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4月15日 · 升學門檻更是又窄又高,高職讀了五花八門的產業學術,統測竟只考兩科專業科目,其餘仍是國、、數,統測群別更是限制了學生選擇校系的自由。除了制度上的缺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仍是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也成了企業篩選求職者的標準。

  2. 2017年5月28日 · 和灰嶽談起技職教育的感受,她認為許多的自卑來自於老師:公立瞧不起私校,高中看不上高職,大學也是狠踩科大與技術學院。高職的老師會直接在台上說:「你們課本比別人簡單,就不要到時那些高中生來跟你考統測」,儘管那已經是當地頗大的公立高職,甚至不乏有能上公立高中卻選擇讀高職 ...

  3. 2023年3月26日 · 楊子磊 林宣佑. 共同採訪/盧丹云、林宣佑、陳弘偉;核稿/李雪莉;責任編輯/黃鈺婷、張詩芸. 過去3年間,高雄地檢署起訴兩起大型國營甄試作弊集團,並正進行第三起的調查。 作弊錄取的考生接近200人,未錄取人數則是黑數 ,其中舞弊集團幹部不乏國營事業員工,更有作弊者在錄取後成為仲介。 他們向考生兜售了怎麼樣的「希望火柴」? 而面對作弊集團接二連三的突襲,(泛)國營事業怎麼接招拆招,避免再次成為目標? 7至20噸重的冷軋鋼成品堆疊在中鋼廠房內的兩側,上方2層樓高的廠房頂部橫跨了一台形似夾娃娃機的黃色「天車」。 每當空的拖板車進場載鋼,操作天車的僱員得在天車運作時耐住巨大聲響,保持低頭往腳下看的姿勢,看準鋼捲,再操控大夾子將鋼捲一一夾取至拖板車上。

    • 統測英語考題疑抄1
    • 統測英語考題疑抄2
    • 統測英語考題疑抄3
    • 統測英語考題疑抄4
    • 抄襲的時間判定:應以「第一版」日期為依據
    • 缺乏足夠法源保護,釐清事實、調查難確實
    • 只罰學生、卻對指導教授「超級友善」的法規
    • 重探研究的本質:求「新」才是原始初衷

    兩篇文章如果有相當程度的雷同,那一定有一篇是抄襲的。但是「誰抄襲誰?」就是個難決的問題。事實上,未必公開出版時間較早的一定是「被抄襲」的一方,因為一篇學術論文的完成通常得經年累月,如果還需要經過同儕審查的過程,那公開發表的時間會遲於完稿的時間;若是一篇論文投稿的過程一波三折,不是一投就中,而是被不同期刊拒絕了幾次之後才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那麼要從各種公開的收稿、審查、發表的時間紀錄來推測完稿時間就更難。 碩士論文也是。以台灣的修業年限來說,一本論文從主題發想、資料收集、實驗或調查工作進行、結果分析到最後的綜述討論,整體時間花費通常需要1年以上,超過2年也是常見的情況。而在1、2年內不斷的增減修改中,哪些段落是在哪個時間點完成的,是無法從論文的完稿日期看出;若是要判斷兩本論文是誰抄誰,實務上來說...

    雖然「第一版」出現的時間點認定,於幾乎都是用電腦文書處理軟體書寫的時代,在技術上並不是件難事,關鍵的證據應該都存在雙方的電腦、電子郵件信箱或是雲端硬碟裡;只要請資訊相關專業人員來判定檔案內容的修訂歷程、檔案內的各種相關紀錄是否有被變造過,就可以得到客觀的結果。 但實際的困難是,即便依《國立台灣大學違反送審教師資格規定及學術倫理案件處理要點》第16條: 若是作者以「隱私權」為由,不肯把整部電腦搬過去、電子郵件信箱與雲端硬碟全打開供調查單位檢視,只願意自行拷貝或列印出單一檔案給調查單位,這樣能說「被檢舉人或相關利害關係人拒絕配合前項之要求」嗎? 即便作者使用的是公家的電腦,根據第17條: 但是財產上屬於公家的資訊設備內之私人檔案,財產管理單位是否有權在作者不同意的狀態下,打開這些不知與案情有無關...

    發表到國際期刊的論文如果出問題,列名的作者都需要擔負責任,因為所有作者都是屬於「合作」的關係,在身分上是平等的,有差別的只是貢獻度。 但碩博士的論文如果出問題,「照理說」,指導教授應該要擔負較大的責任。因為論文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所以指導教授有義務關照這本論文的所有細節,提醒與教導學生學術倫理規範。如果學生的論文抄襲造假,不管是否是學生刻意隱瞞,指導教授都難辭其咎。更遑論指導教授知情、默許甚或主動引導學生抄襲或造假,那是不適格的教師,必須要有所懲處。 回到法規面,若檢視台大的《國立台灣大學博、碩士學位論文違反學術倫理案件處理要點》,通篇顯示不管學生犯了抄襲、舞弊或其他違反學術倫理之行為,該罰的都只有學生;條文中提到「指導教授」的只有第8條: 就「說明」,然後,沒事。 若再檢視《國立台灣大學...

    最後,我想給廣大的研究生們建議。「研究」的英文是「research」,本質上,是要發現新的現象、發明新的東西、談出新的想法。而再怎麼有名的學校,規模再怎麼大的實驗室、名氣再怎麼大的指導教授,都沒有辦法窮究所有新的事物。 所以作為一個研究生,也要常常給自己一個「re-search」,重探的機會,停下來想一想:對人生或是對學術研究,更遠一點的想法是什麽?是不是非得這個主題不可?是不是非得跟隨這個老師不可?也要常常「re-search」自己追求「新」的原始初衷是否還在?如果心境已經隨時間而轉,適時地轉個身,不一定要執著在研究這條路上,也許可以得到更精彩的收穫。

  4. 2016年1月8日 · 即將到來的總統與立委選舉,是台灣解嚴以來最冷清的一場全國性大選。如果沒有意外突發狀態,蔡英文所帶領的民進黨非常有可能取得總統大位,並單獨取得國會過半的優勢。除了觀察藍綠陣營的政治勢力消長之外,從獨、左右來解讀2016大選或許看出不同的端倪。

  5. 輔仁大學教授戴伯芬在2020年8月接受訪談時,列舉台灣學術造假5大欺詐模式:共同掛名、論文量產、論文外包、論文互與政客論文。 整整2年過去了,許多大學及研究單位都出台學術倫理與研究誠信規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也於2020年4月公布 「台灣研究誠信守則」 ,作為台灣學術研究的依據與規範。

  6. 2020年1月14日 · 英文總統連任之後,如何面對難解的兩岸僵局?甫卸任駐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代表團常任代表的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呼籲蔡總統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實踐「永續民主」,也就是確保「這一代人的決定不會限縮未來子孫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