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8月17日 · 臺大博士生林彥廷帶來 Taiwan-LLaMa 語言模型,體驗台灣文化與 AI 完美結合。 探索如何輕鬆、有趣地與AI互動,並感受科技的魅力! Skip to content

    • 歷史學者的跨時空密碼戰
    • 特務化名的攻防戰
    • 隱身在化名背後的,不只是「人」!
    • 他也曾經是特務?
    • 從檔案拼出破碎的歷史真相
    • 跨時空對決的下一步
    • 推薦閱讀

    點開「國家檔案資訊網」,過往政府檔案的數位化影像一目了然,已不再深鎖於機密中。然而,若你仔細查閱案卷,會發現裡頭有各種意義不明的章戳、冷僻用語,阻礙人們正確判讀檔案。 甚至,這些內容資訊還是另一樁跨時空「密碼戰」!例如,在戰後初期,臺灣特務機關聯繫通訊時,經常會使用各種代號掩蓋真實身分。這些化名或許曾是「保密防諜」的重要掩護,但如今卻成為閱讀檔案的「陷阱」,誤導我們從中獲得的歷史論述。 破壞這些陷阱,正是林正慧的日常工作。長時間參與檔案解讀的林正慧,從近代臺灣史的檔案中,找出了許多關於特務的故事線索,為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時代的歷史研究,補上了一塊重要的拼圖。 「像這裡,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叫『生局』?」林正慧指的是二二八事件期間,國防部保密局局長鄭介民上呈給蔣介石的「臺灣專報」。鄭介民在專報...

    化名,是這場密碼對決的另一項高難度挑戰。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期間,許多情治人員暗中潛伏,進行各式監控、情蒐等秘密行動。然而,最後留在案卷中的紀錄,常是一個個經過假造的化名。 歷史學者該如何破解密碼,辨釋出那些「隱姓埋名」的特務身分呢? 以「保密局臺灣站」臺中組組長李良彬為例,林正慧先查閱現存的〈保密局服務證明書登記簿〉,可以確認「李良彬」是真實名字,他曾數度擔任保密局的「通訊員」。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一些檔案述及李良彬是臺中組長。不過,若比對同一時期的其他檔案,則會看到臺中組長被寫成「王孝順」。 由此可知,「王孝順」很可能是李良彬使用的其中一個化名。 特務為了隱密行事,也常以另一個檯面上的公開職務,掩護自己的真實身分。李良彬的「掩職」,同樣能從檔案中找到破解線索。1949 年,一份由臺中市民上呈臺...

    然而,這場歷史學家與情治單位的對決中,代號所掩護的身分不只是個別特務,還有更多可能。 趙尚志、張秉承、游平洋……這些看來尋常的名字,都曾出現在「保密局臺灣站」的文書,發送給其他政府單位。乍看之下,這些人名應該是為臺灣站工作的人員? 答案令人意外──林正慧發現,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名字,能連結到實際存在的人物。 「這些名字只是代號,而且背後不一定是『人』。」林正慧指著檔案公文中的一個名字說明:「並沒有一個特務叫『趙尚志』,這其實是『保密局臺灣站』的化名,使用在平行文書。其他上行、下行文書中,臺灣站還有不同的代號。」 隱藏在化名背後的,可能是個別特務,也或許是機關組織。 多重身分隱藏,讓這場時空對決更具挑戰!林正慧建立了一份表單,列出檔案裡尋獲的所有臺灣站特務姓名,透過大量資料的交叉比對,破解不同暗...

