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5月18日 · 台灣Omicron疫情爆發後前線作戰的基層人員社區採檢站醫護疲於奔命苦苦追趕每天已超過8萬人的新增確診數再加上世界奇景防疫保單之亂民眾為申請保險理賠湧入醫院做PCR拿診斷證明險些成為壓垮醫療量能的稻草金管會緊急研擬解決方案 ...

  2. 2022年5月17日 · 以國內最大的富邦產險為例,推出的「疫起守護2.0」,保費1,509元,確診、隔離補償3萬元,住院每日給付3,000元。 從媒體揭露的訊息顯示,富邦產險賣出200萬張,確診及隔離合計可以補償6萬元,以20%的感染率計算,就是240億元,等於是富邦產險資本額的8倍,公司淨值的6成。 如此龐大的理賠金,會使富邦產險的淨值比率大幅下降,面臨增資壓力。 因此,富邦產險在5月16日陸續透過簡訊通知保戶,針對已經投保防疫保單者拒絕承保。 由於之前銷售保單時並未有此規定,立刻引發很大爭議,導致富邦產險17日傍晚再度發布聲明,強調只針對正在核保中案件,「已完成承保簽發保單者,及已寄發續保通知書給保戶,並已收取保戶之保費者,保險契約即為成立,公司定會依保險契約執行保障與賠付,保戶既有權益不受影響。

  3. 2020年4月10日 · 除了咳嗽、流鼻水,還有哪些症狀需注意? 《報導者整理出3大類共6項指揮中心政策改變及說明並由專家學者一一解析釐清政策轉變前後的考量和疑慮社區感染威脅增防疫政策翻轉. 4月4日指揮中心宣布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應全面戴口罩。 (攝影/楊子磊) Q:搭乘大眾運輸,到底要不要戴口罩? COVID-19疫情初期,指揮中心不斷強調,一般民眾只有看病、陪病、探病者需要戴口罩。 2月7日衛福部網站便發布訊息,在捷運、公車等大眾運輸工具不必戴口罩,台灣目前沒有社區感染情形,只要遵守口罩使用三時機:看病、陪病、探病的時候要戴,有呼吸道症狀者應戴口罩,有慢性病者外出建議戴口罩,就能有很好的保護網。 搭乘通氣量足夠的大眾運輸(如公車、捷運、高鐵),不用擔心不戴口罩會被感染。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3年1月17日 · 過去3年全台平均每2到3人就有一人確診更有上萬人不幸罹難新冠病毒極可能是2022年國人第三大死因⋯⋯本文統整疫情爆發以來7個關鍵數據解析台灣防疫的利弊以及與國際的差異

  6. 本文將以公共衛生基本原理審視台灣公衛體系及其傳染病防治並分析趨於個人主義的防疫策略恐無助將朝向醫療化商品化及市場化傾斜的公衛體系拉回正軌台灣早期公衛政策:「預防優於醫療的社區防疫擊敗多種傳染病. 公共衛生是門經由社會集體、有組織的力量,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科學與藝術,其體系包括預防與醫療兩大部門。 它有兩大基本原理: 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強調「公共性」、「集體性」、「組織性」。 人類健康及生命深受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因此公共衛生問題有明顯的「公共性」,必須經由社會集體、有組織的力量來推動,才能有效促進全人口──而不是個人──的健康。 基於全民健康問題的「公共性」,政府有責任與民眾集體、有組織地共同推動促進及維護人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工作。

  7. 2022年4月25日 · 台灣正踏上其他國家走過的路徑,要先攀上感染高峰,才能緩降抵達與病毒共存的出口。 有專家提出「要被感染才能往前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判斷,「台灣染疫率達15~20%,就是實質與病毒共存。 15-20%染疫率,等於有345萬到460萬人確診。 這過程要如何控制醫療量能不崩潰? 致死率不攀高? 在重症減災的情況下過渡到病毒共存時代? 過去,瞄準清零目標的「台式防疫模式」,要如何轉型因應大量確診? 調整過程如何不自亂陣腳? 在在都是嚴峻挑戰。 《報導者》疫情即時新聞小組,從2020年1月至今,一直守在第一線,我們也借鏡國外,邀請許多海外前線工作者分享,提供多面向的角度與經驗。 此時此刻,台灣正進入Omicron風暴圈, 《報導者》將會持續關注,記錄疫下每一刻的考驗。

  8. 2021年1月20日 · 2021年1月1日起,台灣入境限制全面提升,除特殊身分者,全面禁止外籍人士入境;今1月15日開始,入境檢疫不僅要有登機前3日內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還必須提供檢疫居所證明,居家檢疫也必須一人一戶,不可以與台灣的家人同住,否則即需到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進行14天檢疫。 英國、南非、史瓦帝尼旅遊史者,因入台病例被檢出變種病毒列為入境普篩,入境及檢疫期滿需強制篩檢2次。 東南亞地區移工則為檢疫期滿需強制篩檢。 Ⅱ.本土案例共66人,24人遭家人、同住者感染. 至今台灣共有66起本土個案,其中有10例不明感染源,目前為止,社區感染所幸都未擴大。 分析台灣本土病例,多數仍是同住、一起工作、一起上課等密閉空間中,較親密接觸者為主。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