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2月20日 · 根據個人資料保護法所定義從大至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細微至指紋性生活病歷犯罪前科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識別該個人的資料都受到法律保障不論是公或私部門所儲存的個人資料有可能因管理不當而被第三方取得個人資料造成個資外洩事件。 本次 Gogolook 也針對個人資料範疇中不同項目的外洩頻率項目進行排名一窺各地差異的同時也提醒民眾應多加留意防範外洩破口! 根據本次調查,台灣、泰國、馬來西亞前三名高頻外洩個資皆為登入密碼、電話號碼、姓名,而國籍、Email、地址、出生年月日則位居四到七名,排序略有差異,而日本、韓國的好發外洩個資則為姓名、登入密碼、電話號碼。

  2. 2024年4月8日 · 產業動態. 2024-04-08. 分享本文. 隨去2023 12 立法院三讀通過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法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又或金管會新訂國內上市櫃個資外洩應對準則預告個資權益保護的時代來臨看準民眾對個資保護議題的重視Gogolook走著瞧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個人數位防詐 App Whoscall 8宣布推出新功能個資外洩偵測」,提供全球用戶免費查詢個人資料外洩風險除了大幅降低民眾掌握個資權益的門檻更能從詐騙源頭防範威脅超前應對。 你的個資外洩了嗎? 電話查就知道! Whoscall 又進化! 新功能「個資外洩偵測」提前阻斷詐騙風險,電話查就知道!

    • 家庭資訊是個人隱私,不可為履歷其中選項
    • 我打從心底不相信資料會受妥善保管,況且我又不是你員工
    • 台灣文化的奴性思維過於濃烈,從履歷就能看出
    • 我可以請公司提供本人所申請的職缺離職率是多少嗎?
    • 我們的權益早從履歷表上,就開始了凌遲程序

    (大濕按:讀完後,建議要看文尾的警語,不然你會以為大濕要叫你搞公民不填個資運動) 最近想找份新工作,所以又開始我的投履歷,赴面試歷程。其中有些台灣固有的應徵文化,大濕感到極為不公。比方說履歷表的架構好了;在台灣,平均一個 104 的履歷會有 5~7 頁。一個人的一生幾乎毫無保留的攤在雇主視線下。 其中包括照片、生日、體重、年齡、婚姻狀況、家族資訊;甚至連血型、星座、與病例,都要赤裸裸的釘在履歷十字架上。我們彷彿很習慣這種待遇,但看看國外,是否都是如此? 其他國家我不確定,但美國我待過,申請過工作,也面試多家華爾街銀行。但老美的履歷薄薄的僅有一張(如下圖)。迫不得已的履歷,才會增加至兩張。如果你的家當是三張,會被笑不夠專業,或是誤以為是賣身契。 為何如此袖珍?有無歷史典故?有,這叫人權,或是說...

    這點我真是不解,到底你是要我為你效勞,還是準備幫我搞個家族企業,為何連祖宗十八代都要牽扯進來。這點,根本不要指望老美員工提供了,他們會認為你是在公然挑釁。 況且,為何這份更詳細的員工資料表,要在初步面試時就提供?我很有可能不會被貴公司錄取啊?機率約莫是 8 成,但你敢不配合嗎?不合作,機率就會升至 100%。國會諸公們,你們都跑哪去了?為何不立法遏止這行為? 此外,有些公司還要提供體檢、退伍令、薪資單、成績單、畢業證書、離職證明、多益等垃圾佐證。 那這些內部文件會被銷毀嗎?還是當作公司文件,留著做後續的行銷用,甚至賣給行銷公司?以台灣個資保護法的縝密度,與小弟每日接到的電話與 Line行銷而視,我打從心底不相信資料會受妥善保管。況且,我又不是你員工。

    我想很多覓職的朋友會有這個經驗,就是面試 10 次,就要填 10 次不同的個人資料表,且都要用筆寫,有些還要提供自傳、申請目的、讀過的 3 本書、最難忘的挫折、最自豪的經驗、以及個人 5 年後目標。通常填寫完畢後,就花了半天時間,10 次的申請數,就要蹉跎 10 次的光陰。 除此之外,別忘了還有討人厭的筆試。你要申請 10 次工作,也要考 10 次的作文申論。有些大型公司,為了確保員工的卓越度,會將考試搞得很冗長,常常一次測驗,會比上一天班還累。那這些補償,是否能向公司討? 也許你會問,公司之所以花那麼多的測驗在你身上,是看看你是否有誠意,會為這份工作付出心血,如果連申請表都不願意詳細填寫,意味著你的不稱職。喔,是如此嗎?我的經驗是,公司常常會在一開始時,給你這種曉以大義的道德勸說,讓你乖乖...

