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7月13日 · 因此,車險的選擇至關重要,確保你的保障足夠全面,才能在車禍時獲得適當的賠償。 國泰產險指出,如果要讓自己的愛車上路更有保障,並減少車禍時理賠的紛爭,建議保車險時要加保「車體險」,車體險主要分為甲式、乙式

  2. 2017年10月25日 · 金管會自2007年起實施的「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差異化管理機制」,係針對財務面、業務面及管理面三面向綜合檢視產公司經營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成效之評比。

    • 問題一:為何會有防疫保單之亂?
    • 問題二:對產險業衝擊會有多大?
    • 問題三:若產險業者資產不足,是否可能有倒閉風險?

    時間拉回 2020 年 12 月,台灣產物保險曾推出年保費只要 500 元的防疫保單,只要遭隔離就賠 10 萬元,引發民眾搶購,一個月內就賣出 400 萬件、保費收入破 19 億元,創產險史上最熱銷保單紀錄,被稱為「防疫神單」。然而,2021 年 5 月起,台灣進入三級警戒,確診、遭隔離人數攀升,台產因此支出大量理賠金額,目前累計理賠金額達 19.6 億元,加上計佣獎金、人事費用,臺產以虧損收場。 事實上,每一款保險產品在推出前,從保費、理賠條件到賠償金額,都是經過縝密精算的,就是為了避免詐保,以及在營運風險控管上取得平衡。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產險業者投入防疫保單市場,一位保險業高層分析,背後主要有兩大原因。 首先,時空背景拉回到 Omicron 疫情爆發前,台灣防疫成果穩定,防疫保單保單因為跟...

    由於近期民眾至醫療院所,要求開立診斷證明書需求大增,擔心會對醫療院所量能產生排擠效應,金管會在 8 日召集產壽險公會及相關業者,研議將「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做為申請保險理賠的「確診」證明文件,來加速理賠受理流程及舒緩醫院人潮。 昨(9)日已確定「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將增加顯示身分證字號資料,不過至今產險與壽險公司都還未鬆口同意接受,業者憂心,未來理賠爭議只會越來越多, 當隔離、確診的認定標準降低,就會有越多的人有機會申請理賠,產險公司理賠金額可能瞬間飆高。以有效保單 600 萬件計算,若有三成的保戶提出理賠、一張保單賠 5 萬,恐怕要賠 900 億元,相較於 80 億的保費收入,恐怕引發帳上現金流不足等問題,就會需要透過增資來補足資金缺口。 在這波防疫保單之亂中,承保量較大的業者包括...

    有部分人憂心,若有產險業者資金不足,可能會因此倒閉引發新一波金融危機,不過受訪的保險業高層認為,這種情況應該不至於發生,原因是目前估算的數字聽起來很龐大,但這都是設想的最大值,最後還是會由各產險業者平均去承擔,他認為,一旦情況變嚴重,主管機關也會出手干預,不會放任不管。 金管會則說明,只要是已經售出的保單就需要履約,民眾不需要恐慌,此外,理賠數字會遞延,理賠金額需要從一整年度來看,如果之後發生產險業者有清償能力問題,會來要求業者提出增資等解決方案,且金管會都會盡量幫忙。 保險業高層分析,金管會放寬理賠條件,是為了防止醫療體系崩壞,然而政策卻讓產險業無所適從,這恐怕也是當初沒有預料到的。總結來說,防疫保單之亂要落幕,金管會還是要拿出明確的底線與原則。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

  3. 2024年1月17日 · 勞動部宣布於 2024 年 1 月 5~19 日開辦勞工紓困貸款(勞工保險被保險人紓困貸款)。. 只要符合 4 個申請條件,每人最高可貸 10 萬元,貸款期間 3 年、年利率目前 2.04%,前 6 個月按月付息不還本。. 勞工紓困貸款的目標是協助勞工朋友度過經濟困難。. 面對疫情 ...

  4. 2022年2月9日 · 但阿水覺得勞工保險條例既然規定 5 人以上的公司才要強制加保,為什麼自己沒有違法還要負擔責任? 所以跟阿東的家屬在談和解時,多次都沒有共識。

  5. 2024年1月22日 · 大多數人出去旅行時,因為擔心在異地受傷或發生意外,通常會投保旅遊平安,但必須提醒,像是班機取消、行李延誤等情況,並不在此險種的保障範圍當中。

  6. 2022年4月26日 · 勞動部所頒訂的「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準則」(下稱「傷病審查準則」)規定了何種情形屬於能獲得職災保險給付的職業災害。 最常引起討論的是,如果在「非工作場合」發生意外,是否屬於能獲得勞工保險理賠的「職業災害」呢? 根據「傷病審查準則」規範的「通勤災害」,包含 上下班、外出、公差、參加雇主指派活動、外出用餐、(因公傷)往返醫療院所等等的通勤,通通都被納入範圍 。 通勤災害認定:符合 4 項條件,才能申請勞保職災保險給付. 不過,就算傷害發生在上述的通勤途中, 仍需符合 4 項關鍵要件,才能申請勞保職災保險給付 ,包括: 事故發生於適當的通勤時間內. 事故發生於通勤過程中會經過的合理路徑. 事故發生時,勞工並不是在從事非日常所必需的私人生活行為. 事故發生時,勞工沒有重大交通違規.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