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6月26日 · 兒少保護體系中寄養家庭是溫暖的中繼站孩子可能來自暴力家庭有對吸毒父母⋯⋯但他們來到這裡停靠為的是找回身心健康後再出發。. 第一次見到張巧存是在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的北台中家扶中心門口。. 她一手牽著女孩(化名婕婕 ...

  2. 2022年8月29日 · 全台灣有約8成的家庭寄養服務由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簡稱家扶提供。. 除了雙北台中市新竹縣高雄市屏東縣與宜蘭縣其他縣市的寄養服務皆委託家扶負責。. 近10年來, 每年台灣的寄養家庭戶數多為負成長 ,而寄養家庭最擔心接到的孩子 ...

  3. 2020年4月15日 · 在台灣,一年有近5千個孩子因家庭變故、父母疾病或犯罪等狀況失去原生家庭照護。. 能提供近似親職功能的寄養家庭,可讓孩子不因環境變動而被剝奪愛的感受,有一個暫時的;殘酷的現實是,這些孩子的原生家庭的功能多半難以回復,往往在寄養結案後 ...

  4. 2020年4月15日 · 家庭寄養是專業性及社會性的兒童少年福利服務是一種短期有計劃性的替代性的以家庭為基礎的而且重視家族與社會參與的安置措施其乃指兒童親生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親生父母無法或不適宜再擔任照顧兒童之責時為確保兒童身心得到健全發展而必須將兒童安置於親生家庭以外之家庭中的替代性照護以等待親生家庭重組後返回的安置措施。 有愛心不夠,首次當寄養爸媽就受挫. 儘管自覺有充足的準備,但第一個寄養孩子讓他們萬分挫敗。 賴季宜說,當先生說想加入寄養家庭時,她的擔憂來自於,照顧孩子的責任重大,「我們真的有辦法好好照顧他們嗎? 」後因先生給了她很多安定感,便同意展開寄養家庭任務。 沒想到,「第一個孩子給我們很大的挑戰,」沈昌毅說。

    • 美國:「居住優先」策略有顯著成效
    • 台灣:3大原因讓政府和社會不去正視無家者居住需求
    • 關注無家者權益的公民團體角色

    事實上,已有眾多證據顯示,積極且優先解決無家者住宿需求的居住優先(Housing First)策略,能十分有效且節省開支地緩解無家可居的問題,尤其是針對長期無家可居者更為有效。在此僅舉兩例:美國猶他州自2005年起,運用居住優先原則推動的相關措施,到了2015年已使長期無家可居的人數從2,000人變成不到200人。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市在2012年推行此策略為主的方案,參與方案者不但相較於沒有穩定住所前有更多收入、更多社會支持、較少被逮捕,而且一年就共省下180萬美元的大筆醫療支出(每位參與者約省下2.9萬美元),其中包括醫院與急診室使用狀況減少70%。 這種始於美國紐約的方案,不以處遇或工作等條件為前提,先提供獨立生活住居,尊重無家者意願,以社區為基礎提供可及性高的支持性服務。在隨機控制設...

    無家者居住需求得不到回應,問題主要出在台灣遊民政策始終被界定為社會救助問題,而非居住問題。政府雖構建一套相對完整、涵蓋廣泛的社福體制,保障極端缺乏維生能力無家者的生命權,但卻無法有效回應所有無家者最迫切的居住需求,而主掌國家居住相關政策的中央營建署與地方都發局,在遊民政策上並未扮演任何角色,甚至也未意識到有此需要。這與國外處理無家可居問題時以「住宅」與「經濟安全」雙軌並重的狀況相去甚遠。學者雖以跨國比較為例提醒政府,但卻不見改善。 現行體制對無家者被剝奪適足住房的基本權利的現象,是消極以對的。個別地方政府雖積極協助租屋並申請補助,但這種協助的前提是穩定就業或具備老人、身障之福利資格,也常限於量能不足與制度排除的問題,而使成效備受質疑。接觸無家者的遊民工作者絕非未體察到此住宿需求,然而,他們努...

    以往,協助無家者的民間力量主要是具宗教色彩或素樸助人觀的慈善團體,團體運作的主力放在提供無家者實質服務或物資,以及驅使他們找工作、住屋以脫離街頭。在過程中,「助人—受助」連帶如本書第五至七章的描繪,不但危殆且對無家者自我形象、尊嚴、彼此信任,產生明顯負面後果。這並不是說外界不需要協助這群身處社會邊緣且經濟極弱勢的群體,但確實應思考如何讓打造的「助人—受助」連帶更為平等、正向且穩定,而你我皆可參與的公民團體在此過程中即扮演關鍵的角色。藉由關注或參與這些公民團體,將能凝聚民眾的進步力量,帶領台灣在無家者權益改善上進入下一階段。公民團體將在以下3個具體面向上起到實質作用: 第一,督促政府採取積極作為,保障無家者權益。 台灣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之所以無法採取積極且適切的作為,究其因在於迎合整體社會保守...

  5. 2020年4月15日 · 家扶基金會資深寄養媽媽鐘秀容是26個孩子的媽。 (攝影/蘇威銘) 台灣社會面臨高齡化的問題,協助安置受虐等失家兒的寄養家庭,也有高齡化的現象。 不僅新加入寄養家庭者父母親以46~55歲為主,原有的寄養家庭父母也慢慢年長,有些人感覺倦怠或體力下滑不佳,只能卸下重任;這造成了寄養家庭總戶數減少,衍生的問題便是失家兒童最終只得安置在機構等場所,失去「家」的感受。 寄養家庭老了,失家兒安置、照顧工作拉警報。 這群代理父母的年齡形同孩子的阿公阿嬤後,會造成什麼困境? 《報導者》實際走入高齡寄養父母的家庭,分析寄養體系的銀髮衝擊。 下午4點半,高中二年級的小雲(化名)剛背著書包進房門,鐘秀容看到孩子下課,上前問:「肚子餓了吧,先吃點點心?

  6. 2022年12月21日 · 因應國際審查要求,衛生福利部訂定逐步減少機構安置比率的目標,並依照聯合國《兒童替代性照顧準則》,將外安置作為最後手段,安置期間愈短愈好。 在加強投入寄養家庭與親屬安置資源等綜合性因素下,進入機構的安置兒少人數明顯 下降 ,而願意提供 寄養的家庭則面臨高齡化、缺乏新血等現實 。 5年過去,第二次CRC審查甫於今年11月舉行,隨著機構安置與寄養安置的人數下降,被通報受虐的孩子,大約有9成留在家中;但即便社政與衛政努力修補家庭情況,仍有近10%的兒少,在安置後返1年內再度受虐。 要是原生家庭破鏡難重圓,孩子們又該何去何從? 政府能協助孩子重建一個安心成長的嗎? 體制外的網絡,如何為邊緣的孩子伸出關鍵援手? 《報導者》從實務現場與政策變化,深入我國兒少安置「典範轉移」過程中的陣痛與學習。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