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23日 · 突如其來的停課不停學」,讓老師的教學進度被打亂剛開始教育部宣布的停課時間只有10天然而隨著疫情持續延燒停課時間已延長4週到7月2日直接銜接暑假。 而在變種病毒的挑戰下,遠距教學有可能更為頻繁。 在偏鄉種茶、採筍、打零工為生的家長開始把孩子帶到工地,學生在山上、工寮、車子裡連線上課。 疫情前學生住校、留晚自習,老師能指導作業、照顧生活起居;現在有老師開車用隨身碟送課程、送便當,盡可能確保家庭狀況不穩定的孩子能繼續學習。 《報導者》採訪花蓮、台東與阿里山的學校,看見遠距教學下被放大的教育不平等。

  2. 2021年6月24日 · 5月17日雙北地區率先停課兩天後更擴大到全台各級學校教育部宣布採線上教學不停學的方式進行原有的課程雖然去年教育部已訂定線上教學指引但真正開始遠距課程還是讓許多老師家長學生們措手不及展開一場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教育變革。 「廚房、臥房、工寮,都是教室。 我們,重新學習「怎麼學」 新北市中平國中校長林裕國說,「真的沒想到(停課)速度來得有點快,」透過全校老師的合作,教務處開設了上千個Google Meet帳號,在三天內快速解決硬體與連線的問題。 然而,隨之而來卻有更多「教育本質」的問題。 「遠距教學下少了一點溫度,」林裕國形容,這個溫度就是師生間的相處──除了學習課程內容,很多時候是老師透過身教、言教的生活學習,來達到教育的另一個面向。

  3. 2021年5月18日 · 今天5月19日是全台各級學校全面停課的第一天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怎麼讓孩子在家繼續學習需要列課表嗎怎麼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自由工作者淑婷是兩個孩子的媽自孩子上小學起就開始在家半自學2年

  4. 2021年7月3日 · 今年畢業生代表之一的政治系大四學生林語萱是少數有機會在校園停課後進入禮堂實體致詞的台大學生。 入校必須出示證件,戴口罩、量體溫,少了典禮的儀式感,多的是繁瑣的注意事項與防疫守則。

    • 優勢生與弱勢生迥異的前途與發展
    • 升學制度的改革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 必須及早介入弱勢學生的教育
    • 學前介入可以造成改變

    我們來試想背景較佳學生的大學之後:大學之後當然是就業了。2016年,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交通大學演講時說,台積電聘用的成功大學畢業生最多,達4,300人,其次是交大及清華大學,都約3,700人,台灣大學約2,000餘人。多事的網友根據這些數字一算,發現台積電工程師裡,有75%是台成清交畢業生。林、沈的研究已經指出,家庭背景好的,有更好的機會進台成清交,這些家境不錯的學生大學畢業後,部分能成為台積電優先錄用的員工;他們未來的家庭會成為全國家戶所得的最高的一群,子女因此在教育升學路上有優勢,有比常人更好的機會進入政府補貼最多、圖儀設備最佳、學費又低於私校的台成清交。 我們也來試想背景較佳學生在升大學之前,特別是中小學時的狀況。教育社會學者黃毅志有許多針對國中畢業後的升學研究、或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

    既然窮小孩、富小孩升上大學的機會不公平,那麼改變升大學的遊戲規則,似乎是直覺的選項。駱明慶在「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中,舉出數據說明,在多元入學制度實施之後,台大學生的高中集中度稍微降低(2001-2003年間, 46.6%的台大生來自排名前5名的高中畢業生,在2011-2014則縮減為39.7%)、台大學生來源的地區分布也稍微提高。駱文發表的2016年,台大透過繁星推薦管道錄取48級分的學生,可謂多元入學的經典代表。 多元入學是否真的讓弱勢孩子得到公平的教育翻轉機會?從台大的案例,看來稍有幫助。但還有兩個要考慮的新問題產生: 問題一:會不會最能從多元入學受益的,還是非都會區中最優勢家庭的孩子?駱文沒有學生家庭社經資料,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統計資料,但...

    弱勢教育這些年來一直是教育部施政的主軸,從1996年的教育優先區開始,已經有22年的努力。但是,根據學者許添明與葉珍玲的研究,到目前為止,這些計畫不但未能縮減台灣城鄉學生的教育成就差距,差距反而有擴大的趨勢。為什麼?我認為有兩個可能原因: 一是執行的系統性不足。雖然實證研究一再一再顯示,系統、密集、嚴謹的補救教學可以有良好的成效。但大型的、政府主導的方案,可能因執行面專業、管理皆弱,導致整體成效不清楚。但這個問題,不是本文的重點,就此打住。 我從認知科學的角度打個比方:每個人大腦都有一個資訊篩選網,詞彙量愈多,網眼愈密,學習時可以留住比較多的知識;反之,弱勢幼兒詞彙量少,網眼疏,學習時可以留住的知識就相對減少。假定政府提供完全相同品質的教育給弱勢及優勢兒童,他們一樣坐進小一的教室裡,從開學的...

    所有的證據都指出,對弱勢幼兒的學前介入,是成本最低、成功率最高,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社會投資。 2015年6月,蔡英文以總統候選人身分在美國拜會了芝加哥大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克曼(James Heckman)。海克曼建議蔡英文,應以政府的手段補足因家庭貧富差距而造成的教育落差。蔡英文隨後向記者說:「如果要防止社會弱勢者在教育的落差,避免成長過程中的差異一直存在,政府必須採取較干預性的手段。」 海克曼和同事曾發表一篇「高瞻培里學前計畫」(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Project)的投資報酬研究,該計畫從3歲起連續2年介入一群貧窮的非洲裔美國幼兒,介入結束後追蹤這群幼兒到40歳。結果顯示,早期介入的投資報酬率很高;實驗組比未介入的對照組有較好的收入、較高的學力、較少拿...

  5. 一群年輕教師前往國境之南實習在備課上課檢討中學著當一名教學者過程不能只是教要先蹲低學習合作與領導自己這也是報導者在TFT培育現場學到的事

  6. 這份研究結果來自台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與學生沈暉智的論文 「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 ,他們取得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報稅資料,串連子女的就學資料,分析1993~1995年出生的學生入學與家戶所得情形。 台大學生的家庭所得中位數約為150萬,高於全體公立大學的近110萬,更遠高於私立大學學生的家庭所得中位數100萬。 如果將國內大學一一排列下來,其學生家戶所得中位數也呈現由高漸次而降,顯示有錢人子女進入頂尖大學的機率比窮人來得高。 高等教育的家戶所得研究不僅僅呈現所得分配的情況,更重要的是,進一步了解高等教育與階級流動的關係。 教育一直是人們想像中可以促進階級流動的方式:只要寒窗苦讀十年,三級貧戶也能上大學。 透過公平的入學方式,人們只要有能力,就可以爭取到更好的教育資源,無關貧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