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能縮減所得差距的「員工合作企業」和「員工所有企業」. 除了建構完善的體制,讓員工代表參與公司董事會外,我們也要在經濟體中成立更多民主機構,例如「員工合作企業」(employee co-operatives)或「員工所有企業」(employee-owned companies)。. 跟其他類型的 ...

    • 美國:「居住優先」策略有顯著成效
    • 台灣:3大原因讓政府和社會不去正視無家者居住需求
    • 關注無家者權益的公民團體角色

    事實上,已有眾多證據顯示,積極且優先解決無家者住宿需求的居住優先(Housing First)策略,能十分有效且節省開支地緩解無家可居的問題,尤其是針對長期無家可居者更為有效。在此僅舉兩例:美國猶他州自2005年起,運用居住優先原則推動的相關措施,到了2015年已使長期無家可居的人數從2,000人變成不到200人。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市在2012年推行此策略為主的方案,參與方案者不但相較於沒有穩定住所前有更多收入、更多社會支持、較少被逮捕,而且一年就共省下180萬美元的大筆醫療支出(每位參與者約省下2.9萬美元),其中包括醫院與急診室使用狀況減少70%。 這種始於美國紐約的方案,不以處遇或工作等條件為前提,先提供獨立生活住居,尊重無家者意願,以社區為基礎提供可及性高的支持性服務。在隨機控制設...

    無家者居住需求得不到回應,問題主要出在台灣遊民政策始終被界定為社會救助問題,而非居住問題。政府雖構建一套相對完整、涵蓋廣泛的社福體制,保障極端缺乏維生能力無家者的生命權,但卻無法有效回應所有無家者最迫切的居住需求,而主掌國家居住相關政策的中央營建署與地方都發局,在遊民政策上並未扮演任何角色,甚至也未意識到有此需要。這與國外處理無家可居問題時以「住宅」與「經濟安全」雙軌並重的狀況相去甚遠。學者雖以跨國比較為例提醒政府,但卻不見改善。 現行體制對無家者被剝奪適足住房的基本權利的現象,是消極以對的。個別地方政府雖積極協助租屋並申請補助,但這種協助的前提是穩定就業或具備老人、身障之福利資格,也常限於量能不足與制度排除的問題,而使成效備受質疑。接觸無家者的遊民工作者絕非未體察到此住宿需求,然而,他們努...

    以往,協助無家者的民間力量主要是具宗教色彩或素樸助人觀的慈善團體,團體運作的主力放在提供無家者實質服務或物資,以及驅使他們找工作、住屋以脫離街頭。在過程中,「助人—受助」連帶如本書第五至七章的描繪,不但危殆且對無家者自我形象、尊嚴、彼此信任,產生明顯負面後果。這並不是說外界不需要協助這群身處社會邊緣且經濟極弱勢的群體,但確實應思考如何讓打造的「助人—受助」連帶更為平等、正向且穩定,而你我皆可參與的公民團體在此過程中即扮演關鍵的角色。藉由關注或參與這些公民團體,將能凝聚民眾的進步力量,帶領台灣在無家者權益改善上進入下一階段。公民團體將在以下3個具體面向上起到實質作用: 第一,督促政府採取積極作為,保障無家者權益。 台灣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之所以無法採取積極且適切的作為,究其因在於迎合整體社會保守...

  2. 2024年1月8日 · 2023年耶誕節,新北市15歲林姓女學生不滿到鄰班找朋友時被姓男同學制止,要求同校郭姓「乾哥」幫她出氣。 雙方理論時,郭持彈簧刀對連刺10刀,生頸部、左胸等要害遭重創,不治身亡。

  3. 2017年2月27日 · 受難的生命故事必須被看見──攝影家潘小俠訪談. 今年是二二八事件發生第70個年頭,《報導者》在網站上連載刊登「見證228」,這是人權攝影家潘小俠、人權及文史工作者陳銘城和白色恐怖受難者楊碧川,從2010年4月開始,截至2014年5月,以紀實影像 ...

  4. 2016年2月23日 · 歷史迷霧中的六張犂──白色恐怖時期亂葬崗保存爭議. 李坤龍,近20年來,持續為這些遺落在歷史斷裂縫隙裡的死者,找回家的路。. (攝影╱吳逸驊). 位於六張犁白色恐怖受難者公墓,半世紀前被國家暴力剝奪的生命,無法被「記憶」,而只視為 ...

    • 楊佩潔 楊小黎1
    • 楊佩潔 楊小黎2
    • 楊佩潔 楊小黎3
    • 楊佩潔 楊小黎4
    • 楊佩潔 楊小黎5
  5. 2018年2月22日 · 從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到1987年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開始,台灣人權史上最黑暗的一頁被塵封長達40年。. 儘管1989年後陸續朝建碑、道歉、賠償、撫慰等方向努力,但這些都只是起步而已。. 2011年,在受難者、遺族及各界關懷者的期待下,二二八國家 ...

  6. 2016年5月23日 · 大饑荒是人禍. 然而,大躍進所許諾的社會主義天堂如何墮入大饑荒的地獄? 趕超、躍進的激情當中,中央官員不斷上調生產指標,基層幹部也無所不用其極,用盡手段對農民超額徵購餘糧,表示超速生產成功;然而,這些浮誇的數字其實都是壓榨農民將手中所有的糧食全部交出。 為此,部分地方還出現農民不交糧食,便予以棍棒毆打至死的案例。

  1. 相關搜尋

    楊小黎楊佩潔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