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3月10日 · 每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日子其實並不固定每年都是在元宵節正月十五當日由鎮瀾宮董事長擲筊決定進香出發的日期與時辰在整個 9 天 8 夜的遶境活動中依照傳統舉行獻敬禮儀分別有祈安上轎起駕駐駕祈福祝壽回駕安座等 8 個主要的典禮每一項典禮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地點及時間虔誠行禮一點也不馬虎。 #2 跟媽祖去旅行,9天8夜讓媽祖陪你迺台灣! Flickr CC商用授權作者A-Fang. 整個繞境區域貫穿中部沿海 台中、彰化、雲林、嘉義 4 縣市,21 個鄉鎮市,不僅過程駐留大甲鎮瀾宮及另外 7 座宮廟,繞境路程中還會行經各鄉鎮裡大大小小的廟宇,加總超過 100 多座廟宇, 長途跋涉約 340 多公里路 ,繞境隊伍之長,信眾之多、規模之大,展現出超級強大的台灣民間信仰力量。

    • 神明為何要進香遶境?
    • 百年來的進香大軍
    • 進香:神明的靈力充電站
    • 香火才是靈力本體!
    • 一炷香的神奇體驗
    • 打開「時空膠囊」,進香路線按著古地圖進行
    • 「Be Water」民間信仰也懂!
    • 推薦閱讀

    香火裊裊中,十萬信徒、九天八夜徒步,無論男女老少、貧富階級皆點燃一炷炷香,與神明對話,直達天聽。臺灣的媽祖進香遶境超過百年歷史,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進香遶境有何意涵?香火又象徵什麼意義?為何年年吸引十萬信眾徒步百萬公里?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珣研究員,她認為香蘊含許多價值與象徵,而民間信仰如同「時空膠囊」,將無數歷史、文化、政治痕跡保存下來。

    1984 年,張珣第一次隨著中研院民族所團隊,參與媽祖進香遶境。六、七萬的香客,黑壓壓一片,步行路程沿途沒有路標,要走往哪裡? 跟隨著長長的進香隊伍,張珣腳底起泡,步履維艱,但舉頭望去,身旁盡是年邁長者。她好奇一問,這才知道長者們是多年的香客,雖然沒有進香指南,他們依舊可以按照百年來既定的路線,從大甲鎮瀾宮前進北港朝天宮。 百年來,信徒沿著清代的進香路線,徒步從一座廟宇再到另一座廟宇。作為全球最大的宗教活動之一,「媽祖遶境」已從日治時期的幾百人,暴增為今日十萬進香大軍。進香遶境究竟藏著什麼神秘力量?為什麼廟宇年年都要進香?

    進香就像神明的靈力「充電站」,由信徒隨侍保護神明,返回老廟或母廟增添靈力。 民間相信,神像的靈力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需要透過「謁祖割火」的儀式,重回祖廟拜見祖先、分取香火,重新帶回靈力。 例如,以前大甲鎮瀾宮到北港朝天宮進香,鎮瀾宮帶著香火爐前往,由朝天宮舀出三瓢香灰讓鎮瀾宮帶回。香灰即是神明的靈力,也是整趟進香行最重要的儀式與核心價值。 張珣指出,進香隱含飲水思源、尊卑長幼有序,廟宇之間有母子、姐妹關係,透過進香來確認彼此的淵源。因此,也有人以「回娘家」來形容媽祖進香。 媽祖的信仰傳播有兩種形式,一是由中心往外輻射形式,如湄洲為信仰起源,之後如同蜘蛛網般傳散到天津、廣州、臺灣各地。另一種則是系譜形式,經過數代由上往下分香,湄洲祖廟往下分香到北港朝天宮,再往下分香給彰化南瑤宮等,各自形成系譜...

    但你是否曾感到好奇:為什麼拜拜要拿香?神明進香也要取回香火?香,具有什麼特殊代表性? 「香」在漢人信仰及儀式中不可或缺。香火除了有媒介功能、精神性象徵,還隱含了嗅覺所引發的感官體驗。 首先,香如同「無線電」,人們想祈求什麼,便燒香拜拜向神明傾訴。信眾透過燒香與神明溝通,把人們的意念傳遞給神明;神明也會透過發爐等方式傳達訊息。 張珣解釋,香的重要性可能來自人類對火的崇拜。香被火點燃,燒出香煙後飄上天空,成為和神明溝通的媒介。燒香後的香氣鎮定心神,香灰則象徵精神與靈力,燒成香灰也代表完全的奉獻。至於香爐,則源自古代的食器,有些信眾相信神明會吃香,香灰裝在香爐中用來供養神明。 香爐、香火的重要性,可以從大甲鎮瀾宮進香儀式見到。從古至今,鎮瀾宮進香行經彰化經常有搶轎風波,神轎回程入廟也常耽擱時程,但...

    香還有另一作用:刺激嗅覺,引發身體的跨界反應。 「從進香的第一夜,香客點燃第一根香之後,開始步行隨香,沿途一直接續燒香,不能中斷,整個進香活動都在香的燃燒中進行,稱為進香也是用來區分進香時期與平常的差異。」 張珣曾在文章中,特別描述進香時香客經由香氣的嗅覺引發,帶出與日常不同的體驗,彷彿時時感受神明的庇佑。 這種感覺多數人應該不陌生,某些飯菜香常讓人一聞便升起懷鄉之情:啊,是媽媽的味道!嗅覺屬於較感性的感官,訊息傳達到大腦皮質,直接牽動感覺區域,不需要經過理性思考,就能聯想到某個記憶。 香從漢唐時期進入中土,許多宗教儀式上都會燒香,讓信徒從味道聯想到信仰,觸發不同想像和感受,到另一個超越日常經驗的世界。張珣指出,民間信仰透過「香」這個物質,展現出各種非物質的意義。可以說,

