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張誌家過世 相關

    廣告
  2. 竭盡所能,讓家屬記憶永恆緬懷。職人專業設計、燒成,高硬度、0吸水,送罐身刻字,享永久保固。 身後永恆居所,不能只看外觀/便宜!兼具防潮材質性能,傾聽需求,打造獨一無二瓷罐,無限感恩。

搜尋結果

  1. 2022年6月9日 · 末代女礦工──張桂的生命故事. 荒廢的海山礦場內的景觀橋,見證海山曾經有過的繁華。. (照片提供/戴伯芬). 上演無數礦工家庭生死修羅場的礦坑口山牆還依稀可見海山本鑛四個大字。. (照片提供/戴伯芬). 在以命換炭的黑金年代,她們 ...

  2. 2023年12月7日 · 【精選書摘】 2008年,白色恐怖受難者黃溫恭的孫女旖容意外在國家檔案中發現阿公的遺書,開啟「遺書返還運動」。 《春日的偶遇:白色恐怖、我的阿公黃溫恭與家族記憶追尋》 ,便是她回到阿公生前最後行醫與被捕處──屏東縣春日鄉,開始費時數年所寫的家族史追尋記。 自幼時起,旖容的心裡始終有個困惑:為什麼在母親眼中學歷等同一切? 她寫下:「我沒有辦法太靠近媽媽,太靠近是會受傷的。 」長期與母親關係的緊張、矛盾、彆扭,在追尋家族記憶的過程中,獲得了一絲緩解。 對於連母親也沒看過的阿公,旖容也逐步建立起認知:黃溫恭的確對時局不滿,而有改造社會的抱負,進而加入地下黨,「縱然如此,他們的審判仍須受到檢視」──原被判刑15年的黃溫恭,在蔣介石大筆一揮下改為死刑,16天後命喪刑場,葬於六犁公墓。

  3. 2022年9月18日 · 歷史. 南投. 地震,是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數百年來,地震摧毀島嶼上一個又一個家園,讓世代台灣人「尋」之路,既破碎又強韌。 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因地震串起的私屬家族故事。 59歲的知名餅店老闆桂碧、73歲的退休媒體人曾應鐘,家族與家鄉分別於87年前「 421大地震 」和23年前「 921大地震 」中頹圮。 卻也因地震,讓他們凝視家族過往風華與傷痕,離鄉遊子重新找到「」的意義,迸發傳承責任與想望。 桂碧和曾應鐘的故事,便是台灣這個「地震之島」的庶民家庭寫照。 Ⅰ.22位家人罹難:后里賢坂家祖墓的故事. 桂碧,59歲,台中聯翔餅店老闆,台灣百大家族之一的后里圻招家族後代。 張家於1935年4月21日的新竹台中大地震,失去22名親人。

  4. 2022年4月11日 · 以 《港傷》 系列照片引起國際矚目的香港攝影師高仲明,正於台灣舉辦 《後時代革命》 攝影展。. 本系列人物為此次攝影展其中4位記錄拍攝對象,提供讀者了解反送中運動後流亡台灣的香港人生活紀實。. 鄭朗(Issac)加入「 香港眾志 」時仍是 ...

  5. 2020年8月14日 · 元植/登山,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 登山,不只是身體的運動,更是思想的運動。. 作家夢枕獏花了20年寫就心中最珍愛的題材《眾神的山嶺》後說:「我已了無遺憾。. 上山、下山,懂山、懼山,都混雜著了卻與遺憾。. 關於「登山」這件事,讓我們先聽聽 ...

  6. 2022年12月9日 · 不一樣的月光是今年甫獲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的陳潔瑤在11年前的作品在活潑的調性外張亦絢看見陳潔瑤解構古莎韻事件的巧思也照映出當時本該青春的莎韻與失去的部分⋯⋯

  7.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簡稱總)估計,全台灣近80萬需要長期照顧的失能人口中,近半數(42%)家庭必須長期自行承擔照顧工作。.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COIVID-19三級警戒至今,平時可讓家屬喘息的公共資源或社區據點紛紛關閉已一個月餘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