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9月11日 · 教育社會學者 黃毅志 有許多針對國中畢業後的升學研究、或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等對於國小國中的跨國學力比較 研究 ,無不指出和林、沈類似的結果──學生的升學機會、學業成就與其社經背景息息相關:家裡比較有錢的學生、父母學歷較佳的學生、住在都會區的學生、主流族裔的學生(簡稱優勢學生),其學業表現及升學機會優於家裡比較沒錢的學生、父母學歷不高的學生、住在鄉下的學生、弱勢族群的學生(簡稱弱勢學生)。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根據學者陳淑麗、洪儷瑜的研究 ,在我所處的花東,六年級識字低成就的學生,其識字量還不到全國小二的平均值;九年級識字低成就學生,識字量還不到全國小三的平均值,而且學校規模愈小,識字低落的情況愈嚴重。

  2. 2023年3月22日 · 細胞治療4大問:它能成為癌症新希望嗎?. 治療費用、風險與挑戰有多少?. 病人抽血後,在細胞製備所分離、培養細胞、經過品質檢驗後,再送回醫院供病人治療使用。. (攝影/林彥廷). 細胞治療被視為癌症與重症的新希望,但細胞治療發展多時 ...

  3. 2022年11月27日 · 攤開教育部與原民會共同發布的《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計畫(110-114)》,計畫中寫明要讓全國的原民實驗學校從111學年度36所增加到114年度40所,但卻沒有進一步說明新設立學校是小學還是中學;另外在追求校數的提升時,也不見辦學品質的目標。

  4. 2017年2月25日 · 1.什麼是原住民傳統領域? 什麼是原住民族土地? 原住民傳統領域是指原住民原本的生活領域,包括部落所在地、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也包括海域與河流。 由於居住在台灣西部的平埔族群的傳統領域問題相當複雜,目前討論的傳統領域只包括16個原住民族,大致上只包括中央山脈與台灣東部,不影響台灣西部及各大城市。 原住民族土地指的是「原住民傳統領域」+「現有原住民保留地」,由於「現有原住民保留地」範圍非常明確,而且大多位在原住民傳統領域範圍內,因此當大家討論「原住民族土地」時,通常討論的是「原住民傳統領域」。 2.原住民傳統領域屬於誰? 屬於個人嗎? 現代的土地制度大多是私有制,土地屬於某個個人或某家公司。 但是原住民原本的土地制度是共有制,土地屬於部落或家族共同擁有,不是私有制。

  5. 2021年6月23日 · 在工寮、山區裡連線遠距教學. 數位落差,不只是硬體落差──看見疫情下的教育不平等. 台東萬安國小振興分校三年級學生國文期末考,老師透過視訊畫面監考,並將同學分別置於不同空間,以確保考試進行順利。 圖為在活動中心考試的學生。 (攝影/鄭宇辰) 5月19日,台灣教育史上罕見地全面停課,COVID-19疫情在社區爆發得又快又急,全台學生改採線上學習。 突如其來的「停課不停」,讓老師的教學進度被打亂,剛開始,教育部宣布的停課時間只有10天,然而隨著疫情持續延燒,停課時間已延長4週到7月2日、直接銜接暑假。 而在變種病毒的挑戰下,遠距教學有可能更為頻繁。 在偏鄉種茶、採筍、打零工為生的家長開始把孩子帶到工地,學生在山上、工寮、車子裡連線上課。

  6. 2023年7月13日 · 2010香港大專院校開放以台灣學測成績申請入學後,台灣生赴港人數明顯增加,當時,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會到各重點高中宣傳與招生,其中幾間學校也會於入學博覽會設攤,讓學生們拎著學測成績單在現場報名面試,掀起一波熱潮。

  7. 2018年8月19日 · 民國85有「教育優先區」裡的課後照顧、民國95有「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民國103開始,政府為了十二年國教而整合之前各項計畫為「國中小補救教學」。而在民國105,更擴大補救教學的範圍,從「低收入、低學習成就」的「雙低」,改為「單低」,只要符合其中一項也可接受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