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目录. 姓 在 百家姓 中排列第256。 來源. 姓的初源, 歷史 亦有記載,可追溯的源頭有下列數項: 出自 黃帝 臣子「行」。 據《 姓氏錄源 》及《 竹書紀年 》所載,黃帝臣有行,黃帝居有熊(今 河南 新鄭 )。 是為 新鄭 龍氏。 出自御龍氏之後《 姓氏考略 》所載,姓出自 御龍氏 ,望出 武陵 、 天水 。 如 夏朝 御龍氏 劉累 (堯之後,因有馴化的本領,被夏帝孔甲賜為御龍氏)的後裔中,就有以的。 劉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師縣南,是為河南龍氏。 出自 豢龍氏 。 據《 通志氏族略 》及《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 》所載,相傳董父,已姓,以畜養而被舜賜姓豢龍氏。 其後有以的,是為 湖北 龍氏, 項羽 四大名將之一就叫且。 舜帝 時的 諫官 ,賜姓

  2. 來源 [ 編輯] 姓的初源, 歷史 亦有記載,可追溯的源頭有下列數項:. 出自 黃帝 臣子「行」。. 據《 姓氏錄源 》及《 竹書紀年 》所載,黃帝臣有行,黃帝居有熊(今 河南 新鄭 )。. 是為 新鄭 龍氏。. 出自御龍氏之後《 姓氏考略 》所載,姓出自 ...

    • 研究歷史
    • 特徵
    • 種系發生學

    1989年,Brett-Surman首次使用了冠龍族一詞,他根據其前上頜骨擴展,形成中空盔狀顱頂以及更高的神經棘來描述該分類群。該分支在2007年由Evans和Reisz通過系統發育分析正式定義,並且被多個其他分析所證實。2011年,Sullivan等人注意到,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設定的優先權規則,該族的名稱應該是賴氏龍族,因為它包含其上級分類單元(賴氏龍亞科)的模式屬(賴氏龍)。

    目前的賴氏龍族解剖學特徵是由Prieto-Marquez等人給出,他通過以下特徵對其進行敘述: 1. 前上頜側突(lateral process of premaxilla)的垂直凹槽位於喙(rostral)至上頜背突(dorsal process of maxilla)間,並從前上頜中、側突(premaxillary medial and lateral processes)之間的小開口向腹側延伸。 2. 垂直凹槽由前上頜骨側突的三角形腹側投影(ventral projection)向後界定。 3. 喙側傾斜平台(rostroventrally-sloping platform)的額葉形鼻關節面(nasal articulation surface)。 4. 鼻前庭(nasal vesti...

    Prieto Marquez(2013)的分析得出以下演化樹,顯示了賴氏龍亞科四個族的演化位置。 日本龍歷來被認為是賴氏龍族的一員,但它在族中的地位仍存在爭議。Takasaki等人的2018年分析對這一定位提出了異議,相反,他將日本龍與艾瑞龍和布拉西龍並列為賴氏龍族的旁系群。 Xing等人(2017年)的另一個系統發育分析產生了以下演化樹,類似地將艾瑞龍放在該族之外。

  3. 古生物學. 食性. 冠飾.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賴氏龍屬 (屬名: Lambeosaurus )又名 蘭伯 ,意為「 蘭伯 的 蜥蜴 」,是 鳥腳亞目 鴨嘴科 恐 的一屬,生存於晚 白堊紀 坎潘階 的 北美洲 ,約7,6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 賴氏龍是 植食性 恐 ,可採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以釜頭狀頭冠而著名。 化石發現於 加拿大 亞伯達省 、 美國 蒙大拿州 、以及 墨西哥 下加利福尼亞州 ,目前已有數個可能種被命名,但只有兩個在加拿大發現的種較著名。 賴氏龍是中等大小 鳥臀目 恐。 在墨西哥發現的寬尾賴氏龍( L. laticaudus ),是最大型的鳥臀目恐之一,目前被建立為 巨保羅 ( Magnapaulia )。

  4. 哈薩克賴氏龍 ( 屬名 : Kazaklambia )是一 屬 賴氏龍亞科 恐龍 ,來自 白堊紀 晚期 哈薩克 南部的 達布拉津組 (英语:Dabrazhin Formation) ( 桑托階 )。 屬下包含單一物種: 模式種 說服哈薩克賴氏龍 ( Kazaklambia convincens )。 [1] 研究歷史. 哈薩克賴氏龍最初於1968年由 阿納托利·羅特傑斯特文斯基 敘述為原鵝龍的一個種:說服原鵝龍( Procheneosaurus convincens )。 種名象徵著其標本是蘇聯境內發現最完整的恐龍化石,成功的「說服」了在「恐龍地層」(dinosaur horizon)可以發現恐龍的事實。

  5. 原賴氏龍 ( 屬名 : Eolambia ,意為「破曉的 賴氏龍亞科 」)是 植食性 鴨嘴超科 的一 屬 恐 ,來自 白堊紀 晚期之初的 美國 。 底下包含單一物種: 卡蘿瓊斯原賴氏龍 ( E. caroljonesa ),於1998年由古生物學家 詹姆斯·科克蘭 (英语:James I. Kirkland) 所命名。 原賴氏龍的正模標本是在1993年由卡蘿和拉瑪·瓊斯(Carole and Ramal Jones)發現,種名即紀念前者。 自此之後,包括成體與幼體的數百具骨骼相繼被發現,幾乎涵蓋整副骨架的所有部位。 所有標本都是來自 猶他州 艾麥里縣 的 雪松山組 穆森圖奇段(Mussentuchit Member)地層。 原賴氏龍是家族中的大型物種,身長約6公尺。

  6. 氏龍屬 ( 屬名 : Tanius )是種 鴨嘴超科 恐 ,生存於晚 白堊紀 的 中國 。 模式種 是 中國譚氏龍 ( T. sinensis ),是由 卡爾·維曼 (Carl Wiman)在1929年所敘述、命名。 屬名是以中國地質學家 譚錫疇 為名,種名則意為中國 [1] 。 在1923年4月,譚錫疇在 山東省 萊陽市 東南部發現一些化石,屬於 王氏群 ,地質年代相當於7100万年前。 同年10月, 奥地利 古生物学 奧圖·師丹斯基 (Otto Zdansky)。 化石剛挖出時可能相當完整,但後來某些部位遭到損毀。 正模標本 (編號 PMU R.240 )是一個頭顱骨後段,頭顱骨平坦而延長。 之後發現的許多零碎骨頭,被歸類於譚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