    在不斷的揭密解謎中,歷史學者是否也曾有驚詫無比的揭密時刻? 林正慧想了想:「原先想像不到會有關連,但卻忽然發現他竟然是特務,那種衝擊最強烈。」最令她感到意外的例子,是長期在屏東、臺南等地擔任公職的康玉湖。 林正慧自己出身屏東,曾以屏東六堆的客家族群為論文主題,對康玉湖毫不陌生。過往,康玉湖的公眾形象一直是閱歷豐富、頗有實績的行政官僚。 但林正慧卻意外從檔案中發現,他竟然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特務生涯。1947——1950 年間,康玉湖化名「高雲」,為保密局搜集情報,後來更擔任參謀,與情治機關的關係匪淺。 她補充道,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期間,龐大的特務群體曾以各種「掩職」身分潛伏於民間;當他們離開情治系統後,也可能「轉職」到各行各業,換上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身分。對照往昔流行的政治宣傳辭令「小心匪諜就在...

    在檔案瀚海中,林正慧為表單上的名字建立履歷、挖掘線索,確認神祕特務的真實身分。那麼,這些線索是否能提供新證據,揭開臺灣近代史上的政治謎團? 林正慧提起了臺籍知識分子林連宗的故事。二二八事件中,擔任省議員的林連宗,曾參與「臺中地區時局處理委員會」,代表地方與政府談判。然而,在軍隊展開鎮壓後,他旋即消失無蹤。儘管多年來,外界傳言「憲兵第四團」嫌疑重大,但該團團長張慕陶強烈否認,還曾經具文聲明林連宗的失蹤與他們無關。 對受難者家屬而言,親人在動亂年代人間蒸發,直到解嚴後,仍無法知道他究竟被誰帶走?被帶去哪?下落何方?林連宗的外孫曾在訪談中提到,多年來家族持續尋找答案,卻都沒有結果。那些被掩蓋的歷史謎團,亦是受難家庭難以抹滅的傷痕。 這起「被消失」案,近年終於在檔案中找到真相!從憲兵司令部呈給蔣介石...

    這場無煙硝的密碼戰,已經取得不小的進展,但對林正慧而言,戰後臺灣特務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其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細微的線索埋藏在龐雜的檔案資料中,研究的人又太少!」林正慧笑著說。歷史學家的「偵探」工作,需要長期埋首翻閱檔案,相當耗費心力。除了要具備專業的歷史訓練,隱藏其中的線索十分零散,很可能耗費一整天才找到一、兩件相關資料。 在保密局臺灣站的研究暫告段落後,林正慧的下一個「對敵者」轉移到戰後其他特務組織。隨著國家檔案開放解密,可以想像桌上的案卷將會越堆越高。儘管挑戰巨大,她還是從爬梳檔案、比對分析、破譯解謎的漫長研究中,找到猶如偵探推理劇的樂趣和成就感。 「線索可能都還存在,只是還沒有被找到。」她笑道:「還原這些事實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希望有更多研究者加入,跟我們一起並肩作戰!」

    【退休後的「特務」去了哪】情蒐、影響輿情樣樣來,威權政府幫兇竟被列為「最具影響力的台企領袖」之一 「白色恐怖政治犯被針刺指縫、耳朵遭灌廚餘」—— 85 歲嬤淚訴受難者經歷,痛批:竟有人說威嚴統治下台灣很安定? 【花 102 分鐘致敬台灣民主】電影《返校》讓你一路憋氣重回「白色恐怖」: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破譯隱身代號!歷史學家與特務的跨時空對決 ── 專訪林正慧〉。首圖來源:研之有物攝影 林洵安。)

  2. 2021年3月11日 · 林基玄強調:「透過 AI 及大數據分析,進一步深化對顧客的洞察, 為不同顧客的各式場景量身打造不同的互動方式, 找到最適合的客群推送精準行銷活動,提供高效益的產品組合。 以往新光銀行準備一檔行銷活動,從執行研究目標、行銷包裝、 行銷通路發布到檢討活動等流程,需時兩週至一個月; 如今新光銀行除了能自動化大量推出行銷活動, 更能主動從幾百萬顧客中找到合適的顧客群精準推播行銷活動。 新光銀行各事業線平均一年推出 800 個以上的行銷活動,等於每周推出 18 個新活動,亦代表全行同時與客戶接觸的行銷活動超過 50 個以上。 新光銀行體現公平待客原則,擁有完整的內控機制, 在每天頻繁推出精準行銷活動的情況下, 達成客戶高評價的使用者經驗。