    媽祖廟從最原始的祖廟重重分香,幾代之後要回到哪裡謁祖進香?其中大有玄機。 清朝時,臺灣媽祖廟前往媽祖昇天處的湄州取香。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鼓勵本土化,建立非中國的國族觀,因而鼓勵廟宇到北港朝天宮取香。直到戰後,大甲鎮瀾宮與北港朝天宮出現地位之爭,1988 年後,鎮瀾宮便轉到新港進香,中間也曾前往湄洲取香。 自主、彈性的多源頭進香顯示,進香遶境不只牽涉到信仰,更與政治息息相關。 進香除了神明謁祖,移民溯源也是重要源由。清代臺灣的族群械鬥嚴重,「團結」是生存之道,商人間習慣彼此結盟、稱兄道弟,同一族群、行業也會透過媽祖廟來結盟,平時保衛家園,宮廟活動時則熱鬧出陣頭。大甲鎮瀾宮到北港取香長達七、八十年,也是因為大甲、北港多為泉州移民。 有意思的是,百年進香傳承的不只是民間信仰,還有默默被保存的古老...

    研究媽祖信仰多年,張珣曾參與大甲媽祖遶境 6 次,白沙屯 1 次,全程遶境也走過了 2、3 次。她拿出遶境時要帶的旗幟、臂章,上頭還印著大大的「中研院民族所」,她笑稱:「這代表我們真的辛苦地去田野!」 張珣第一次進香在學生時期,協助外國學者進行都市漢人民間信仰研究。當時,國內少有學者研究臺灣民間信仰,許多人認為,漢人的信仰型態就是一盤散沙。 「如果只是一盤散沙,媽祖遶境怎麼能動員這麼多人?」張珣畫上問號。 她觀察,所謂的一盤散沙其實是一種「隱形的組織」。相較於國外宗教具體、常態性組織,進香團平常只是「一般人」,混跡在日常各界,遇上進香便「化整為零」。元宵節當晚擲筊決定路線後,透過村里鄰、行業開始動員,如同任務組織,只為了進香而集結,進香結束便自動解散。 這種「Be Water」模式,一來可以...

    【人與瘟疫:非武力的無聲戰爭】人類對抗疫情的手法很老派,隔離、檢疫、疾管局 【你的年薪=哪階嬪妃俸銀?】後宮薪資差達 115 倍!領「常在」的薪水不如出宮算了 【一份賭上歲月的研究】隨處可見的「台灣植物」竟承載「南島語族」遷徙史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為何媽祖每年要進香遶境?靈力回充、淨化管區!〉。首圖來源:研之有物/張珣)

  2. 2021年10月25日 · 甚至為了避免自己被看成朝天宮的分靈子廟鎮瀾宮對內不再至北港朝天宮進香改至新港奉天宮對外則透過參加 1987 年湄洲媽祖成道千年祭」,突破兩岸禁令達成宗教首航

  3. 2017年5月23日 · 在媽祖的信仰圈中當媽祖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依照習俗各地天后宮都會大肆舉辦祭典及進香活動分靈的廟宇會返回祖廟進香或進行媽祖遶境護佑信徒俗諺三月瘋媽祖 」,就是形容在此時節各地媽祖廟熱鬧的景象。. 「三月瘋媽祖」,就是形容 ...

  4. 2017年4月6日 · 維基百科. 後來清國起用明鄭叛將施琅殘暴的鄭成功殺了他全家為水師提督負責攻打台灣因為施琅數度帶領清國兵攻台都遇到颱風無功而返施琅家族原信奉玄天上帝為了收民心揚軍威遂利用媽祖信仰來作為號召征台的工具因為當時施琅旗下攻臺主帥吳英是莆田人莆田人在軍中勢力很大。 施琅先以莆田平海做為海軍基地,取「討平海逆」之意,並運用媽祖家鄉的民力民氣;接著親自率領各陣營將領到福建湄州天妃宮向媽祖致謝,捐錢重建媽祖的梳妝樓朝天閣,以獲取信仰媽祖的福建、廣東沿海居民認同。 施琅在 澎湖海戰 中,大敗明鄭大將劉國軒,鄭克塽投降,自此台灣部份地區被納入清國版圖,從此讓自古人文薈萃、民族多元、民風純樸的寶島,成為了清國的殖民地。

  5. 2017年4月27日 · 台灣民俗慶典中大甲媽祖遶境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且每年有如嘉年華會般吸引十餘萬信眾進香朝盛近年的行銷操作更是”,推出 網路直播 與 遶境即時定位服務 ! 試想一下若你是大甲媽祖的行銷長你會如何運用當下最夯的技術讓傳統的遶境活動更賦予新意呢Ms. Insights 以今年的大甲媽祖遶境為例, 幫行銷人以數據剖析使用者的線上行為 。 用數據幫你的事件行銷找出鐵粉! 過去行銷實體活動多以現場參與人數做為衡量指標,但卻容易忽略了事件擴散的效益,數位化的今天我們不但能量化消費者參與活動的效果,還能多面向區分各種不同的互動方式,像是瀏覽相關新聞、觀看事件直播、主動搜尋與查找週邊商品…等等,都是網友們透過網路參與盛事的方式,若我們將這些熱情參與的網友稱作粉絲,

  6. 2019年2月20日 · 為了替媽祖光影科技互動展覽造勢2月16日大甲鎮瀾宮奉請兩尊媽祖天后移駕台北繞境首創媽祖遶境跨越濁水溪讓北部的民眾也能夠親身瞻仰媽祖的光采。. 大甲鎮瀾宮更與國內計程車業龍頭台灣大車隊合作派出護駕專車隨同媽祖繞境並集結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