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要談到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則要先提到乳癌化學治療所使用到的化學治療藥物。. 乳癌化學治療藥物常見的包括小紅莓類藥物 (如epirubicin,doxorubicin, liposomal doxorubicin等),紫杉醇類藥物 (如Paclitaxel太平洋紫杉醇,Docetaxel歐洲紫杉醇),溫諾平 (vinorelbine,商品名 ...

    • 裝人工血管打局部麻醉,但全程「超有感」
    • 皮下出血瘀青,血小板掉到危險值差點輸血
    • 工作持家,蒔花弄草上山下海,每 3 ~ 4 週打針才想起乳癌這件事
    • 發燒去急診篩檢,全身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劇癢刺痛
    • 嚴重過敏的禍首是抗生素,把剩下三次的標靶化療補打完

    再來就是開刀裝人工血管(Port-A cath)。它是減輕長期需要打針的病人負擔所使用的一種醫療裝置,透過手術,植入到右側的胸前鎖骨皮下的地方,安裝好後就透過這條人工血管打針,輸注藥物。雖然是局部麻醉,但手術前準備一樣不馬虎。換上病人服進開刀房,躺在手術床上還是讓人緊張。打了麻藥後,血管外科醫師就開始動作了。媽呀!半個多小時的手術,我全程都「有感覺」。挖下去找血管、壓來壓去、拉拉扯扯,全程「超有感」。痛到真的想——駡、髒、話! 治療方案決定了,人工血管也放好了。隔天住院開始第二階段治療,打第一次的藥物。妹妹送了笑笑羊當做我的幸運物,要陪著我一起渡過這三週一次,總共要 14 次的治療。 等候的時間果然很煎熬,從中午一直等到下午三點,醫院才打電話來要我去辦住院。火速和小女兒背起住院所需的物品奔去...

    標靶化療期間,必須定期抽血確認白血球、血小板、肝指數。身體狀況沒有想像的那麼慘,開始恢復看診,一般的社交活動也都可以參加,朋友們說我看起來一點不像正在做化療的病人。 然而,我還是有發生幾種比較嚴重的副作用。T-DM1 的副作用之一是會抑制骨髓製造血小板,容易出血。前天晚上,我隨意把手肘靠在膝蓋上方看電視,短短幾分鐘,赫然發現膝蓋上出現皮下的小出血點,小腿前方也有一小塊不明瘀青,所以有些擔心。抽血報告出來,血小板確實下降很多剩 2 萬 7,正常值是 15 ~ 40 萬,差一點就需要臥床輸血小板。 在這裏做個醫普:血小板功能在於幫助人體凝血和止血,正常值為 15 ~ 40 萬,血小板低下分為四個等級: 1. Grade 1 7.5萬 ~ 15萬 2. Grade 2 5萬 ~ 7.5萬 3. G...

    2021 年 6 月 11 日開完刀滿三個月了。經歷三次標靶化療三次,已大約知道打完之後的反應。前幾天會有些微頭痛,手腳關節脹痛,再來就是四肢容易出現瘀青,刷牙會容易出血。這次抽血一樣是血小板降至正常一半,肝指數微幅上升。對於這些副作用,我已經非常感恩,因為它們對於我的生活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看著每天的確診人數,重症和死亡人數依然很高,尤其是那些猝死的患者,有誰想過會連個道別的機會都沒有,就這樣走了(這是去年 6 月的日記,卻和現在疫情驚人地相似)。 若不是每隔 3 ~ 4 週一次的治療,我幾乎已快忘了自己是乳癌患者。門診照常看,家事照常做,蒔花弄草,上山放風,日子一樣過得精彩,甚至可以說玩得更兇。親朋好友們都說我完全看不出來是個「病人」。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對於生活中...

    12 月 4 日算是接受化療以來,最驚濤駭浪的一個月。 做完第 10 次治療之後的一週,突然不明原因開始發燒。百般不願意,還是只能去急診做發燒篩檢。折騰了一個晚上,診斷可能是泌尿道感染,拿了抗生素回家吃。門診追蹤還是以泌尿道感染繼續治療,吃了一個星期的抗生素。 11 月 24 日的第 11 次化療前都正常。沒想到第一天出現了皮膚癢的症狀,自行吃了點止癢藥並沒太在意。第二天癢疹的範圍似有增加,所以又自己增加了口服類固醇和抗組織胺的劑量。【推薦閱讀:皮膚紅癢、刺痛......化療後的手足症候群,中、西醫如何改善?】 本來想說自己就是皮膚科醫師,有什麼過敏是自己控制不下來的?可是偏偏紅疹越發越多越大面積,頭皮腫到額頭、眼皮,蕁麻疹蔓延到全身,合併血管性水腫。除了癢到受不了之外,也腫漲刺痛到簡直是生...

