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6月18日 · 「社區家園」是慢性精神病患在醫療照護體系之外與社區融合的契機,但要獲得大眾的理解與接納還是充滿挑戰。

  2. 社群企劃|陳思樺. 曾經與美國和英國比肩前行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爭議接二連三,甚至爆發讓台灣人「生物弱點」全都露的國安風險。 面對急速進展的精準醫療時代,在法規布建、倫理守則、社會溝通的進與失之間,如何「精準」拿捏?

  3. 921地震中部倒塌的大樓。 (攝影/Reuters/達志影像) 【精選書摘】 本文為 《地震:火環帶上的台灣》 部分章節書摘,經春山出版授權刊登,文章標題與文內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板塊交界處,《地震》一書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春山合作出版,以921地震為核心,構築出一部因山崩地裂所寫下的台灣當代自然環境與社會史,更盤點全球與台灣重要地震與海嘯事件如何牽引國際科學合作與社會重構,多視角重新理解地震。 本文節錄自第四章,本文作者深入分析台灣921建築損壞、導致傷亡災情的主因,並盤點這些年來的耐震法規變化和建築補強成果,試圖對平均一生至少經歷兩次大地震的台灣人,提出與震共存的法則。 盤點921地震「建築殺人」3原因.

    • 美國:「居住優先」策略有顯著成效
    • 台灣:3大原因讓政府和社會不去正視無家者居住需求
    • 關注無家者權益的公民團體角色

    事實上,已有眾多證據顯示,積極且優先解決無家者住宿需求的居住優先(Housing First)策略,能十分有效且節省開支地緩解無家可居的問題,尤其是針對長期無家可居者更為有效。在此僅舉兩例:美國猶他州自2005年起,運用居住優先原則推動的相關措施,到了2015年已使長期無家可居的人數從2,000人變成不到200人。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市在2012年推行此策略為主的方案,參與方案者不但相較於沒有穩定住所前有更多收入、更多社會支持、較少被逮捕,而且一年就共省下180萬美元的大筆醫療支出(每位參與者約省下2.9萬美元),其中包括醫院與急診室使用狀況減少70%。 這種始於美國紐約的方案,不以處遇或工作等條件為前提,先提供獨立生活住居,尊重無家者意願,以社區為基礎提供可及性高的支持性服務。在隨機控制設...

    無家者居住需求得不到回應,問題主要出在台灣遊民政策始終被界定為社會救助問題,而非居住問題。政府雖構建一套相對完整、涵蓋廣泛的社福體制,保障極端缺乏維生能力無家者的生命權,但卻無法有效回應所有無家者最迫切的居住需求,而主掌國家居住相關政策的中央營建署與地方都發局,在遊民政策上並未扮演任何角色,甚至也未意識到有此需要。這與國外處理無家可居問題時以「住宅」與「經濟安全」雙軌並重的狀況相去甚遠。學者雖以跨國比較為例提醒政府,但卻不見改善。 現行體制對無家者被剝奪適足住房的基本權利的現象,是消極以對的。個別地方政府雖積極協助租屋並申請補助,但這種協助的前提是穩定就業或具備老人、身障之福利資格,也常限於量能不足與制度排除的問題,而使成效備受質疑。接觸無家者的遊民工作者絕非未體察到此住宿需求,然而,他們努...

    以往,協助無家者的民間力量主要是具宗教色彩或素樸助人觀的慈善團體,團體運作的主力放在提供無家者實質服務或物資,以及驅使他們找工作、住屋以脫離街頭。在過程中,「助人—受助」連帶如本書第五至七章的描繪,不但危殆且對無家者自我形象、尊嚴、彼此信任,產生明顯負面後果。這並不是說外界不需要協助這群身處社會邊緣且經濟極弱勢的群體,但確實應思考如何讓打造的「助人—受助」連帶更為平等、正向且穩定,而你我皆可參與的公民團體在此過程中即扮演關鍵的角色。藉由關注或參與這些公民團體,將能凝聚民眾的進步力量,帶領台灣在無家者權益改善上進入下一階段。公民團體將在以下3個具體面向上起到實質作用: 第一,督促政府採取積極作為,保障無家者權益。 台灣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之所以無法採取積極且適切的作為,究其因在於迎合整體社會保守...

  4. 2024年3月26日 · 第一個變化,是台灣婚育市場。 根據 內政部統計 ,2023年台灣女性有偶率創下新低48.24%,以30~34歲年齡層女性為例,2007年《人工生殖法》立法時有偶率尚接近6成,如今已掉到4成出頭。 同年女性初婚年齡也是新高,達到30.7歲;第一胎在35歲以上生產的比例,在10年內從不足2成(19.03%)成長到超過3成(32.44%),皆意味著趁年輕時結婚、趕快生小孩的型態已不再常態。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是這屆立法院會期首波提出草案的立委,在進入政壇前,是20年經驗的婦產科醫師。

  5. 2017年6月15日 · 失控的海洋廢棄物──塑膠砌成的海龜墳場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乘著洋流來去的海洋廢棄物(marine debris),在人類驚覺嚴重前,已快速地全球化。 海洋廢棄物不分國界,對生物的殺傷力同樣不分領土。 人類垃圾,是現今海洋生物生存最大的敵人。 數不清因誤食、纏繞而死的生命,正在海底看不見的幽暗角落上演。 大片珊瑚礁岩上,遠遠就可看見一隻海龜有氣無力地停在珊瑚上,一動也不動。 靠近一看,發現海龜的尾部黏著一坨透明袋狀物,仔細瞧竟是半個手臂般長的垃圾袋,原以為是海龜的腳被纏上,殊不知伸手一拉,塑膠袋竟從牠的肛門一洩而出。 上述 影像 來自台灣近年的熱門觀光景點,小琉球。

  6. 2017年11月26日 · 廖家敏/7.1億的代價:RCA工殤覺知的血淚歷程. 2017年10月27日,RCA污染侵權一案由高等法院二審宣判,判決被告公司賠償勞工追加至7.1億。. 這場將近長達19年的跨世紀訴訟,涉及職災、公衛、環境等重要議題,訴訟案的勝利為台灣寫下重要的歷史。. 本文作者曾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