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9月24日 · 女性對教養最自信 男性對婚姻有把握. 研究採用中研院 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 (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 PSFD)的數據資料,透過面訪,蒐集同一家庭、跨年度的追蹤調查。. 結果發現,三種家庭效能感彼此都是中度以上的正相關,蓉果指出,家人關係本來就是 ...

  2. 2021年7月23日 · 臨床心理師 黃惠萱曾 分享父母在年邁的過程中孩子可能經歷的三條心路歷程包括接受全能父母的幻滅承擔自己長大的責任放下親子間的遺憾而在這三件事上能適應得較好的人都有些觀念上的改變其中一項是:「 接納父母的選擇』,讓父母做自己。 」過去父親將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或許已經擁有一番成就的孩子終於有能力對父親說:「換你享受你值得擁有的人生了。 三、「對不起,我不應該發脾氣。 Video unavailable.

  3. 2017年3月20日 · 日本人說「三十路」,不管男女同性戀異性戀都勢必要面臨一個又一個的關:早工作的煩惱工作升遷、還在讀博的正在拼論文、結婚的煩惱奶粉錢,不結婚的煩惱被催婚。 男同性戀如我,以為當時的男友可以與自己共天涯,但也知道自己不再青春萬歲,「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漢書》如是說。 數個月後就應驗了。 故事要回到2015年底。 在學會一同發表過論文,大妻女子大學的赤松美和子教授傳了一封臉書訊息,問我有沒有興趣在一本介紹台灣的書裡寫關於LGBT的事情。 這幾年台日關係日益升溫,在日本留學這幾年,常常在表明台灣人的身份之後,莫名收到一句「阿里嘎多」,謝謝台灣人在東日本大地震時對日本的幫助(天知道我2011年那年邊寫論文邊兼課賺錢,窮死了,只捐了幾百塊)。

  4. 2019年7月25日 · 愛心理 2019-07-25. 【為什麼我們要選這篇文章】 在父母上了年紀之後我們就必須肩負起照顧他們的重責大任很多人在陪伴父母的時候常常因為無法改善父母的負面情緒而感到很沮喪難過讓心理師給你一些建議減輕照顧父母的挫折感。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諮商心理師 吳姵瑩 Chloe Wu. 我身邊的案主,都在教我「愛」。 他們總是盡責地在每個角色中努力地付出,看著他們愛人的方式,我深感自己不及。 聽著他們是如何陪伴自己的家人,以及如何去逗家人開心,我總是打從心底佩服。 親愛的,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可以讓你愛著、付出著、珍惜著,是很珍貴的事情,可是有一天 當你不停的付出,卻對自己依舊不滿意時,你就需要讓自己停下來,照顧好自己了。 他不快樂,是你造成的嗎?

  5. 2019年8月8日 · Amway 2019-08-08. 採訪編輯/鄭閔文. 「心好累、人生好難⋯⋯。. 」做不完的工作,低薪、買不起車與房、遇到老屁股賴著不走、升遷困難,這些是「厭世代」的縮影。. 相較於上一代經歷過台灣經濟起飛的榮景,20歲~35歲左右的這一代即使生活還算富裕 ...

  6. 2022年4月18日 · 作為在加拿大成長的中國移民第二代劉思慕的價值觀與父母的亞洲傳統價值觀有極大的落差父母對他抱有極大的期望更造成了親子關係的裂痕而且通常是由暴力收場。 即使如此,學生時期的他還是努力達成父母的期望——成績總是全 A,在全國數學競賽中脫穎而出。 畢業後就進了全球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德勤」工作。 但工作不到 1 年,他就被解僱了,當時他才 22 歲。 「我強忍屈辱的淚水,抓起我的東西,再也沒有回頭。 」劉思慕在他 5 月即將出版的回憶錄《我們都是夢想家:移民超級英雄起源故事,We Were Dreamers: An Immigrant Superhero Origin Story(暫譯)》中寫道,並描述了他被解雇的過程。 他人生的前半輩子都活在父母的期望中,被解雇後開始追自己的夢。

  7. 2020年11月2日 · 過去公視出品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描述台灣父母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因為觸及許多台灣人的童年引起高度的迴響事實上有嚴重家庭問題的國家不只台灣還有日本本文作者透過自身的醫生經歷與讀者分享為何會有好想殺死父母的想法。 (選書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 pixabay ,CC Licensed。 文/石藏文信(內科、顱內及心血管專科醫師) 譯/Miyako. 有「想殺死爸媽」的心情,很不應該嗎? 「好想殺死爸媽……」若說出這種話,都會受到社會上一般人的指責。 「你怎麼可以想這種可怕的事情! 但是,卻沒有人去看這背後的黑暗面。 然而,我在診療的時候,反而會主動問患者:「你曾經有過殺死爸媽,或希望他們早點死掉的念頭嗎?

  1. 相關搜尋

    劉彥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