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FT臺灣Smart 00905 相關

    廣告
  2. Make up your own mind on global issues with the Financial Times. Subscribe and save 50%. Build robust opinions with a Financial Times subscription. Join now to save 50%.

搜尋結果

  1. 資料時間:2024/07/01

  2. 2021年10月22日 · 福衛五號,是台灣首個完全自主研發的光學遙測衛星及第四個自主擁有的人造衛星,2017 年福衛五號升空後,影像出現光斑,最後是怎麼圓滿解決的呢?

    • ●一切的開始:福衛一號,讓台灣從衛星接收國變為衛星發送國
    • ●靠著福衛二號,台灣打贏了國際官司!
    • ●福衛三號—台灣的第一顆氣象衛星
    • ●福衛四號(計畫終止)
    • ●福衛六號,台灣第一個自主發射的衛星(計畫終止)
    • ●福爾摩沙衛星七號
    • ●蕃薯號衛星

    福衛一號為距離地球表面 600 公里的低軌道通信衛星,原名華衛一號,1998 年 6 月21 日更名為福衛一號,其中有 5 項衛星本體元件及 1 項通訊實驗酬載元件是在台灣製造。1999年1月27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拉維爾角發射成功;2004 年 6 月 18日因電力耗盡通訊失聯,正式功成身退畫下句點。 福衛一號對台灣意義重大,讓台灣從衛星接收國變為衛星發送國,成為全球第 33 個擁有衛星的國家。 當時國家科學委員會為表現對第一枚衛星的重視,特別保了新台幣一億元的發射險,如果衛星在發射過程中發生任何意外,最高可獲得保險公司 2300 萬美元理賠。

    原稱華衛二號,是台灣第一顆遙測衛星,同時也是中華民國自主擁有的第二顆人造衛星,2004 年 5 月 21 日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由於當初選擇了讓福衛二號每天經過同一地點兩次,雖然無法涵蓋地表所有範圍的軌道,但使得福衛二號成為當時唯一能拍攝南北極畫面以及可以每日取像(對任一地點每天照相)的衛星。 福衛二號每日不間斷的守護,曾幫助台灣打贏國際官司。2006 年一艘外籍輪船在蘇澳港南端因船艙破裂,漏油上百噸,被福衛二號清楚拍下,清晰的影像幫助台灣第一次求償海域污染成功。 「福衛二號」2016 年 6 月因調整姿態的 4 顆感應輪中的第 2 顆壞了,太空中心在 7 月聲明故障無法修復,8 月 19 日正式除役,共服役 12 年,比原定時間多了 7 年。

    「福衛三號」是台灣的第一顆氣象衛星,同時也是國家太空中心「第一期國家太空科技計畫」的第 3 個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三號計畫」是大型台美國際合作計畫,由雙方政府授權執行,國家太空中心與美國大學大氣研究聯盟共同合作執行。 主要任務是進行全球氣象預報、氣象變遷研究、電離層動態監測。福衛三號是由 6 顆微衛星所構成的星系,2006 年 4 月 15 日發射升空,有「太空中最精準的溫度計」之稱,目前仍在服役中。 「福衛三號」總經費高達一億美元,由台灣出資 80%,美國出資 20%。發射作業中曾一度發生美國方面都不准火箭上出現中華民國的國旗、國號、象徵台灣的名字,以及福爾摩沙(FORMOSAT-3)的字樣,再加上升空技術問題,致使原來預定 3 月 30 日發射作業延遲到 4 月 15 日,才於美國加州的...

    有別於過去遙測衛星都是單顆執行任務,「福衛四號」規劃由 5 顆小衛星組成,若依計畫升空,將是全球第一個「遙測星系」,可每天提供對地解析度為 6.5 米的大面積連續影像,對農作物生長監控、森林環境變遷及災害評估分析極具應用價值。 原定於 2008 年發射升空,後因爆發採購弊案,依法中止原有計畫,另以福衛五號取代。

