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齊邦媛 (1924年2月19日 [1] —2024年3月28日), 臺灣 作家、學者,生於 遼寧 鐵嶺 。 齊邦媛畢業於 武漢大學 外文系,師從 朱光潛 , 吳宓 。 1947年赴台,受聘為 臺灣大學 外文系助教。 1969年,創辦 中興大學 外文系並任系主任。 1972-1977年,任職 國立編譯館 ,期間推動 國民中學 的國文教科書改革,剔除政治色彩濃厚的文章,加入 楊逵 、 黃春明 、 楊喚 等台灣作家的作品。 1977-1988年,專任臺大外文系教授,退休後獲頒聘為名譽教授。 1992-1999年,主編《中華民國筆會季刊》。 2009年,出版自傳 《巨流河》 ,在中文世界引發廣大迴響。

  2. 齊邦媛 (1924年2月19日 [1] —2024年3月28日), 臺灣 作家、學者,生於 遼寧 鐵嶺 。. 齊邦媛畢業於 武漢大學 外文系,師從 朱光潛 , 吳宓 。. 1947年赴台,受聘為 臺灣大學 外文系助教。. 1969年,創辦 中興大學 外文系並任系主任。. 1972-1977年,任職 國立 ...

  3. 2024年5月8日 · 邦媛(1924年2月19日 [1] —2024年3月28日),台湾作家、学者,生于辽宁 铁岭。 齐邦媛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师从朱光潜,吴宓。1947年赴台,受聘为台湾大学外文系助教。 1969年,创办中兴大学外文系并任系主任。 1972-1977年,任职国立编译馆,期间推动国民中学的国文教科书改革,剔除政治色彩 ...

  4. 簡介. 2005年,齊以八十歲高齡,開始撰寫回憶錄《巨流河》,歷時4年,《巨流河》終於在2009年7月出版。 本書從作者出生東北一路描寫到移居臺灣。 對於研究抗戰時期民間有重要意義 [2] 。 荷蘭漢學家 方德萬 的《戰火中國1937-1952》對此書多有取材。 書名由來. 齊邦媛的故鄉位在東北 遼寧省 鐵嶺縣 ,巨流河為 遼河 的舊稱;鄉愁也有如江水般連綿不絕。 遂以此為名。 參考資料. ^ 齊邦媛《巨流河》——鄉愁的巨流河. 天下文化. 2009年 [2019-11-14]. (原始内容 存档 于2020-02-03). ^ 齊邦媛《巨流河》. 聯合新聞網. [2019-12-29]. (原始内容 存档 于2019-12-29). 參見. 台湾主题. 书籍主题. 分类 : . 自傳小說.

  5. 1936年,華北危急,張大非隨中山中學南遷至南京板橋鎮,常受齊世英夫婦照顧,在此期間結識 符保盧 和 齊邦媛 。 [2] 青年經歷 [ 編輯] 1937年底,19歲的張大非隨中山中學自南京西遷至 漢口 ,身懷國讎家恨,報考空軍軍官學校後改名張大飛。 [2] 1938年初,張大飛如願考入空軍軍官學校第十二期驅逐機科(與符保盧同期)。 [3] [4] 1939年,張大飛完成入伍生教育,畢業後參加重慶上空的保衛戰。 1941年,張大飛被派往美國陸軍第六高級軍官航校深造,成為第一批赴美受訓的中國空軍飛行員。 [5] [6] 1942年夏,張大飛歸國,入選 飛虎隊 ,後加入 中美混合大隊 ,歷任空軍第三大隊28中隊隊員,第四大隊22中隊飛行員,第十一大隊41中隊、第28中隊分隊長,升至中尉三級。

  6. 历史名称. 於 香港 維多利亞公園 舉辦的維園六四21週年燭光晚會所擺設的標誌. 广义上,“六四事件”或“六四天安门事件”是指1989年4月起于 北京市 并波及中国大陆全境的 抗議 活動,其导火索是 胡耀邦逝世 以及随后民众 悼念胡耀邦的活动 [12] 。 更广义的稱呼应为“八九民运”或“八九学运”等。 事件的命名依據,一方面是要和過去發生在天安門廣場的重要活動有一致的命名習慣,包括1919年的 五四運動 、1976年的 四五運動 等。 有時候會直接簡稱「六四」,亦有人使用「六四運動」描述整起示威活動。 與海外只集中在特寫6月3日晚上清場的態度不同,在中國大陸境內使用「六四」这个词提及的範圍與考慮的廣度較大 [37] ,指整个广义的“八九民运”。

  7. 四通橋事件 ,又稱 四通桥抗议 ,是于2022年10月13日发生在 北京市 四通桥 上的抗议行动。 当日,一名抗议者在该桥挂起两条横幅并播放扩音设备,公开反对 中共中央总书记 习近平 ,称其为“ 独裁国贼 ”,同时焚烧轮胎燃起浓烟以吸引路人注意。 抗议者提出了罢免 习近平 的党政职务、普选 国家主席 、叫停 清零政策 等诉求。 此后 警察 到现场将其逮捕,消防员对现场进行了灭火等工作。 該事件被視為 六四事件 後北京重現少見的抗議運動。 一些媒体将抗议者 彭立发 (网名:彭载舟)称为“孤勇者”(the lone warrior), [2] [3] “桥人”(Bridge Man),或“四通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