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土溝里 為 臺灣 臺南市 後壁區 轄下的一里位於後壁里的東邊全里由6莊組成由西向東依序是凹仔下土溝頂土溝無竹圍厝竹仔腳和過埤。 居民多數為閩南人,通行閩南語,產稻米、蔬果為生,為嘉南平原上典型的傳統農村。 [2] 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於2002年成立,由居民參與規劃, 台南藝術大學 建研所協助進行 社區總體營造 ,成為臺灣的社造楷模。 [3] 歷史 [ 編輯] 明鄭時期 已有漢人在後壁活動,屬承天府 天興縣 地。 清朝 屬 福建省 諸羅縣 下茄苳北保土溝莊(塗溝莊),鄰近的下茄苳嘗為諸羅縣衙門所在。 因庄內有一土堤大溝貫穿,為河流改道後殘留的舊河道,成為平原上排水的圳溝,故稱。 莊名經 日治時期 迄於 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 建村,皆以土溝為名。

  2. 土溝里 為 臺灣 臺南市 後壁區 轄下的一里位於後壁里的東邊全里由6庄組成由西向東依序是凹仔下土溝頂土溝無竹圍厝竹仔腳和過埤。 居民多數為閩南人,通行閩南語,產稻米、蔬果為生,為嘉南平原上典型的傳統農村。 [2] 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於2002年成立,由居民參與規劃, 台南藝術大學 建研所協助進行 社區總體營造 ,成為臺灣的社造楷模。 [3] 歷史. 明鄭時期 已有漢人在後壁活動,屬承天府 天興縣 地。 清朝 屬 福建省 諸羅縣 下茄苳北保土溝庄(塗溝庄),鄰近的下茄苳嘗為諸羅縣衙門所在。 因庄內有一土堤大溝貫穿,為河流改道後殘留的舊河道,成為平原上排水的圳溝,故稱。 庄名經 日治時期 迄於 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 建村,皆以土溝為名。

  3. 2024年4月18日 · 土沟里台湾 台南市 后壁区 辖下的一里位于后壁里的东边全里由6庄组成由西向东依序是凹仔下土沟顶土沟无竹围厝竹仔脚和过埤。 居民多数为闽南人,通行闽南语,产稻米、蔬果为生,为嘉南平原上典型的传统农村。 [2] 土沟农村文化营造协会于2002年成立,由居民参与规划, 台南艺术大学 建研所协助进行 社区总体营造 ,成为台湾的社造楷模。 [3] 历史 [ 编辑] 明郑时期 已有汉人在后壁活动,属承天府 天兴县 地。 清朝 属 福建省 诸罗县 下茄苳北保土沟庄(涂沟庄),邻近的下茄苳尝为诸罗县衙门所在。 因庄内有一土堤大沟贯穿,为河流改道后残留的旧河道,成为平原上排水的圳沟,故称。 庄名经 日治时期 迄于 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 建村,皆以土沟为名。

  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土溝 ,是 臺灣 臺南市 後壁區 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東部略偏北。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土溝里上茄苳里東南部邊界地帶侯伯里東部後壁里東部。 [1] [2] [3] [4] 本地區境內主要聚落為頂塗溝、下塗溝、漯仔、無竹圍、竹仔腳。 [1] [2] 歷史 [ 編輯] 台灣日治初期,土溝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土溝庄」( 舊制街庄 ),隸屬於 下茄苳北堡 。 該庄昔日西邊北段及北邊西側大部分與 上茄苳庄 為鄰,北邊東側一小段與 蓮潭庄 為鄰,東與 詔安厝庄 、 海豐厝庄 為鄰,南邊東至中段為 大排竹庄 ,南邊西段及西邊南段為 下茄苳庄 。 [1] 1901年(日治 明治 三十四年)11月11日,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 鹽水港廳 。

  5. 10 種語言. 臺灣正體. 工具. 座標 : 後壁區 ( 臺灣話 : Āu-piah-khu ),舊稱「侯伯寮」、「後壁寮」,前身「後壁鄉」,位於 中華民國 臺南市 溪北地區,北以 八掌溪 與 臺灣省 嘉義縣 水上鄉 、 鹿草鄉 、 義竹鄉 相鄰,東鄰 白河區 ,西鄰 鹽水區 ,南接 新營區 、 東山區 ,地處 嘉南平原 中段,係由 八掌溪 及 急水溪 沖積而成,東北方地勢稍高,氣候屬 熱帶季風氣候 。 屬於 大新營地區 的一部分。 區內以蘭花與稻米聞名,並設有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 ,更於2018年以「米」「蘭」的故鄉、農作體驗、在地豐富的藝術創作榮獲 交通部 觀光局 票選「臺灣三十經典小鎮」 [1] 。 歷史沿革 [ 編輯]

  6. 台灣台南市 後壁區 土溝里 的社區參訪活動. 居住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漸地,居民彼此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社會連繫,此一過程即稱為「社區營造」。 在世界各地都有此類經驗,但不必然明白地加以指認,在日本稱為「 まちづくり 」,在英語世界稱為「community build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等。 在台灣,1960年代有「社區發展」的核心理念和政策推動,自1994年 陳其南 在文建會提倡「社區總體營造」的新概念之後,逐漸地才改用「社區營造」一詞。

  7. 菁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臺灣正體. 菁寮 ,原寫為 菁藔 ,是 臺灣 臺南市 後壁區 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中部至北部中央地帶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菁豐里西南半部菁寮里不含西南部長短樹里東北端後壁里西北端侯伯里西端上茄苳里西部邊界地帶南段。 [1] [2] [3] [4] 歷史 [ 編輯] 台灣日治初期,菁寮地區為一(舊制)街庄,稱為「菁藔庄」,隸屬於 下茄苳北堡 。 該庄西北及北隔八奬溪( 八掌溪 )與 頂潭庄 、 施厝藔庄 、 三角仔庄 為界,東北與 崩埤庄 為鄰,東南邊為 上茄苳庄 、 下茄苳庄 ,西南邊為 長短樹庄 、 白沙墩庄 。 [1] 1901年(日治 明治 三十四年)11月,全台設置二十廳,該庄隸屬於 鹽水港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