    是台灣自主擁有的第五顆人造衛星,以災害防救與環境觀測研究為策略性任務。 在國家太空中心發表的「福衛六號策略性任務及酬載計畫書」中提到,主要搭載的儀器將以遙測、導航定位為主,可算是台灣第一個自主開發的通訊定位衛星,可能也是第一個由台灣「自行發射升空」的人造衛星。 2009 年國科會(科技部前身)重新評估福衛六號的技術可行性,並明確界定台灣太空科技發展以科學研究為目標,決定取消原訂 2012 年自行發射衛星計畫,回歸福爾摩沙衛星一、二、三號發展模式,委託國外火箭公司執行發射任務。

    為台美大型國際太空合作案,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合作執行,將接續福衛三號,預計在明年分別發射 6 顆微衛星,執行為期 5 年的科學任務計畫。 「福衛七號」每天平均可提供 1 萬 2000 至 1 萬 8000 點大氣資料,還可監測訊號在電離層太空天氣受到干擾的嚴重程度,可校正通訊定位導航的誤差,對民生、國防科技發展都影響很大。

    由國家太空中心聯合研究機構、大學及企業界共同研發的第一枚皮米級衛星(Pico-Sat),邊長只有 10 公分的正立方體,所以被稱為立方衛星,體積就如一顆蕃薯,可說是台灣最特別的一顆衛星。 2002 年完成組裝測試後,原計劃和美國、日本設計的皮米級衛星一同乘俄國火箭發射升空,卻在俄國政府反對下,最終跟太空無緣。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台灣太空科技起飛 那些年的衛星故事〉。)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你是否常在各類豐富的科技趨勢裡流連忘返? ►你是否常被創業故事弄得熱血沸騰無法成眠? ►你是否喜歡很有挑戰性、嘗試新事物的工作? 我想你大概就是得了 TO 病,不加入不行了。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寄...

  3. 2024年4月1日 · 數位 X 淨零雙軸發展,邁向智慧轉型與永續目標. 因應數位浪潮與淨零趨勢,低碳化與智慧化升級轉型已是全球共識,台灣產業具備紮實的產業根基與技術能量,應把握此升級轉型機會,不斷進步提升,實現數位、淨零雙軸發展,經濟部以「打造台灣經濟發展新 ...

  4. 2024年7月8日 · 為解決這個難題,國內電子組裝大廠就導入台達虛實整合的數位雙生平台解決方案,應用於電路板噴膠機台,加快新產品生產導入(NPI)、縮減八成以上的調機時間,進而提升生產效率。

  5. 2024年8月13日 · 「東捷科技主要是做面板和半導體的生意,在面板自動修補 AI 解決方案,我們已經做到直接用 AI 去決策判定缺陷如何修補。 之前是用單模態,現在則是直接用多模態將影像 AI、數據 AI、路徑 AI 整合進去,推薦出最佳修補路徑,」東捷科技總經理陳贊仁分享所謂「多模態 AI(Multimodal AI)」是指可以處理和理解文本、圖像、音訊與影像的 AI,因此多模態 AI 的好處,就是可以把語音、視覺、對話、文檔都直接放進去,不需要再分拆這些資料,讓各 AI 模型的資料自己互通有無,輸出的結果就是整合的結果。

  6. 2021年5月7日 · 來自台灣的張量科技,其王牌產品:球型馬達,這項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秘密武器,可望省下微型衛星 20% 的重量與體積, 被認為有望改變現在的太空產業結構。 今年 6 月,張量科技的球型馬達控制系統,就要和 SpaceX 的合作夥伴、波蘭衛星商 SatRevolution 一同搭著 SpaceX 發射火箭,上太空驗證。 球型馬達:4 名高中生從「科展題目」發想的創業點子. 「球型馬達」的點子雛型,是張量科技平均年齡不到 21 歲的 4 位創辦人,在看到球型輪胎的概念影片後,開始投入研發球型馬達, 之後透過教育部的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進入到成大謝旻甫教授的實驗室學習、做研究,「張量科技」就在這四名年輕人的工程精神下,慢慢孵育而成。

  7. 2024年3月13日 · 分享本文. 當 AI 正在持續改變產業遊戲規則,以低碼/無碼(low code/no-code)來導入 AI 應用與數據管理,將是快速跟上、維持競爭力的關鍵方式。. 今日(3/13)TechOrange 科技報橘在政大公企中心舉辦「2024 AI 智慧大工廠論壇」,首發台北場特別邀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