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主條目: 平氣和定氣. 中國古代曆法 最初採用「平氣法」:將每年 冬至 到次年冬至的一 回歸年 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 後來的人發現平氣法,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因為地球繞太陽運行的 軌道 為橢圓形。 離太陽較近時,地球 公轉 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 隋朝 劉焯 受到張子信及其弟子 劉孝孫 學說影響,在太陽運動不勻速的基礎上,提出「定氣法」,但沒能正確認識太陽運動速度的變化規律,因此其《 皇極曆 》對定氣的推算有較大偏差。 唐朝 一行 對日行盈縮規律的認識較為準確,指出日行速度 連續 變化,在冬至時運行最快,夏至時運行最慢。

  3. 在古代,通常將冬至夏至再到冬至之間時間段(約365.25日)也就是歲實(回歸年),分割為24段(每段約15日2時5刻),每段起始於一個節氣,依次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4. 2019年3月20日 · 為了不讓作物被季節變化跟氣候影響收成,古農民保留了長期生活經驗,制訂成廣為人知曆法,包含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也就是俗稱節氣。

    •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由來1
    •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由來2
    •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由來3
    •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由來4
    •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由來5
  5. 2024年1月12日 ·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習俗。其祭祀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6. 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來源,這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平氣法」。

  7. 古人在長期生產勞動中,逐漸認識了氣候變化規律,他們根據太陽和地球相互關係,把一年天數分成24等分,用來表示季節和氣候變化。 這樣,差不多每15天就有一個節氣,每個月就有兩個節氣了。

  8. disaster.tari.gov.tw › ARI › solarterm廿四節氣由來

    為了充分反映季節氣候變化,古代天文學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法來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位置變化和引起地面氣候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