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1月2日 · 本次 iPhone 13 系列機型出現了新的價格天花板,最高階的 iPhone 13 Pro Max 1TB 版要價為 54,400 元,雖然其他機型的價格跟前一代沒有太大差異,但也可以看出蘋果往高價、高階機種布局的策略。 目前還未能確定 iPhone 13 的規格與定價是否會影響銷售狀況,但除了產品本身之外,「舊版 iPhone」也可能是銷售新機的一項阻礙,為什麼? 延伸閱讀: 賈伯斯當年刻意「屏蔽」各產品的盈餘,蘋果為何卻因此愈來愈賺錢? 用戶換機間隔愈拉愈長,「舊 iPhone」可能是 iPhone 13 的銷售阻礙? 主要原因是,目前不管是哪個廠牌,手機的性能都逐年提升,電池也更加耐用,隨之而來的就是用戶換機間隔越拉越長。

    • IPhone 11 背後的玻璃
    • 3 款新配色
    • 超亮的螢幕
    • 多焦段切換順暢,多鏡頭同時工作
    • 3D Touch 從 iPhone 消失了,利大於弊
    • 6~10 個其他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iPhone 11 系列最直觀的變化全在機身背部 —— 一顆碩大的鏡頭模組,鑲嵌的鏡頭,猶如暗夜中深邃的眼珠子。 或許蘋果意識到這樣的設計過於突兀,於是在加工工藝上下了大功夫:鏡頭凸起是由整塊玻璃一體塑形而成,而非在玻璃上切割後加入鏡頭模組。 這個細節僅管只在發布會上一筆帶過,但加工流程卻極為複雜。它的好處不僅僅在於提升了手機工業設計與製造水準,對實際使用中防塵防水性能提升也大有裨益 —— iPhone 11 Pro 的防水級別達到 IP68,在 4 米水深下可熬過 30 分鐘,上一代的數據是 2 米 30 分鐘。 作為 iPhone XS / Max 的繼任者,iPhone 11 Pro / Max 還對玻璃進行了霧面蝕刻,iPhone 11 則沒有變化。霧面玻璃的好處是摸起來更有指甲廝磨...

    紫色和綠色取代了去年 iPhone XR 的藍色和橙色,成為繼任者 iPhone 11 的新配色。就現場實際觀感,iPhone 11 的綠色稍稍偏藍,比較接近 Tiffany 藍,紫色的飽和度也非常低。 相比 iPhone 11 處處散發出的青春氣息,iPhone 11 Pro / Max 新增的「暗夜綠」則顯得內斂而沉穩,有望成為 90 後佛系中年的心頭之好。 至於綠色為啥謂之「暗夜」,可能是綠油油的事情,常常發生在夜色漸暗之時?

    iPhone 11 系列正面無變化,壓箱底的 XS 貼膜可以繼續用下去。提升都集中在 iPhone 11 Pro / Max 這塊螢幕上,蘋果把這塊螢幕稱為「超視網膜 XDR 顯示屏」。 除了 458ppi、2000000:1 對比度這些指標,它還具備兩個峰值亮度 —— 800 和 1200 尼特,並根據實際狀況進行切換,這個數字直逼三星 Galaxy Note 10,即便加州的陽光也擋不住這塊 OLED 的光輝。 用蘋果自己的話說: 值得注意的是,這塊 OLED 螢幕的能效提升 15%,有助於增強電池續航。 現場員工告訴我們,蘋果改進了顯示螢幕與其驅動之間的信號傳輸,採用了效能更高的 OLED 材質,並優化了面板設計,從而使陽光下的顯示亮度,以及觀看 HDR 照片和視頻時的顯示亮度達到最佳...

    「浴霸」的背後,是 iPhone 11 不能免俗地跟進了 Android 手機上廣為應用的多鏡頭。 除了傳統等效 26mm(廣角)和 52mm(標準)鏡頭,iPhone 11 Pro / Max 增加的這顆 1200 萬像素 f2.4 的超廣角鏡頭等效焦距可達 13mm,視角可達 120 度,堪稱手機中最廣。 iPhone 11 則採用了雙攝方案,另一顆鏡頭是相同規格的超廣角鏡頭。 更廣的鏡頭可以實現更大範圍的取景,在不後退的情況下拍攝出更壯麗宏偉的山巒,更美輪美奐的建築,還可以利用透視把人拍得更瘦更有張力,不過相應的,畸變效應也會更加明顯。 Android 手機多攝的體驗大多都存在兩個問題: - 不同焦段切換卡頓 - 3 顆鏡頭成像風格不一致 儘管姍姍來遲,但 iPhone 11 Pro ...

    在過去 10 年,iPhone 始終是一個進化體,無論新一代產品如何更迭,之前主打的賣點都會延續與保留。而 3D Touch 終結了這個傳統。 這個發端於 iPhone 6s 維持了 4 代的技術,從 3 台新 iPhone 中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長按的方式實現類似效果的 Haptic Touch。 簡單地說,3D Touch 可以通過壓感的方式,配合 Haptic Engine 的震動反饋,可以實現快捷目錄、快速預覽等操作。Haptic Touch 的體驗顯然不及硬體集成的 3D Touch,因為長按需要時間,體驗中,我會本能地覺得 iPhone 11 有點遲滯。 不過由於 Haptic Engine 的震感實在太出色了,我並不會覺得體驗上有太大落差,想必內置的振動馬達也得到了升級。 ...

