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那時候剛從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畢業的鄭淑麗短暫當過色情電影的錄音師加入了美國剛開放的公共頻道上新實驗性電視節目紙老虎電視台》。當時,《紙老虎電視台的目的就是要在主流媒體之外提供獨立的觀點

    • 迷因、狗血與陪伴:台語八點檔吸引年輕觀眾的三位一體
    • 「即拍即播」流水線 vs. 跟時間賽跑的人們
    • 協力翻玩:年輕人用社群造出八點檔「邪典」次文化
    • 新世代讓「鄉土劇」迎來二次演化?

    網路社交平台Instagram(IG)有個專頁名叫「台八成果發表會」,裡頭有超過400張的迷因梗圖,素材全都來自台語八點檔。經營者八八(化名)是社工系三年級的大學生,目前IG已有接近2萬5千名的粉絲,她最初也沒想到此專頁能引起迴響。 八八說,台語八點檔常會出現荒謬片段,「大家會吐槽這個畫面怎麼長這樣,或是演員的情緒表達很有張力,看的當下就會想說,我看到考卷的情緒,跟演員拿到DNA報告的情緒是一樣的,」即便現實生活中沒有天天做親子鑑定,戲劇裡的情緒卻可以套用在生活情境,「我會把它們連結在一起做出來,但不會刻意,因為那是很自然而然的東西。」 吐槽和惡搞是看八點檔的特殊樂趣之一。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副教授楊乃女,10年前就研究台語八點檔觀眾的網路行為,她形容這是一種遊戲,透過二次創作得到更多參與感...

    走進挑高的攝影棚,上有滿滿燈光、下有諸多線路,這是電視機的另一邊,觀眾看不見的製造工廠。 台語八點檔的常態是今天拍、明天播,極限時可能還壓縮在同一天裡。為了不開天窗,每日拍攝都有3至4組團隊同步進行或輪流接力,2組棚內、2組外景加快拍攝速度,棚內場景隨著劇情變化拆除或新建。龔美富說,《台灣霹靂火》時代的編組只有現在的一半;此外,為了讓演員拍一次就搞定且利於後製,棚內拍攝都是4機作業,以便捕捉不同的角度和鏡位。 首次接下台語八點檔的演員許明杰,過去也有偶像劇拍攝經驗,但他坦言八點檔的速度跟壓力是其他戲比不上的,「沒有可以給你等待的時間,因為攝影師在等你、導播在等你,所有人在等你,大家只想趕快拍完、趕快下班。」許明杰形容八點檔就像戰爭,沒充足時間準備就得提槍上陣。 軋戲的時候,早上6點出外景,中...

    台語八點檔前進網路戰場是不得不為的策略。 龔美富表示,網路社群討論確實能帶動電視收視率成長,尤其三立八點檔的觀眾群有6成都在55歲以下,是最受影響的一群,「聲量和收視率是成正比的嘛,昨天討論區特別熱,曲線就會特別高,表示年輕人沒有出去玩。有時候八點檔會變成一種話題,第二天上班或上課的時候,就會講到昨天的橋段,熱度就會愈來愈熱。」 關於成為網路討論的熱點,許明杰算是經驗老道,由黑翻紅的滋味他嘗了兩回。 他飾演的顏聖元最初是和女主角戀愛的正派角色,但不討網友喜歡,引來演技不佳的批評,甚至直接到他個人Facebook留言謾罵。台語八點檔演員被網友人身攻擊不是新聞,許多演過「壞女人」的演員都曾因觀眾太入戲而被針對,許明杰說,演正派還被罵得一文不值就很少見了。 網友的「指教」讓他決定來個翻轉,「那時候...

