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7日 · 對 外語 來說,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廣義的 國語 ;在國內,相對其他固有語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現代音系」為 標準音 的 漢語 ,為狹義的國語 [1] [2] ,屬於 現代標準漢語 的變體之一,是 中華民國 事實上的 官方語言 ,為現今 臺灣 各族群間的 通用語 。 1913年, 教育部 讀音統一會 議定 老國音 ,標音用 注音符號 。 1932年後,以教育部出版之《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音,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於1955年制定的 普通話 標準有一些差異。 1945年臺灣進入 戰後時期 ,當時剛結束 日本統治 的臺灣人並不熟悉國音 [3] ;在 中華民國政府 的 國語政策 與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下,國語才逐漸在臺灣普及 [4] [5] 。 歷史 [ 編輯]

  2. 對 外語 來說,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廣義的 國語 ;在國內,相對其他固有語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現代音系」為 標準音 的 漢語 ,為狹義的國語 [1] [2] ,屬於 現代標準漢語 的變體之一,是 中華民國 事實上的 官方語言 ,為現今 臺灣 各族群間的 通用語 。 1913年, 教育部 讀音統一會 議定 老國音 ,標音用 注音符號 。 1932年後,以教育部出版之《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音,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於1955年制定的 普通話 標準有一些差異。 1945年臺灣進入 戰後時期 ,當時剛結束 日本統治 的臺灣人並不熟悉國音 [3] ;在 中華民國政府 的 國語政策 與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下,國語才逐漸在臺灣普及 [4] [5] 。 歷史. 國文和國語的由來.

  3. 關於《國語》作者問題歷代存在爭議,至今尚無定論。. 司馬遷 最早提到《國語》的作者是 左丘明 [1] ,其後 班彪 [2] 、 班固 [3] 、 劉知幾 [4] 等都認爲是左丘明所著,還把國語稱爲《 春秋外傳 》。. [5] 但是在 晉朝 以後,許多學者如 傅玄 、 劉炫 都懷疑國語 ...

  4. 臺灣國語 是指帶有明顯地 臺語 腔調或用詞的 中華民國國語 ,與中國大陸理解之「臺灣腔」乃指「帶有臺灣地區口音之華語」之含義有所不同 [1] 。 中央研究院 語言學研究所在官方網站所列的研究重點中,將臺灣國語列為臺灣本土語言分項下,並做為主要研究對象之一 [2] 。 定義[编辑] 官話渡臺始於清朝雍正朝廷下令福建、廣東各府州縣多方教導互通的公用語(即 明清官話 ),並於1729年在臺南縣署首設「正音書院」,接著於鳳山、彰化、諸羅也設。 之後因沒有成效而於1750年停辦臺南縣「正音書院」。 [3]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推動 標準華語 ,華語在台灣因为詞彙、語音等方面受到 臺語 的影響,產生出了質變的官話,這變異的官話便被戲稱為「臺灣國語」,或称「臺灣版 藍青官話 」。 [3]

  5. 2024年5月28日 · 60 種語言. 臺灣正體. 現代標準漢語 ,亦稱 新國音 、 國語 、 標準官話 、 標準漢語 、 華語 ,是一種 漢語 標準語 與 通用語 ,以 北京官話 為基礎音、 官話白話文 著作為語法規範與書面文體,廣泛通行於 華人地區 。 現代標準漢語在各地有不同標準、稱呼與地位,依通行地區分為多套標準:於 中國大陸 為「 普通話 」 [4] [註 1] ,為法定共通語言;於 臺灣 為「 國語 」,扮演著實際 官方語言 角色 [5] ;在 新加坡 和 馬來西亞 等東南亞地區為「 華語 」;在 香港 和 澳門 常稱為「國語」或「普通話」,但常用度遠不及 粵語 。

  6. 5 天前 · 对 外语 来说,国内各民族的一切语言和文字,可统称广义的 国语 ;在国内,相对其他固有语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现代音系”为 标准音 的 汉语 ,为狭义的国语 [1] [2] ,属于 现代标准汉语 的变体之一,是 中华民国 事实上的 官方语言 ,为现今 台湾 各族群间的 通用语 。 1913年, 教育部 读音统一会 议定 老国音 ,标音用 注音符号 。 1932年后,以教育部出版之《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音,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于1955年制定的 普通话 标准有一些差异。 1945年台湾进入 战后时期 ,当时刚结束 日本统治 的台湾人并不熟悉国音 [3] ;在 中华民国政府 的 国语政策 与 九年国民义务教育 下,国语才逐渐在台湾普及 [4] [5] 。 历史 [ 编辑]

  7. 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 是 中華民國教育部 編纂的大型 辭典 ,目前最新版本是 2021年 10月28日推出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第六版共收字 11,930 字,收詞 152,398 條 [1] 。 其線上版本由 國家教育研究院 負責維護。 前史.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辭典最早是在1926年開始籌備1931年開始編輯1936年開始委由 商務印書館 排印並發行第1冊;至1945年編輯完成並全部出齊,總共分成8冊,這就是《國語辭典》初版。 後於1947年再就原內容重加校勘,分為4冊,仍交付商務印書館印行,此版本一般習稱為《國語辭典》原編本。 《國語辭典》的籌備和編輯機構是簡稱「國語統一會」的 國語統一籌備會 (1919年4月21日成立,後改名「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