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月25日 · 1.無法清楚自己真實需求和感受. 太多人因為過往感受都被否定與壓抑,而經常對自己感受懷疑。 「我這樣想是對嗎? 是不是太自私了? 」往往是面對關係不舒服時冒出來的話,當我們無法清楚感受,就不會知道我們想要被對待方式,可能我們會說:「你這樣說話很難聽」,但卻無法明確說出,你希望對方怎麼跟你說話。 我們經常對自己需求有羞恥和罪惡感,好像那是很貪心又自私行為 ,但長期需求匱乏,只會讓我們在關係裡變得畏縮和抗拒,甚至會有攻擊性,最終依舊破壞關係。 2.對方需求比較重要. 我們經常優先照顧對方需求或認同對方,拿對方的話語鞭打自己,相信自己就是對方所說模樣,或無法忍受對方對自己不滿意,而努力迎合他人需求,拋棄自己感受。

  2. 2020年10月8日 · 生活中是不是常常會感到焦慮?. 總是擔心自己不夠有錢、不夠好看、不夠成功。. 要怎麼走出這種「我不夠好」負面情緒?. 文 / Susan Kuang. 焦慮,這是一個我們越來越常聽到詞,它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普遍存在社會情緒,幾乎所有人都存在著一定 ...

  3. 2024年5月3日 · 沃爾偶然發現了慣性是讓我們脫軌的最後一種方式。當我們無法在某件事務中保持動力時,往往會自暴自棄。但這對誰都沒有幫助,它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慣性會讓我們感到自我厭惡,使我們更不可能去做任何能帶來成果事情。

  4. 2020年11月26日 · 這種羞恥感讓你覺得自己不配,不值得,自己做錯了事情,久而久之,你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對脆弱最深的防禦是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脆弱 脆弱帶來的羞恥感非常強烈的時候,我們可能根本就意識不到原來自己是如此的脆弱。我們可能過度的去追求 ...

  5. 2021年7月19日 · 心理紓壓. 「有時不幸的事,也會發生在善良的人身上。 」諮商心理師吳姵瑩:痛苦之後要長出的,是面對事情的能力. 愛心理 2021-07-19. (本文經合作夥伴 愛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原文出處:〈 有時不幸的事,也會發生在善良的人身上。 〉;更多相關文章都在 「愛心理」粉絲專頁 )。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有時生活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煩心事情,偶爾也會不禁慨嘆:「為什麼只有我遇到這種事? 」明明已經很努力、明明背負著許多壓力與期待,困難卻還是像刻意挑對象地找上門來。 諮商心理師 吳姵瑩引用了韓劇《機智醫生生活》的一句台詞,回看自己的人生經歷,分享面對生活中的不幸時,我們能夠如何去看待與接納。 (責任編輯:鄧羽辰) 文/ 諮商心理師 吳姵瑩

  6. 2017年2月22日 · 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三個步驟訓練潛意識,讓你快速擁有自信. Brendie 2017-02-22. 如果你不先愛自己,誰來愛你?. 愛默生說:「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 (Self-trust is the first secret to success.) 你因為自信心不足而猶豫要不要約心儀的對象出來嗎 ...

  7. 2017年3月15日 · 經歷了苦難就一定能成長嗎?. 我們聽了太多在苦難中掙扎,最終堅強克服困難成為人生贏家勵志故事。. 但這其實可能是一種 倖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 。. 有一個很有名例子可以說明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熊不吃死人,所以在野外遇到熊只需要裝死就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