    12 月 29 日昨天結束了 2021 年最後一個門診工作,今天是以病患身份到醫院回診皮膚科。一個月前的嚴重過敏反應終於確認是由抗生素所引起的。當時高劑量的類固醇和抗組織胺都壓不住的情況下,還好接受了兩劑生物製劑 Omalizumab 注射後,症狀立即改善。不過這一個月來,偶爾還是在半夜會突然癢起來,要吃抗組織胺和鎮定劑才好睡。皮膚也時常抓了會出現 Dermographism 畫紋症。所以今天又再打了一劑自費一萬多的生物製劑。【推薦閱讀:得癌症跑去台北找名醫?化療一定很痛苦? 癌症治療權威曹朝榮醫師帶你破除抗癌迷思】 2022 年 1 月 12 日原本以為畢業了,結果還是要補考。 今天和主治醫師討論後,決定還是把剩下的三次標靶化療打完。一方面是因為之前的治療過程除了血小板低下之外,並沒有遇到...

  3. 2022年2月9日 · 化學治療屬於乳癌治療中的全身性療法,現在的化療藥物依照功能分類,所造成的副作用也不同。《癌症問康健》一張圖帶癌友了解自己所用的化療藥物?可能的副作用

  4. 醫學史上,乳癌的治療一直隨著對腫瘤生物學認知日深,而不停的演變。單就化學治療的應用而言,從幾近盲目崇拜化療的功效;包括以超高劑量化療合併幹細胞移植來治療轉移性乳癌,以及在早期乳癌廣泛使用術後

    • 控制體重,不要變胖。「乳癌治療後,第一個要求是不要變胖,」陳訓徹說,停經後的肥胖與乳癌風險有關聯性,因此控制體重可以增加存活率、減少副作用,建議從運動、飲食、生活作息調整。
    • 不要做超過常規的檢查。擔心復發或轉移,術後追蹤是關鍵,然而,檢查並不是做愈多愈好。陳訓徹指出,有些病人會以為正子斷層掃描(PET)無所不能、可以早期發現,定期門診時會要求做;但沒考慮到的是,檢查過程中身體所承受的輻射量遠高於單純的乳房攝影,一次掃描輻射劑量就高出55倍。
    • 注意心血管功能異常。很多用蒽環類藥物(如小紅莓)、賀癌平、賀癌寧及大部分化療藥物、泰莫西芬、芳香環酶抑制劑,在使用5~10年之後,可能有心血管功能異常的狀況出現。
    • 當心骨轉移。乳癌中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骨頭,有患者擔憂這是否等於無法治療?陳訓徹指出,不要把骨轉移當成末期看,要更積極面對,尋找更好的治療。
  5. 2022年10月21日 · 罹癌與治療,對患者來說,是一件不舒服的事。 噁心嘔吐、骨髓抑制、口腔潰瘍、腹瀉便秘、皮膚紅癢、毛髮脫落、疲憊低落……我們經歷了化療常見的七種副作用。 關於「噁心嘔吐」與「骨髓抑制」,可以從飲食及口手衛生做起,減緩不舒適的感受。 圖片來源 / Unsplash. 圖片來源 / 鄭伃書醫師. 外部資源問專業: 在真正的化療藥物注射以前,團隊會給予前導藥物,例如止吐針、抗組織胺、類固醇等協助安穩鎮靜。 化療藥物打完了,也會開立幾天的止吐藥、抗組織胺、類固醇等處理延遲發生的噁心感。 這些大多涵蓋在健保費用裡。 除此之外, 可以詢問團隊開立單次的止吐針、可貼很多天的止吐貼片、更進階的止吐口服藥。 而這些品項目前是需要自費的,我們參考經濟保險狀況,衡量生活品質的維護。

  6. 2019年9月27日 · 化療時間需要多久? 需要在哪裡進行? 化療的頻率與治療時長,會依癌症的類型與病情、藥物類型及病人對藥物的反應而有所不同,有些病人需要每天或每週做一次化療,也可能每月一次,這些都需要醫師做綜合性的評估,並沒有絕對的答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