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18日 · 一群學業成就上有著好表現的年輕人,一路過關斬將,從國中、高中到大學,與學業纏鬥「成功」後,卻開始與自己的情緒糾纏。. 他們走入了學校的心輔室,諮商、吃抗憂鬱藥,有意識地想要正常作息,直面情緒給生命帶來的關卡;但卻事與願違,像是 ...

    • 優勢生與弱勢生迥異的前途與發展
    • 升學制度的改革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 必須及早介入弱勢學生的教育
    • 學前介入可以造成改變

    我們來試想背景較佳學生的大學之後:大學之後當然是就業了。2016年,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交通大學演講時說,台積電聘用的成功大學畢業生最多,達4,300人,其次是交大及清華大學,都約3,700人,台灣大學約2,000餘人。多事的網友根據這些數字一算,發現台積電工程師裡,有75%是台成清交畢業生。林、沈的研究已經指出,家庭背景好的,有更好的機會進台成清交,這些家境不錯的學生大學畢業後,部分能成為台積電優先錄用的員工;他們未來的家庭會成為全國家戶所得的最高的一群,子女因此在教育升學路上有優勢,有比常人更好的機會進入政府補貼最多、圖儀設備最佳、學費又低於私校的台成清交。 我們也來試想背景較佳學生在升大學之前,特別是中小學時的狀況。教育社會學者黃毅志有許多針對國中畢業後的升學研究、或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

    既然窮小孩、富小孩升上大學的機會不公平,那麼改變升大學的遊戲規則,似乎是直覺的選項。駱明慶在「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中,舉出數據說明,在多元入學制度實施之後,台大學生的高中集中度稍微降低(2001-2003年間, 46.6%的台大生來自排名前5名的高中畢業生,在2011-2014則縮減為39.7%)、台大學生來源的地區分布也稍微提高。駱文發表的2016年,台大透過繁星推薦管道錄取48級分的學生,可謂多元入學的經典代表。 多元入學是否真的讓弱勢孩子得到公平的教育翻轉機會?從台大的案例,看來稍有幫助。但還有兩個要考慮的新問題產生: 問題一:會不會最能從多元入學受益的,還是非都會區中最優勢家庭的孩子?駱文沒有學生家庭社經資料,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統計資料,但...

    弱勢教育這些年來一直是教育部施政的主軸,從1996年的教育優先區開始,已經有22年的努力。但是,根據學者許添明與葉珍玲的研究,到目前為止,這些計畫不但未能縮減台灣城鄉學生的教育成就差距,差距反而有擴大的趨勢。為什麼?我認為有兩個可能原因: 一是執行的系統性不足。雖然實證研究一再一再顯示,系統、密集、嚴謹的補救教學可以有良好的成效。但大型的、政府主導的方案,可能因執行面專業、管理皆弱,導致整體成效不清楚。但這個問題,不是本文的重點,就此打住。 我從認知科學的角度打個比方:每個人大腦都有一個資訊篩選網,詞彙量愈多,網眼愈密,學習時可以留住比較多的知識;反之,弱勢幼兒詞彙量少,網眼疏,學習時可以留住的知識就相對減少。假定政府提供完全相同品質的教育給弱勢及優勢兒童,他們一樣坐進小一的教室裡,從開學的...

    所有的證據都指出,對弱勢幼兒的學前介入,是成本最低、成功率最高,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社會投資。 2015年6月,蔡英文以總統候選人身分在美國拜會了芝加哥大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克曼(James Heckman)。海克曼建議蔡英文,應以政府的手段補足因家庭貧富差距而造成的教育落差。蔡英文隨後向記者說:「如果要防止社會弱勢者在教育的落差,避免成長過程中的差異一直存在,政府必須採取較干預性的手段。」 海克曼和同事曾發表一篇「高瞻培里學前計畫」(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Project)的投資報酬研究,該計畫從3歲起連續2年介入一群貧窮的非洲裔美國幼兒,介入結束後追蹤這群幼兒到40歳。結果顯示,早期介入的投資報酬率很高;實驗組比未介入的對照組有較好的收入、較高的學力、較少拿...

  2. 2023年7月13日 · 2010年香港大專院校開放以台灣學測成績申請入學後台灣學生赴港人數明顯增加當時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會到各重點高中宣傳與招生其中幾間學校也會於入學博覽會設攤讓學生們拎著學測成績單在

  3. 2023年9月27日 · 大交流年裡頻繁的兩岸互動不只吸引兒少代表們加入在實質就學面上中國也加大就學門檻的下放增加對台灣青年招生的力度根據媒體報導今年福建省福州大學就以台灣學測成績國英數任1科達均標向學生招手最終錄取239名台生創下多年來的

  4. 2015年5月1日,台中一中蘋果樹公社學生開了反黑箱微調課綱運動的第一槍,隨後,全台灣上百間高中職學生紛紛在臉書上成立反黑箱課綱粉絲團。 進入暑假後,學生們也組織發起一波波高強度抗爭,包括713突襲國教署、723夜闖教育部部長室,以及學生林冠華730燒炭死諫後,引爆社會情緒及動能,上千群眾當晚衝進教育部,佔領廣場一週直至退場。 然而,反課綱運動當時並沒有成功達成任何訴求,反而過了半年後,隔年年初民進黨在總統、立委選戰中大獲全勝,全面執政的新政權在5月上任後,火速以行政命令廢止「103課綱」。

  5. 2021年6月23日 · 5月19日,台灣教育史上罕見地全面停課,COVID-19疫情在社區爆發得又快又急,全台學生改採線上學習。 突如其來的「停課不停」,讓老師的教學進度被打亂,剛開始,教育部宣布的停課時間只有10天,然而隨著疫情持續延燒,停課時間已延長4週到7月2日、直接銜接暑假。 而在變種病毒的挑戰下,遠距教學有可能更為頻繁。 在偏鄉種茶、採筍、打零工為生的家長開始把孩子帶到工地,學生在山上、工寮、車子裡連線上課。 疫情前學生住校、留晚自習,老師能指導作業、照顧生活起居;現在有老師開車用隨身碟送課程、送便當,盡可能確保家庭狀況不穩定的孩子能繼續學習。 《報導者》採訪花蓮、台東與阿里山的學校,看見遠距教學下被放大的教育不平等。

  6. 以汗得目前課程設計無法自動接軌除非是離開重考高中或者付出雙倍力氣一邊把汗得讀完一邊準備大學學測跳到另一個升學系統。 張淑玲說,當台灣社會開始熱烈討論要讓中學生生涯探索時,卻少有人意識到:探索需要付出代價。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