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0月15日 · 由臺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吳佳儀副教授主持的研究《探索COVID-19疫情對難治型. 憂鬱症病人健康與因應行為之影響》,針對長期接受治療的114位慢性憂鬱族群進行電訪,研究發現:因應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降低感染風險的防疫措施雖可阻斷傳播途徑,這些措施也阻礙人際互動,造成憂鬱症個案的社會隔離與心理壓力,導致心理神經免疫力失調,進而造成心理與生理失衡的狀態。 研究並發現,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壓力是多方面的,身體表現在自主神經系統跟內分泌系統的變化,具體表現包括心跳加速、血壓血糖升高、食慾不振、失眠、頭痛、身體疼痛等等。 心理壓力則是伴隨連續的情緒反應,包括憂鬱、焦慮、恐懼、生氣等,同時也可能造成行為改變,如躁動、注意力不集中、問題解決能力變差或強迫行為增加,例如過度消毒、反覆洗手等等。

  2. 2020年10月15日 · 1、 有無智能減退,達到失智標準: 讓病人接受心智功能測驗、生活功能評量,了解心智功能衰退的情形及是否影響生活、工作;有些患者也會出現不自覺的精神行為症狀,如妄想、幻覺,因此照顧者或家屬的觀察也很重要。 2、有無其他疾病: 比如抽血檢查有無感染、電解質不平衡、肝腎功能異常、某些營養素缺乏、梅毒感染等可治療或會加重的病因;腦部影像檢查則可以看到有無血管性病變,或腦部發炎、腦瘤。 排除這些病因,才比較有把握說是退化性疾病。 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之臨床診斷方法主要就是排除法,以近期記憶障礙為主要症狀的病患,當上述檢查找不到可解釋病因,腦部影像也顯示海馬迴有些萎縮現象,就會給予阿茲海默症的臨床診斷。

  3. 1、年齡超過或接近40歲。 2、近距離閱讀需超過40公分才能看得清楚。 3、近視族以前可以戴著眼鏡近距離工作,現在近距離工作必須把眼鏡摘下來;而原本沒有近視,或平常配戴隱形眼鏡的病患,近距離閱讀時須將閱讀距離拉長。 4、閱讀時或看近物時,不再像以前那麼舒服,反而常覺得頭痛、視線難以聚焦。 5、在光線昏暗時對焦困難的問題更加明顯。 水晶體調節能力變差 老花眼主因. 老花眼是如何產生的呢? 正常的眼球具有良好的「遠近視力調節」功能。 當必須近距離觀看物體時,眼睛裡的睫狀肌必須收縮,使得懸韌帶放鬆,水晶體變厚,近距離的影像才能清楚的聚焦在視網膜上。 當遠距離觀看遠物時,睫狀肌則需放鬆,此時水晶體因受到懸韌帶變緊的拉力而厚度減少,光線屈折力變小,使得遠方的物體能夠清楚的對焦在視網膜上。

  4. 前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兼醫學院副院長. 醫學專長:一般眼疾、角結膜病變、眼瞼、淚器、眼窩疾病之診治 、 眼疾衛教科普寫作. 認識中老年人六大眼疾;定期眼部檢查,四十歲以上每年一次。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也逐步喪失某些機能眼睛自不例外。 事實上,有許多眼疾與「老化」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幸好,目前新的醫藥及手術技術已經可以幫助老年人獲致極佳的視力,而且有些眼疾可以經由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得以避免並且治癒的。 早期發現眼疾的唯一途徑莫過於定期由眼科醫師做眼部檢查。 以下簡單介紹中老年人較常見的六種眼睛疾病,並提出護眼保健的方法。 中老年人常見的六種眼疾. (一) 老花眼. 光線通過眼角膜與水晶體之後,能過將焦點聚集在視網膜上,才能有清晰的視力。 而水晶體便是眼球調整光線焦點的構造。

  5. 2021年10月15日 · 怎麼辦? 在過去,癌症轉移到腦部幾乎被視為癌症末期,存活時間有限;如今隨著醫學進步,腦轉移的病人在經過適當、正確的治療後,仍有機會獲得控制,甚至消失。 諮詢╱曾漢民(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神經外科教授、臺大醫院神經外科兼任主治醫師) 撰稿╱楊雅馨、黃靜宜. 47歲陳太太因身體右側無力至神經外科門診求診,經磁振造影檢查(MRI)顯示腦部有3公分腫瘤,醫師懷疑是轉移病灶,經詳細檢查果然發現陳太太有乳房腫瘤。 神經外科醫師立即安排開刀,將她的腦部腫瘤切除,術後兩週並接受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病人右側無力的症狀幾乎完全改善。 之後陳太太繼續接受乳癌治療。

  6. 預防老來失智症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從中年開始趨吉避凶」:多動腦多運動控制三高採地中海飲食

  7. 2014年1月15日 · 第27期. 出刊日:2014-01-15. 突然昏厥為哪樁? 撰稿/許金川(本會董事長、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王先生今年70歲,體型稍胖,有輕微高血壓及糖尿病,規則在一家診所拿藥吃。 半年前有一天中午吃完飯後,突然倒地不起昏了過去,幾分鐘後才甦醒過來。 家屬以為老人家難免體力比較虛弱,不以為意,可是隔了一個禮拜,同樣的症狀又發生了,於是趕緊帶到附近診所就醫。 醫師怕是血糖太低所引起的,驗了血糖,也還好,又做了心電圖及胸部X光,也都正常,這樣又過了三星期。 有一天,王先生與女兒在走路,突然又昏了過去,先是感到無力,接著又倒地不起,於是趕緊送到某醫院急診處,抽血、心電圖也都正常,醫師囑咐回家休息,再到門診追蹤。 門診醫師懷疑會不會是腦血管問題,安排了腦部核磁共振及腦波檢查,也都正常。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