    如果資方能夠要求勞方在申請工作時,提供如此鉅細靡遺的個人資料,那是否可請公司的營運單位,提供經理部門的薪資情況、三等親資訊、以及前三個工作的報酬與離職原因。 或更棒的是,請提供公司前三年的財務報表與成本結構,員工的單位成本與報酬率。此外,請提供本人所申請的職缺離職率是多少,解釋前 3 任與現職 3 位的薪資結構,與前職被 fire 的理由,並請主管陳述解僱原因與員工的答辯;請將這些答辯檔案化,並向勞工局立案。這樣,不是會有更客觀的談判平台嗎?至少資訊是對稱的。 也許你會問,大濕啊,你真會哭爸耶,應徵工作本來就要測驗你的成績啊,考個試又怎麼了。喔,是嗎?如果跟你說,除了某些需要專業技術的工作如 NASA、國安局、或醫療機構外,一般而言,美國企業(位於美國外就不一定,像台灣的美企)是不允許測驗的...

    所以剔除外表、智商、學術測驗、個人資訊、家庭背景、個人自傳、家庭病史、犯罪紀錄外,老美都是如何應徵員工啊?就三項,一為學歷、二為經歷、三為縝密的面試。 美國企業光面試可能就會舉辦 3 次,像我之前在高盛申請的暑假實習,就歷經 5 個不同的單位主管審核,包括海外主管使用視訊設備;分 3 天進行。但途中不會耽誤你一分鐘考試,或填全家的身份證字號與是否健在。 其他如專長、證照、興趣也會納入考量,但不是主要部份。也就是這個原因,老美的履歷表,只有薄薄的一片。 也許你會說,老美的僱用標準太低了,無法充分反應員工的資質。喔!既然這樣,為何台灣的企業那麼弱,擠進全球前 500 大的僅有兩手指數字;而老美卻包辦一半,所以別給我這廢話。 如果你的企業有競爭力,通常面試官會有優異的直覺,能在面試這道關卡,就挑出...

  3. 2024年1月19日 · 日前《紐約時報》一篇報導指出,內部編輯 Jeremy White 發現有陌生人透過 ChatGPT 得到他的私人 email 並寄信告知他此事。 且 Jeremy 發現不止有他,《紐約時報》裡大約 30 名員工的 email ,都可從 ChatGPT 生成的答覆中取得。 原來該名陌生人,同樣是調查 ChatGPT 吐露個資的研究人員,而該研究是基於付費版本的 GPT-3.5 Turbo 。 研究發現 GPT-3.5 Turbo 回答的 email 地址,雖仍存在少許的字元錯誤,但整體正確率達 80% 。 一般來說,OpenAI、Meta 和 Google 等公司會使用不同技術來阻止用戶透過聊天,來向模型打探個人資訊。

  4. 2017年12月20日 · 關於資訊安全之內涵多數係以保護企業或組織之資訊資產為主並透過相關軟硬體協助如系統監測權限控管等方式確保資料/資訊/資產的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及維持組織之營運或將風險降低而個人資料依據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 2 條的定義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然而,個人資料或許可能作為企業或組織內部之資訊資產,但兩者在保護之法益及法令遵循的需求皆有所不同。 個資法要權衡的是避免人格權受侵害,以及促進資料的合理利用,與資訊安全透過軟、硬體之技術手段保護資產的角度不同,個資法更加強調法令遵循之管理與保護。

  5. 2019年10月9日 · 2019-10-09. 分享本文.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Google 的個資問題一直是爭議使用者也被鼓勵刪除瀏覽紀錄不要自動記密碼等等。 然而近期有人發現,自己的外公從未上網,更沒有 Google 帳號,Google 卻能查到他的個資,而且上面的資訊比親人知道的還多。 這是怎麼回事? Google 為何能拿到從未上過網的人的資料? (責任編輯:郭家宏) 如果有一個陌生人,他不僅知道你外公是誰,還知道他的住址,你是否會隱隱感到不安? 如果這個人是 Google 呢? 再如果,你的外公還從不上網呢? 聽起來有些詭異,但這件事確實真實發生在了外國網友 Joe Toscano 身上。

  6. 2018年12月20日 · 我個人是用VeraCrypt(見下列說明),但這軟體比較複雜,差別在於1Password 是建在瀏覽器上,如果有漏洞被找到,程式本身可以在我下次輸密碼時取得我的密碼。 這不常發生,但有風險。 考慮用跨平臺的免費工具VeraCrypt。 如果你怕哪天可能被迫說出電腦的密碼,例如過海關或被橡皮管痛打到招出密碼,不妨用「隱藏磁區」,靠兩組密碼把部分資料藏起來。 表面很配合,實則留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