    重量:iPhone 11 和 iPhone XR 機身尺寸重量均維持不變;iPhone 11 Pro 變厚 0.4mm,變重 11g,達 188g;iPhone 11 Pro Max 變厚 0.4mm,變重 18g,達到 226g。 雙卡雙待:3 款機型均支持雙卡雙待,包括 iPhone 11 Pro。 快速充電:3 款新 iPhone 都保留了 Lightning 接口,支持快速充電,其中 iPhone 11 Pro 系列都標配了 18w 的 USB-C 快速充電頭和 USB-C 轉 Lightning 數據線,可惜 iPhone 11 還是老樣子,標配 5V1A 充電器。 不支援 5G:3 款新 iPhone 均不支援 5G,大概率依然集成的是英特爾的基帶芯片。 超寬帶技術:iPhone...

  2. 2020年10月30日 · 蘋果「Hi, Speed」發表會在本月 14 日發布今年最新的 iPhone 12 系列,包含 5.4 吋 iPhone 12 mini、6.1 吋 iPhone 12、6.1 吋 iPhone 12 Pro 以及 6.7 吋 iPhone 12 Pro Max。 這次蘋果主打 5G,且搭載升級的運算與感測功能,可以拍出更有質感的夜拍。 延伸閱讀: iPhone 12 的藍,是什麼藍? 被嫌棄、吐槽,意外掀起退貨風波. 擁有更輕重量,且支援今年話題度非常高的 5G 網路,讓 iPhone 12 成為 10 月的熱門關鍵字。 相信果粉們都看過非常多的開箱文與實測文了,那回到最關鍵的問題: 到底要不要買最新款的 iPhone? 如果你是一般消費者.

  3. 2020年5月11日 · 蘋果祕密來台砸百億元擴大投資,在竹科龍潭園區蓋新廠,鎖定 Mini LED 與 Micro LED 這兩大新世代顯示器技術,並與晶電、友達合作,未來將供應 iPhone、iPad 等硬體使用。 這是台廠首度在蘋果顯示器技術開發與導入扮演要角,打破過往相關技術長期由韓、日業者寡占的局面。 竹科管理局昨(10)日證實,已通過蘋果龍潭建新廠案,並完成相關資料登記 ,但無法透露細節。 據悉,蘋果此次總投資高達百億元,初期將先投入數十億元,陸續完成新世代顯示器技術研發與生產線。 推薦閱讀: 供需兩大衝擊,今年可能等不到 5G 的 iPhone? 蘋果 2014 年來台設立祕密實驗室,落腳竹科龍潭園區,地址是桃園市龍潭區龍園十路 55 號,並登記為蘋果台灣分公司。

  4. 2017年12月29日 · 果粉們,你會完整使用一切 iPhone 的功能嗎? 或者你只會打電話、滑臉書、用 Line? 如果你在這幾天假期裡收到 iPhone 作為禮物,或者你自我犒賞買了一支新 iPhone,很有可能你並未充分利用這支新手機。 畢竟,iPhone 擁有數百種嵌入式功能,更別談最新的操作系統 iOS 11 了,毫無疑問,有些事情我不說,你永遠不知道,即使你以前就曾經擁有過 iPhone。 下面是幾個簡單的 iPhone 技巧和竅門,你不妨拿出手機來,一項一項跟著操作,很有趣的。 1. 創建客製化震動. 如果不必拿出來就能從口袋裡的震動聲音知道是誰打電話來,不是很棒嗎? 在通訊錄 App 中,選擇你要設定的對象並點選編輯。 你會看到一個震動選項。

  5. 2018年9月17日 · iPhone 發表年度新機,最高階機種 OLED 螢幕機種規格 6.5 吋,創史上最大iPhone,同一時間,華碩卻在同月傳出電競部門內平板業務以及手機電信業務縮編,預估影響數十人。 兩個看似獨立的事件,背後卻有關連意義:當手機已大如平板,平板市場勢將萎縮;當大平板推出,中小尺寸筆電勢必無用武之地。 iPhone XS Max推出後,手機螢幕尺寸朝6.5吋邁進,平板生存空間勢必更將縮減. Apple YouTube. 而要看懂華碩現在的的人事精簡問題,就必須理解 10 年間的時空背景。 市場需求就如海浪,一段時間就會改朝換代,PDA、電視遊戲機都曾風靡一時,但當風向轉變,企業隨機應變,重新資源配置不僅理所當然,更應當機立斷。

  6. 2021年3月2日 · Apple 提供. 同樣問題也出現在自駕車開發上,2020 年蘋果自駕車 Apple Car 測試 的表現不盡理想,根據他們提交給美國加州監理所的報告,蘋果自駕車「解除自駕,由人接手駕駛」(disengagement)次數為 130 次,大幅落後通用汽車(GM)Cruise 的 27 次、Google 旗下的 Waymo 的 21 次。 市場估計,蘋果至少要 5 年後才能推出自駕車。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延伸閱讀: Apple Car 團隊布局已久? 蘋果釋出 300 個汽車相關職缺,並與電動車新創密談. 此時,你可能會疑惑:開展智慧型手機時代的巨擘,為什麼在投入 HomePod 或自駕車領域時,創新與技術能力會遠落後對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