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7日 · Omicron 來了! 台灣新增 4 例,國外確診更是狂飆. 最近桃園機場群感染新確診人數中,已有 Omicron 變異株感染者 (編按:1/7 疫情記者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台灣境外進入 138 名 Omicron 確診者、本土 7名)。 Omicron 傳染力高,台灣衛福部長陳時中不排除隨時可能提升防疫警戒。 但同一時間,全世界,無論是亞洲、南美洲或歐洲,許多國家都正在面臨病例狂飆的嚴峻情況。 就在幾天前(1月4日),美國一天内確診人數將近了 1 百萬,同一天法國累計了 27 萬確診,英國 20 萬人確診。 但在可怕的數字背後,Omicron 變異株本身有多可怕呢?

  2. 2020年3月17日 · 陳其邁說明根據研究流感的R₀數值約為1.8到1.9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R₀指數約為2到3之間目前武漢肺炎COVID-19的R₀指數約為3到4表示一個確診病患平均會傳染給4個人只要傳遞9次確診人數就會來到26萬人將造成非常可怕的 ...

    • 歐美確診上千上萬,仍執意「解封」
    • 2022 綜計有焦慮和抑鬱症狀的成年人已達 31.5%
    • 疫後伴隨而來的國民「心理健康危機」
    • 「封鎖」策略將影響所有人
    • 只有 1/4 的美國人認為自己的日子恢復正常
    • 更多上報好文

    大規模抑制病毒傳播措施,已成為過去兩年疫情風暴下的全球特徵,數十億人口受到影響,對原有社會帶來不少系統性改變。歐美至今已相繼解除防疫管制,若要理解那些每天依舊上千、數萬確診的國家何以執意「解封」,就不能只看疫苗注射普及率、確診數、重症率和死亡率,還有另一項數據也實質影響了歐美(尤其美國)的解封進程。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CHS)與人口普查局合作開發的「家庭脈搏」調查,2019 年 1 月到 6 月間,有焦慮或抑鬱症狀的美國成年人為 11.%,這是美國 2020 年 1 月出現第一例 COVID-19 前的大致現象。自美國疫情爆發,到開始實施居家防疫、安全社交距離、戴口罩,乃至暫停日常經濟活動,美國焦慮/抑鬱的患者比例就不斷上升,尤其直接造成全美各大醫院因心理問題而求診者暴量,棘手的還在於原本是輕微精神病患,卻因疫情壓力轉為重度身心障礙。到 2022年最新公布數據,全美綜計有焦慮和抑鬱症狀的成年人已達 31.5%,這數字的嚴重性,並不亞於 COVID-19 對國民健康的傷害。

    也就是說,當我們專注於抑制 COVID-19 各階段變種病毒傳播時,並無法忽視伴隨而來的國民「心理健康危機」。很明顯地,自去年美國注射疫苗年齡層開始降至 5 歲兒童,官方衛生機構推出的宣傳影片,內容就不只在催促兒童施打疫苗,或說明新一階段自主防疫應變守則,有同比例的廣告時數、篇幅,主要是為鼓勵民眾若情緒不佳,應該盡量善用各州社服諮詢,千萬不要一個人承受疫病壓力。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曾在全美各州紛紛施行居家禁令當下,調查國人心理狀態,其中除抑鬱、焦慮和心理創傷增加外,最讓美國頭痛的藥物濫用案例,甚至是疫情前一年同期的三倍以上,從這角度看,疫情間沒有染疫,其實並不表示一個人就真的「身心健康無虞」。 接著,原本可能只屬於短期的心理問題,在病毒不斷變種,且始終無法有效消除對染疫的恐懼下...

