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5月21日 · 例如鴻海 23172013年的毛利率6.44%,也就是每100元營業額,可能只能賺進6.44元,這還沒扣掉費用。 毛利率過低會有一些問題:很難承擔風險波動 舉例來說,如果當年發生匯損導致毛利少1%,很可能會讓最後的利潤減少10~20%。

    • 為什麼大家愛用 006208 替代 0050?
    • 元大0050、富邦006208 追蹤指數相同、成分股相同
    • 006208 股價比 0050 低一半
    • 0050規模比較大、時間比較悠久,006208的成立時間較短
    • 006208 總內扣費用率較 0050 低
    • 要評估相同追蹤指數的etf差異,關鍵要看「追蹤誤差」
    • 結論是富邦50比較好嗎?買 0050 不好嗎?
    • 結論是:選擇元大0050,或是富邦006208差異並不大

    連知名 ETF部落格綠角,都寫了一篇文章推薦 富邦 50, 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 讓許多人把 富邦 台 50 (以下簡稱 006208) ,當成 台灣 50 (以下簡稱 0050)的替代品呢? 先來看看兩檔ETF的差異比較: 以下是在FB、各網站、PTT等論壇上, 看到網友最常對於這兩檔ETF選擇主要討論的4點重點與一些我的解釋:

    第一點,就是 0050 和 006208 的持股幾乎完全相同。 0050 與 006208 的產品類別,都是屬於ETF(股票指數型基金),也就是「追蹤指數的基金」。 ETF雖然是一種基金,但可以在股票證券商被交易買賣。 可閱讀:ETF怎麼買? 而這兩檔ETF他們追蹤的指數相同, 都是由證交所與英國富時指數編制公司(FTSE)合作編制的「臺灣 50 指數」。 也就是說,0050 與 006208 是同樣的產品,只是由不同的投信機構發行而已。 你可以簡單想成,有兩間房子(ETF),都是看著同一個設計圖(追蹤指數)設計出來的, 只是由不同的施工團隊(投信機構)進行與銷售(基金發行)而已。 看下表最新的 0050 成分股及 006208 成分股清單, 雖然買進的權重和持股數有些許差異,但基本持股是一...

    許多網友會說富邦50價位比較低好入手, 但股價高低差異其實在投資裡面沒什麼意義,因為股價高或低並不代表好或壞, 兩檔ETF雖然股價不同,但漲跌比例幾乎一樣,想買小單位也可以用零股去買。 不過對於某些資金少的人來說,這也許是影響他們選擇判斷的關鍵吧, 以撰寫這篇文章時的股價來說,006208的股價比0050大概低了一半。 (也許未來哪天0050價格太高會股票分割降低股價也說不定吧)

    有看到網友有人提到,規模大會比較安全、規模小的ETF容易解散。 一個常見誤解是,覺得ETF如果倒閉錢會拿不回來…這怎麼可能呢?真是想太多了。 實際上如果ETF關閉解散,就只是把投資的部位賣出,資金歸還給投資人而已,並不會讓投資人有額外的虧損。 詳細可閱讀:ETF下市會怎樣? 至於規模太小的確會不好,因為基金在營運時比較難去調整部位比例,導致手續費和交易稅上升, 如果因為規模小解散了雖然不會多虧錢但對投資人來說也麻煩, 反之規模大,一些交易成本以及雜支費用占比就會下降。 目前006208的規模並不算太小,是不至於提高費用, 不過0050的交易成本和雜支費用佔比的確比較低, 這在下一點可以看出來。

    這也就是大家最愛拿來比較 0050 和 006208 的地方:「內扣費用」。 要注意的是,內扣費用並不是只有基金基本資料上寫的經理費和保管費而已,還有其他費用加總才是真正的總支出。 可閱讀:基金的內扣費用有哪些? 透過投信投顧公會統計資料系統, 可以看出這兩檔基金在 2019 全年的「最真實」的費用, 市場先生幫你整理出下表,一共有6個內扣費用項目。 這6個內扣費用包含 「交易直接成本」之下的手續費、交易稅,也就是基金本身在買賣調整交易標的與權重時發生的費用, 「會計帳列之費用」之下的經理費、保管費、保證費與其他費用(雜支),也就是基金營運的費用與投信公司的利潤。 由於兩檔基金規模不同,因此在比較時我們都是看”比例”,來觀察這些費用包含 可以發現幾件事: 1. 手續費、交易稅、雜費等部分都是...

    以上幾點無論是費用或規模,我覺得只是反應一些ETF的表象而已,關鍵是看追蹤誤差。 為什麼ETF和追蹤指數之間會有誤差? 因為指數的報酬是「算出來的」,是一個理想值, 但ETF的報酬是「買出來的」,是實際交易買賣的結果。 ETF由於每年要扣掉內扣費用,因此績效落後指數的程度大約就是管理費的幅度。 除了管理費以外,由於買賣交易之間會有誤差(早點買、晚點買、買賣價貴一點、便宜一點等等), 因此最終結果不可能完全跟指數的理想值計算完全一樣,最終和指數的誤差有可能更擴大或縮小。 評估追蹤誤差,可以看它和對應指數的報酬差異觀察出來。(本數字在2021年有做一次更新) 可以看到,各年度一定有些落差,ETF的報酬不會和指數完全相同, 兩檔ETF追蹤的表現,都有時好時壞的現象。 其中, 富邦台灣50在2018...