  3. 2016年11月29日 · 雷震是上個世紀5、60年代台灣島上爭取民主自由的領軍之人,10年牢獄也沒有令他低頭屈服。 (翻攝自雷震研究中心紀念館) 文/ 傅國湧 (自由撰稿人) 去歲訪台,到過國立政治大學為雷震先生建立的紀念館,門口就有一雷震的銅像,讓我想起胡適當年的那句話:「雷先生為民主自由而奮鬥,台灣人應該給雷震造個銅像。 」銅像的周圍,我看到許多五顏六色的小紙片,寫滿了年輕人對於這位先驅者的敬意,即使在「雷震先生,謝謝你」、「雷震你好棒」、「雷震帥」這樣簡單的話語中,我也感受到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踏實,和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喜悅。 是的,雷震帥,不僅是帥氣的帥,上個世紀 5、60年代他是台灣島上爭取民主自由的領軍之人,10年牢獄沒有令他低頭屈服,他知道自己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台灣有今天,他的貢獻自然不容忽略。

  4. 2019年7月5日 · 金曲獎三十屆的算法是從 1989 年起算的,但其實有點有趣的是,第一屆金曲獎的頒獎時間是 1990 年 1 月。 而報名參加第一屆的參賽作品則是 1989 年該年度發表的作品。 所以我們看見的算法,還是寫著 1989-2019,而計為三十年。 早期的金曲獎,是行政院新聞局為了獎勵優良的有聲出版品與唱片而設立的獎項,跟金鼎獎差不多。 當然所謂的優良,自然是符合中華兒女愛國之心、發思古之幽情、撫琴瑟而和鳴,最好還能憶故國山河的那種健康寫實兼忠孝節義之作品。 對當時早已邁向百花齊放的台灣流行音樂市場來說,真正的商業性作品,自然是不太會有興趣來報名的。

  5. 2021年1月29日 · 你是個自制力超強的人嗎? 如果不是,你都透過什麼工具來讓保持專注呢? 有些人透過聽音樂、有些人選擇到圖書館,今天要和大家介紹一款手機 App,使用的時候不只能提升自己的專注力,還能種樹救地球! 受全球用戶肯定的 App! 用專注力「種樹」 這個名為《Forest:專注森林》的小工具將「提升專注力」與「環保愛地球」這兩件聽起來毫不相干的事情結合在一起。 自 2014 年上架至今,《Forest:專注森林》便以其新奇有趣的機制和療癒介面擄獲全球千百萬用戶的心,用戶透過種植可愛的虛擬小樹,專注於生活中的大小事。

  6. 2019年11月29日 · VO 精選好書 2019-11-29. 左圖為狸和禾小穀倉的狸飯糰右圖為狸和禾小穀倉負責人林紋翠。 圖片來源:《Made In Forest 山林製造》,天下雜誌提供。 《VO》導讀: 說到「貢寮」,腦袋第一個浮現的可能是海洋音樂祭、核四議題。 不過很多人或許不知道,貢寮因為地形的限制,反而保存了傳統的耕作方式,孕育了多樣的生物與稻作。 社會企業「狸和禾小穀倉」負責人林紋翠說:「這裡就是快不了。 」來到貢寮,你可以逛逛為了減塑而裸賣米的「狸和禾小穀倉」、歇業米行改造的「貢寮街有機書店」、老屋改建的咖啡廳「田邊聊寮」,感受慢活生活。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微笑台灣編輯團隊. 雖然僅距台北不到兩小時車程,但在貢寮海洋音樂祭、核四議題之外,「貢寮」是個鮮少被提起的名字。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