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月29日 · 2018/1/29. 文字. 林韋萱. 攝影. 吳逸驊. 共同採訪/葉瑜娟. 醫療. 高齡老人. 長照. 照護. 如果可以選擇,每個人都希望老了失能後,可以「不約束、不尿布、不臥床」有尊嚴的活。 長照的目的應該是「讓人重新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但為何這樣的基本價值,在台灣竟變成奢求? 為何多數照護機構仍戒不掉「約束帶」? 是什麼因素讓機構「自立支援」運動,成了翻天覆地的革命? 「說起我以前住的地方,我就非常的憤怒。 每天晚上9點一到就開始喔而且是統統有獎喔,對我們房間每個人都拿瀉劑塞屁股、吃安眠藥加四肢被綁起來,然後把燈關掉暗暗的叫不到人。 有一次我手腳很快地捏了要綁我的看護,結果夭壽喔! 他找來一個男的把我綁得更緊,嘴巴還念著看你以後還敢不敢作怪⋯⋯」

  2. 公衛.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簡稱家總)估計,全台灣近80萬需要長期照顧的失能人口中,近半數(42%)家庭必須長期自行承擔照顧工作。.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COIVID-19三級警戒至今,平時可讓家屬喘息的公共資源或社區據點紛紛關閉已一個月 ...

  3. 2020年12月22日 · 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林怡吟指出,安寧療護與安樂死最大的差異,就是 安寧療護並沒有用加工方式提早結束生命,而是不施行心肺復甦術(CPR)或維生醫療,讓生命自然走到終點。 目前台灣安樂死並未合法。 依《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CPR)或維生醫療的條件包括: 經兩位醫師診斷確為末期病人,無法治癒,近期內死亡已不可避免。 病患簽署意願書,或最近親屬簽署同意書。

  4. 2021年12月22日 · 本文為 《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書摘,經春山出版授權刊登,文章標題、內文部分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編。. 「在表面失序的邊緣人群中,發現不為主流所知的生活世界」 的研究和實作精神,1920年代後一直存在於社會學的傳統中 ...

  5. 2020年9月27日 · 現在負責繳費的年輕世代,自己老後還能否繼續享有具品質的健保照護? 收入多卻繳得少,公平嗎? 老年全是經濟弱勢? 全民健保的設計在少子高齡化、低薪時代已不合時宜,當健保恐撐不過5年,我們該怎麼留住有品質的健保照護?

  6. 2017年3月27日 · 我們失去太多,挽救不回來的是土地──部落青年看原住民傳統領域. 為了抗議原民會公布的《原住民族土地劃設辦法》將「私有地」排除在原住民「傳統領域」之外,原住民團體在總統府前露宿抗爭已超過月餘。. 撇開當前法理爭議,把場景拉回東台灣部落 ...

  7. 或許得先一一撕下標籤,再慢慢找出重新貼上的路徑,才有機會穿過重重隔離,理解何謂精神疾病。 「多年來我一直希望『康復者』能出來,但就算本人願意,家屬也怕左鄰右舍得知不光彩而反對,所以幾乎找不到病患公開現身分享自己的經驗。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康盟)理事長李麗娟表示。 為了強調精神疾病經過治療後能夠回復正常生活,康盟將患者稱為「康復者」,並於2014年與台灣精神醫學會成功推動「更名運動」,將Schizophrenia過往的中譯「精神分裂症」改為「思覺失調症」,希望中性的病理詞彙洗長久以來所背負的沈重污名。 無論是否因此能減低一些既定的印象或偏見,但對於患者而言,更名與否,疾病標籤仍是不可承受之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