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5月16日 · 邁向第7年,Lightbox的影像平權之路. 鏡頭無所不在的今日,人人都是攝影師,也是被攝者;你我製造影像,也成為影像;我們在分享影像的同時,也被影像展示。. 攝影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150多年來,攝影在台灣社會更是默默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它記錄下你 ...

  2. 2016年4月11日 · 我們不就是在臉書、Flickr、Twitter上照片,作為傳遞給他人的訊息嗎? 一個年輕女孩出了車禍,立刻為自己拍張照、先打卡再說。 打卡不完全是什麼分享炫耀,打卡就像打電話告知親人自己出車禍了,只是打卡可以更直接明白地告訴更多人,或者告訴更多他想告知的人。

  3. 2020年8月8日 · 從曾義欽(中)、蔡佳桓(左)、李威辰(右)3位台灣攝影師的作品,陳尚平試圖爬梳台灣街頭攝影的脈絡與新走向。關注台灣街頭攝影發展的朋友,近2年應該多少都會注意到幾位特出的拍攝者,他們在相近的基本手法中,分別發展個人特色,並試圖在目前的街頭攝影潮流中,走出一個新方向。

  4. 《凝視.1095》 是《報導者》第一次獨立出版影像集,呈現2015~2018年所關注的環境、政治、移工、性別等面向新聞現場,編選近140張國內外採訪紀實影像。 每一張影像背後都是一個故事,透過這8位攝影者觀察之眼,回到按快門的當下,讀8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無論渺小或浩大。 壹. 文、攝影/蘇威銘. 那是又濕又悶的7月,我因為拍攝遊覽車司機的影像專題,在中正紀念堂外隨機尋找遊覽車司機搭訕,晚上8點半左右,停在中正紀念堂外側的遊覽車幾乎都熄火了,只剩少數幾台還亮著車頭燈,阿銘是唯一願意與我暢聊的遊覽車司機。 他因為工作緣故,得在台北連續待上20天,接待來自不同國家的旅遊團,這樣的工作狀況,早已是遊覽車司機業不能說的祕密。 阿銘年約40,但因為長期過勞,臉上已滿佈黑眼圈、皺紋。

  5. 2017年12月30日 · 1992年我當兵時,老媽用私房錢讓我買了一台Leica M6相機和一顆50mm鏡頭,當年我用這台相機幫他們拍照;25年後,我找到他們,為了慎重其事,還是用同一台相機、同一顆鏡頭為他們拍照。不同的是,大家的頭髮白了、肚子凸了,經過歲月的磨練,人生故事

  6. 2019年5月29日 · 胡同101像是文革後中國的第一本個人專題性攝影集序言講了關於一條胡同的美麗傳說構思和編排方式來自他在北京廣告公司拍攝電視專題片的經驗鏡頭選擇避免攝影類型學圖像編排注重翻閱者的意識與流動。 胡同原本充滿人聲而熱鬧,他卻刻意排除了鏡頭中所有的人,到了最後,第101張拍攝雜院裡的三代一家人時,他採用了他們以肅穆眼神望向鏡頭的肖像照片。 《胡同101像》後來由日本的新潮社和平凡社先後出了日本版。 作為一件整體的作品,《胡同101像》或有預先的架構設計、觀念性思考;相對地,天安門事件中的攝影,徐勇都是對現場的紀錄。 但與在場的西方攝影記者不同,他是本地人,他必須承認情感立場對自己觀看和拍攝的影響。

  7. 2021年6月24日 · 疫情改變了「教與學」的樣貌,無論老師、學生、家長,都要從頭適應。透過攝影鏡頭,我們看到廚房、睡床、工寮都成了孩子上課的場域;老師日日外送教材、維持互動溫度;體育、布袋戲、舞蹈、音樂⋯⋯這些過往非得面對面實作的課程,也變出萬千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