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30日 · 林宏文. 科技. 2023-11-30 14:23. +A -A. 加入收藏. 昨天29日帶團到富田電機公司苗栗銅鑼廠區參訪富田總經理張金鋒親自接待他提到未來特斯拉Tesla一定會蘋果化」,此外特斯拉也要求供應商兩年內要在台灣以外地區生產至於日系廠商則是接下來與台灣合作最密切的夥伴這些對電動車產業的重要觀察值得在此與大家一起分享。 富田電機是成立35年的老公司,也是傳統馬達公司轉型升級到電動車產業的最佳案例。 早在2005年特斯拉來台尋找電動馬達供應商時,在經濟部的推薦下,富田就是第一家合作的馬達廠商,並且至今都還是特斯拉的供應商。 不過,2008年受到金融海嘯衝擊,特斯拉差點倒閉,後來獲得美國政府挹注,供應鏈全部搬回美國,許多陪著特斯拉長大的台灣供應商受傷慘重。

  2. 2022年12月7日 · 來到苗栗銅鑼科學園區走進富田電機的新建生產線繼精密馬達攻進特斯拉多年後富田又已進階到獨家供應日本知名車廠馬自達Mazda的電動車動力系統甚至成為台灣企業與日本合資設立汽車零件廠的首樁案例。 「等一下走進廠房,你會先看到『滿地屍體』。 」說這話的,是4年前從半導體大廠英特爾轉戰富田的副總經理吳新安,他口中的「屍體」,是指廠房地面上一箱又一箱,測試驗證完的動力系統分解樣品。 眼前一箱一套,每套成本都超過500萬元,甚至隨不同測試項目,有的更超過千萬元。 再往前走,正是從未對外曝光過,替馬自達客製化、量身打造共22站的動力系統組裝產線。 現場人員停不下來,正積極為下個月的量產做最後產線驗證,平均每10分鐘,一台動力系統就能從無到有組裝好。

  3. 2019年11月27日 · 2019-11-27 11:23. +A -A. 加入收藏. 你是怎麼和那家美國電動車廠合作的? 」這是幾乎所有初次見面的人都會對富田電機董事長張金鋒問起的必考題」; 一八年春天首度來訪的某日本知名車廠研發主管也不例外。 那天,張金鋒和日本來客就坐在苗栗銅鑼新廠中的待客小木屋內,張金鋒微笑搬出他回覆過無數次的標準答案:「當初是對汽車完全外行,才敢嘗試,現在想起來很瘋狂,如果知道難度這麼高……,」話還沒說完,端坐在茶几另一頭的研發主管突然傾身向前提議:「那我們再來瘋狂一次,你說好不好? 頂著台灣人的尊嚴,張金鋒毫不猶豫地回答:「你這麼大的公司都不怕,我怕什麼? 是要做多瘋狂的事?

  4. ~ 共有 48 項結果. 搜尋日期: 今周刊文章 多媒體 名人專欄 書籍. 投資理財. 台泥、中鋼、台塑...能趁低價存股嗎? 投資大師約翰‧聶夫:除非1情況,否則絕不持有景氣循環股. 編按:景氣循環股是指受經濟變化影響,股價會隨景氣循環而波動的股票。 常見的景氣循環股包含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水泥、塑化、航運、營建...車等等。 以台股為例,台泥、中鋼、台塑...都是老一輩經典的存股名單。 日期:2024-03-19. 產業時事. 從英雄變狗熊,特斯拉被中國比亞迪吞噬! 無償借地、無息貸款...謝金河:印證「不要錢的最貴」 馬斯克作繭自縛,中國正席捲電動車產業!

  5. 2022年12月7日 · 來到苗栗銅鑼科學園區走進 富田電機 的新建生產線繼精密馬達攻進特斯拉多年後富田又已進階到獨家供應日本知名車廠馬自達Mazda的電動車動力系統甚至成為台灣企業與日本合資設立汽車零件廠的首樁案例。 關於傳統車廠的電動車逆襲企圖,關於台灣電動車供應鏈的未來想像,正在這條生產線具體而微的精采展開。 「等一下走進廠房,你會先看到『滿地屍體』。 」說這話的,是4年前從半導體大廠英特爾轉戰富田的副總經理吳新安,他口中的「屍體」,是指廠房地面上一箱又一箱,測試驗證完的動力系統分解樣品。 眼前一箱一套,每套成本都超過5百萬元,甚至隨不同測試項目,有的更超過千萬元。 「測試完,要拆開來仔細看看有沒有受損。 燒了好幾億元,就在這邊⋯⋯。

  6. ~ 共有 23 項結果. 搜尋日期: 今周刊文章 多媒體 名人專欄 書籍. 產業時事. 要求供應商兩年內在台灣以外生產,「蘋果化的特斯拉台商還有利潤嗎昨天29日帶團到 富田電機 公司苗栗銅鑼廠區參訪富田總經理張金鋒親自接待他提到未來特斯拉Tesla一定會蘋果化」,此外特斯拉也要求供應商兩年內要在台灣以外地區生產至於日系廠商則是接下來與台灣合作最密切的夥伴。 這些對電動車產業的重要觀察,值得在此與大家一起分享。 日期:2023-11-30. 產業時事. 臺灣創新板 資本市場創新永續新聚落. 藉由臺灣的新經濟與創新能量,培育出臺灣未來的護國群山。

  7. 2017年3月2日 · 對比於日本時下年輕人的職場苦悶情緒年僅三十五歲的富田和成如今已經是日本會員人數最多的 Fintech 金融服務公司ZUU社長回顧他在 創業 前的職涯同樣也是一路鬼速」。 二 六年自一橋大學畢業後,進入野村證券工作,他很快就被列名為全公司最年輕的頂尖業務,三年後就跳升進入專為頂級富人服務的資產管理部門;當時二十七歲的他,還將自己入行以來快速成長的心路歷程,寫成一封公開信,由副社長親自發給全社員工參考學習,成為全社 教育訓練 的教材。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