,有越來越多的人是二次感染。據統計,重覆感染比例大幅增加,和疫情早期相比差了約 10 倍,年輕人和未施打疫苗者更容易重覆感染。 而新冠後遺症威力也是不容小覷,在無法確保感染 Omicron...

  3. 2022年6月1日 · 簡言之新冠後遺症可能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不一樣時間也可能會持續數周數月或數年。 根據 美國CDC資料 顯示患有新冠後遺症的人最常回報的症狀包括: 一般症狀. •干擾日常生活的疲倦或疲勞. •體力或腦力勞動後症狀惡化(也稱為「勞動後倦怠」) •發燒. 呼吸和心臟症狀. •呼吸困難或呼吸短促. •咳嗽. •胸部疼痛. •心跳快或砰砰直跳(也稱為心悸) 神經系統症狀....

  4. 2022年1月14日 · 世衛組織在官方聲明中稱新冠長期症狀就是新冠後遺症。 據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10月公布的臨牀定義,這種症狀通常發生在已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 2 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 「長期」的時間跨度目前沒有統一標凖。 英國一項研究稱將跟蹤25年。 從最初發現新冠病毒距今只有兩年多,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和相關數據積累。...

    • 重症患者會有後遺症嗎?1
    • 重症患者會有後遺症嗎?2
    • 重症患者會有後遺症嗎?3
    • 重症患者會有後遺症嗎?4
  5. 2020年10月7日 · Getty Images. 新冠長期症狀最常見的是嚴重疲勞. 大多數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病情短暫而輕微。 但有的患者則苦苦掙扎,他們要經歷持續數月的疲勞、疼痛和呼吸困難等症狀。 「新冠長期症狀正對人們的生活造成破壞性影響如今甚至散步後精疲力竭的故事也很普遍。...

  6. 確診後遺症接踵而來真正的考驗轉陰後才開始確診後遺症有哪些? 會持續多久? 一篇認識新冠後遺症哪些後遺症發生率最高及認識4大長好發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