    單看目前的結果,富邦50是略勝一點 但並不是說它實際比較好, 實際上觀察8年中,5年是台灣50落後較多、3年是富邦50落後較多, 觀察追蹤誤差,每年誰的誤差大並不是絕對,誤差大的程度(很多年都有誤差1%以上)也遠遠超過內扣費用的差距, 因此單純只從這幾年的數據來看,我覺得未來如何也說不準, 可能只要有一年落後幅度較大,這個數據結果就反轉了。 只能說從邏輯上來看,富邦的006208在整體內扣費用上依然比較有些微優勢, 從離目前最近的2019、2020年數字來看也是如此。 我自己的看法是:兩檔ETF的追蹤誤差都很大 由於兩檔ETF費用率是在0.34%~0.43%。我們預期大多時候ETF表現落後指數的幅度也是如此。 這兩檔ETF竟然有些年度一年誤差可以接近差到1%,而且並不是偶然一年誤差大而已。 ...

    從數據來看,目前富邦台50ETF(006208)長期表現是略勝元大台灣50ETF(0050) 但由於這兩檔ETF的追蹤誤差都很大,雖然富邦的006208長期略為領先, 但兩檔追蹤成效都有時好時壞的狀況,且誤差幅度略大,因此沒有足夠證據說未來誰表現穩定因此一定會比較好。 只能說邏輯上,因為富邦006208的經理費和整體內扣費用明顯較低,因此目前仍是相對好一點的選擇, 只要未來規模擴大,在交易成本上的費用率也有機會下降(規模縮小的話則是上升)。 由於沒有差到非常多(內扣費用差0.09%),加上報酬的追蹤誤差每年變化比例遠遠高於費用的差距, 如果資金不多,其實差異也沒有很明顯, 而原本是持有0050ETF其實也不必刻意做更換,因為一買一賣的交易成本(約0.5%)可能就遠遠超過它的好處了。 而元大的...

  2. 2024年5月31日 · MSCI指數就是指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所編製的股價股數,也被稱為摩根指數、大摩指數。 它可以作為基金的評估基準 (benchmark),許多基金經理人或指數型基金,都會直接以它的成分股做為買賣標的,每當調整或變動,都會對市場產生龐大的影響力。 在這篇文章中,會先告訴讀者最新季度調整,再來說明MSCI指數是什麼? 本文市場先生會告訴你: 快訊:MSCI 半年調整-2024/5/31盤後生效. MSCI季度調整是什麼? MSCI是什麼? MSCI指數是什麼? MSCI指數跟台灣有關的有哪些? MSCI指數能交易嗎? 快訊:MSCI 半年調整-2024/5/31盤後生效. MSCI在2024年5月公布半年度指數調整內容,調整結果在5月31日盤後生效,此次調整如下: 1.

  3. 2022年8月5日 · EEM基本資料介紹. EEM是全球最大的ETF之一,由美國iShares (安碩)公司發行,這檔ETF成立於2003年, 持股數量達1200多檔,投資全球新興市場,包含拉丁美洲、歐洲、亞洲, 像是:中國、巴西、台灣、南非…等。 這類股票具有較高的成長能力, 但是投資風險與投資已開發國家的股票相比,新興市場股票的價格上下波動可能較大,交易成本一般也較高。 EEM這檔ETF並沒有做匯率避險,因此也容易受到匯率影響,主要如人民幣、台幣、印度盧比對美元匯率的影響。 EEM是相當受歡迎的ETF之一,也是成立相當久的新興市場ETF之一, 對於分散配置全球股市的人通常其中有10%左右會配置到新興市場。

  4. 2015年5月2日 · 加權指數就是大盤,是一個能反應目前指數對應的股票市場漲跌狀況的數字,例如台股加權指數 (台股大盤),就是反應全台所有股票漲跌的狀況。 只要是投資,不管是投資股票、 期貨 、 權證 、 選擇權 ,都跟加權指數 (大盤)的漲跌脫不了關係。 本篇將以台股加權指數為主介紹。 本文市場先生會告訴你: 加權指數是什麼? 為什麼要有加權指數? 加權指數的基準日是什麼? 加權指數是怎麼算出來的? 常見的加權方式有2種:股價加權、市值加權. 台灣加權股價用市值計算的缺點. 金融股對加權指數影響有多高? 加權指數如何查詢? 台灣加權指數:總複習一下. 加權指數是什麼? 為什麼要有加權指數? 加權指數 (大盤)就是用一個數字看出現在所有股票的整體漲跌。

  5. 2023年3月9日 · 最完整的電子類指數投資指南. 2023.03.09. 重要指數. 最後更新:2024-03-13. 台灣電子類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 (英文:TWSE Electronics Index),就是俗稱的電子類股。. 它是以台股中被歸類為電子類產業的個股為群體,來編製的指數。. 主要是用來表達台灣電子類股整體的 ...

  6. 2023年9月17日 · 台灣最有名的電子組裝廠,依營業額大小,分別是鴻海、和碩、廣達、仁寶及緯創,又稱 新電子五哥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