    原本多數人注意的是,COVID-19 大流行「封鎖」策略對經濟地位相對弱勢,或因此平添個人財務負擔(如失業、收入減少)者將帶來生活上的打擊,結果是所有人都可能受到影響。諸如社交生活限縮造成的孤立、挫折和無力感,再加上過去兩年大量湧現的疫情訊息,對任何人來說恐怕都已達到超載狀態,其間許多不精確,甚至虛假、錯誤的訊息被廣泛流傳,很多人反而因此失去生活上的控制力,彷彿被不確定氣氛包圍。美國非營利醫療機構 Mayo Clinic 曾建議 COVID-19 期間,大家最好不要過度緊盯網路上人言言殊的疫情消息,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當一個社會長期讓人感到憂心、焦慮和緊張,連出門散步、到超市買水果都備感壓力的時候,代表著我們多數人都深陷在一個非常理的情境中。直到今年 4 月,美國多個州已宣布完全解防疫禁令,目前持續針對病毒的分析和統計,其實已經無礙多數人日常行動(包括校園持續開放)。但即使如此,長期關注美國民眾身心健康狀態的 KFF 基金會卻也發現,眼前究竟什麼是「正常」的生活,當下定義仍舊讓人捉摸不定,就連搭公車、地鐵、飛機要不要戴口罩,聯邦、各州也還是存在分歧,每個美國人的自主作法也不盡相同,眼前看似雨過天晴,卻也僅有四分之一美國人(成年)認為自己的日子算是恢復正常。 歐美國家心理醫學成熟且應用普及,經長期以來的環境養成,讓人更願意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有所警覺,或者不那麼排斥當人生卡關時選擇去尋醫就診,疫情流行期間,這樣...

    美國智庫:解放軍強化城鎮戰訓練 為可能台海戰爭做準備 大選撕裂社會 馬克宏連任後的險路與挑戰 【深夜閱兵】北韓秀最新洲際彈道飛彈 金正恩表明發展核武決心 (本文經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李濠仲專欄:以美國為鑑 絕不能走到封城的境地〉,首圖來源:xframe)

  3. 2022年4月29日 · 根據圖表分析,陳建仁指出,以每百萬人口 COVID-19 的 7 日滾動平均確診人數美國法國以色列先後在 1 月達到流行的最高峰每百萬人口每天平均確診人數分別高達 2426、5436、1 萬 968 人,香港、南韓則先後在 3 月份達到流行的最高峰,分別高達 8764、7894 人,而台灣高峰在 26 日、為 182 人。 平均確診死亡數:台灣是最低國家. 若以每百萬人口的 7 日滾動平均確診死亡數來看,香港、以色列、美國、南韓、法國的每百萬人口每天的平均確診死亡數最高值分別為 37.7、7.9、7.8、7.0、5.2 人,香港則遠超過其他 4 國達 4.8 至 7.3 倍,而台灣則是 0.01 人,目前是最低的國家。 平均致死率:台灣是最低國家.

  4. 2022年1月26日 · 從 2019 年 12 月開始至今新冠肺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截至 16 日全球已有超過三億人確診五百五十萬人因此死亡COVID-19 不僅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

  5. 2021年9月3日 · 國外的臨床觀察發現康復後的新冠確診患者約有1/10在確診3個月以上仍持續有疲倦呼吸短促肌肉骨骼相關疼痛運動能力差焦慮與憂鬱的情況其中最常見的新冠長期症狀是呼吸短促與疲倦現象。 疲倦現象也有學者特別稱為「勞動後症狀惡化」(Post-Exertional Symptom Exacerbation, PESE)。 根據國外的經驗有些確診個案會經歷PESE: 這是一種與用力程度不成比例的疲勞現象,有時會被個案描述為「做一點點事就體力崩潰」的狀態 。 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提供呼吸運動、調整步調與安全強度的運動訓練,協助患者面對新冠長期症狀。

  6. 2021年4月8日 · 根據 Covid 19 全球疫情地圖 ,過去兩週內平均確診數,台灣是 2.71 例,但全球前 5 名國家則分別為:印度 6 萬 8 千例、巴西 6 萬 2 千例、美國 6 萬例、土耳其 3 萬 6 千例與法國近 3 萬例。 日本疫情. 日本 昨天(7 日)新增確診超過 3 千例,上次單日超過 3 千例是 1 月 30 日,表示疫情再度掀起。 其中大阪府單日新增確診 878 例,連續 2 天創新高紀錄,且連 9 天新增病例比東京都多;大阪府昨日發布地方級醫療緊急事態宣言。 韓國疫情. 韓國 截至昨日凌晨,單日新增 668 例,創近 3 個月來最高。 當局表示新一波疫情爆發可能性增加。 韓國至今累計 10 萬 6 千例確診,1756 例死亡。 印度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