    原本目標群眾是中高齡族群的通俗劇,卻因逐漸綜藝化和網路社群的高互動性,成為年輕世代翻玩的對象,佔比逐漸提高的年輕觀眾讓台語八點檔有了不同以往的形象。 至今仍有人習慣將台語八點檔稱為鄉土劇,即便它從早期描繪台灣鄉土民情的戲劇誕生,如今也有了迥異面貌。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生陳誼安深入分析鄉土劇文本,她指出以2000年為界,台語八點檔有巨大轉向,透過提高中、英文的比例、去除「台味」元素來打造更「時尚」的形象,除了希望把戲劇銷往國際市場,也是為了拓展台灣的觀眾群。 如果說,2000年是製作方由上而下發動台語八點檔的第一次演化,20年後的現在,年輕人的積極參與帶給它第二次轉變的可能,他們由下而上提升了觀眾參與的重要性,讓戲劇為他們的偏好服務。 今年37歲的成遠(化名),大學時就熱衷於台語八點檔,隨著...

  2. Podcast. 政治社會. 國際兩岸. 經歷從5月17日起的4場院會馬拉松式舉手表決,藍白主導的「國會改革」法案幾全完成三讀。 528這天,網路上有累積破百位政法界學者連署反對,街頭上有各地開花的公民「青鳥行動」,監察院、行政院、總統府也各自發出聲明。 這將是台灣歷史上的重要時刻。 「國會改革」法案三讀立法,綠營將提覆議、釋憲,「... 專題.太陽花學運10年回望. 10年回望:從太陽花抗爭者到「後318世代」 10年前的太陽花學運不但點燃無數年輕人的理想與熱情,從兩岸關係到台灣社會更留下深遠影響。 當年全台各地被捲動的青年,現在過得好嗎? 10年來成長的「後318世代」,當前關心什麼? 更多太陽花學運10年回望文章.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深度調查報導必須投入優秀記者、足夠時間與大量資源。

  3. 2022年8月8日 · 蔡孟利/紙本科普雜誌的式微只因為大環境嗎?. 《科學美國人》到台灣《科學人》的命運對照. 《科學人》雜誌最新一期、8月號的封面及內容。. (攝影/余志偉). 《科學人》雜誌宣布2022年底將結束紙本雜誌出版,這代表的是紙本式微、網路時代閱聽習慣改變 ...

  4. 2024年3月24日 · 2021年,當COVID-19疫情讓影壇各種拍攝計畫紛紛停擺或延期,許鞍華卻默默開始了這項小小的拍攝工作,而交出了以詩和香港詩人為主題的紀錄片《詩》。 許鞍華採訪了 淮遠 、 飲江 、 鄧阿藍 、 馬若 等香港詩人,談他們心目中的「詩」是什麼,把已逝的詩人 西西 生前的聲音與身影收錄進來,並分別前往深圳與台灣,採訪已從香港移居外地的 黃燦然 和 廖偉棠 。 《詩》揭開了香港過去曾被貼上的文化沙漠標籤,讓觀眾驚覺原來香港有這麼多優秀的詩人,寫出這麼多動人的詩。 香港地小人稠的城市生活型態,讓香港當代本土詩發展出濃厚的城市性格。 香港詩人常以城市中的日常飲食與街巷空間等現實生活元素入詩,洞察人情故事並抒發言外之意。

  5. 2022年6月24日 · 在台灣隨著拍攝器材日益輕巧以及學院開設相關系所台灣紀錄片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較多將鏡頭轉向自身或身邊親近家人的個人紀錄片包括為數不少的女性創作者此一主觀性的轉向常招致欠缺普遍性及原則性的批評被認為是過度膨脹個人敘事的肚臍眼視野。 肚臍眼是胎兒出生留下的痕跡,若將這個比喻放在女性身上,很難不讓人想到女性與生殖及母職的關係。 從私我出發看似細瑣的女性個人紀錄片,實則透露主觀認知如何鑲嵌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並建立私領域的自主與女性集體歷史發展的交集。 江映青2010年紀錄片《血日記》。 (劇照提供/TIDF) 1990年代以降女性創作的台灣紀錄片常見自傳形式,創作者透過主觀視角再現或重演個人經驗,摸索出父權價值如何從有形的身體到無形的身分框架及定義女性。

  6. 2019年10月21日 · 可以發現當前性平教育的重點在於讓學生認識多元性取向與性別並尊重個體間的差異。 性傾向難以改變,不會因性平教育「混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