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30日 · 心理紓壓. 「我覺得會做人,就是做自己。. 」林志玲越活越有魅力的「待人哲學」. Cheers快樂工作人 2021-09-3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總是給人「高EQ」印象的林志玲,不僅在待人處事上有智慧地掌握了「軟身段」與「做自己」的界線,更以誠懇 ...

  2. 2024年5月29日 · 分享本文. 科技巨頭 Meta 宣布,自 2024 年 6 月 26 日起,Facebook 上所有使用者的貼文和照片,將會被拿來當成 AI 的訓練素材,以幫助 Meta 改善人工智慧創意工具和其他 AI 相關服務。. Meta 指出自 6 月 26 日起,官方將開始實行全新的 Facebook 隱私權政策,而任何不 ...

    • 「害怕」時會想要「控制」
    • 「害怕」隱藏著「敵意」
    • 「害怕」會造成「停滯不前」
    • 「害怕」產生「沒有理由的焦慮」
    • 「害怕」形成冷漠麻木
    • 面對「害怕」釋放內心的恐懼與限制
    • 延伸閱讀

    當我們感覺害怕的時候,就會想要自我保護。 最常見的保護方式包括:自我控制或是掌控他人。 我在諮商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人的能量都花在「自我控制」, 每件事情都要預先做好規劃,試圖掌控未來的發展。 有些人是做事情的順序必須完全符合自己要的, 不能有一絲一毫紊亂,不然就要花很大力氣重新安排。 有些人則是所有的細節都要很清楚,為了記錄每個細節, 自然要花很多時間。 也有些人是物品的排列順序都要整齊劃一, 衣服要分不同的顏色放置,碗盤要從大排到小,不能忍受任何失控。 除了控制自己,更辛苦的是掌控他人, 期望別人每件事情都跟自己回報,規定別人按照自己的做事方式, 要求別人遵守自己的規範,甚至想要掌握別人的行蹤。

    「害怕」也常常隱藏著「敵意」。當我們不安時, 常常會忍不住跟別人做比較:「別人有我沒有,怎麼可以? 我一定要比他更厲害。」「比較」和「競爭」的背後,其實躲著「 破壞性的感受」。工作時受到「比較」和「競爭」驅使的人, 會特別執著於追求「豐功偉業」、期盼自己「一枝獨秀」,成為「 與眾不同」的人。 最常出現的狀況是:「我的學歷比較好, 怎麼可以安排我去做小嘍囉的工作,這樣不對吧?我要換部門。」 或是認為:「我對公司的貢獻比其他同仁高多了,他們差我太多了, 薪水當然也要比他們高才行。」競爭心強烈的人,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渴望被人讚賞、被人認同, 越是想藉由成功來克服不安,對失敗的恐懼就會越強。

    當內心害怕失敗,反映在行為上就會停滯不前。 很多人恐懼陌生的事物,害怕以後要面對的問題比現在多, 一想到未來困難重重,覺得自己沒有能耐面對,乾脆放棄算了。當我們害怕出錯時,常常會跟別人說:「我不曉得要怎麼做, 我可不可以不要做?」或是想要換別人來做:「 可以換資深的同仁來做嗎?我可能無法勝任。」 或是用過去的失敗經驗來拒絕接受交付的任務:「上次客訴, 我覺得好可怕,讓我有不安全感,我很怕拖累大家。」 何以會認為自己是人生的失敗者呢? 起源往往是因為從小不斷被灌輸某種破壞性的訊息: 「你不行啦,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你的動作那麼慢,我來幫你做比較快。」 「你缺乏判斷力,經驗也不足,所以要怎麼做,我都幫你想好了, 你只要照著做就好。」 「你好可憐,從小爸媽就不在身邊,才會這樣。」 「我再給你一...

    很多人的生涯遇到瓶頸,探索背後的原因後發現, 其實是內心渴望贏過別人,為了達到「贏過別人」的目的, 就會變得很難做決定,也不敢冒險,因為做錯決定, 就被別人說中了,也就代表自己輸了。當「內心害怕」超過「 真實危險」,就會變得很焦慮。「焦慮」 是我們渴望追求優越卻感到不足的反應。當「害怕」大過「問題」, 就會導致適應不良。很多人會出現「沒有理由地害怕、焦慮」。 這幾年的諮商經驗發現,有愈來愈多拒學或是抗拒工作的人。 當我們沒有工作的時候,很自然地,就要依賴別人提供生活所需, 這個行為意味著「社會情懷較低」,但是「自我興趣卻很高」。 倘若我們從小生長在過度驕縱寵愛,或是家人常常傳遞負面、 敵意訊息,又或是缺乏愛與溫暖的環境中,「害怕」 的情緒就會被增強,以致於長大後無法面對自己的生活任務, 潛意...

    當我們被恐懼和焦慮淹沒,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 有些人會躲在冷漠麻木中,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出「無所謂」、「 不要管我」的態度。人際互動的時候,常常會強調:「 你們不要管我就好了。」或是表示:「你們就當我不存在好了。」一 旦跟周遭人的互動變得越來越冷漠,開始對別人抱持敵意, 把別人的行為都做負向解讀,總覺得「別人不理自己」,漸漸地, 對自我的關注就會越來越高,「關心自己」遠遠超過「關心別人」。

    在專業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接受心理諮商, 探索自己內在的恐懼與限制。當我們了解自己的想法、情緒後, 才不會把自己的議題投射到當事人身上,干擾諮商歷程的進行。 當自己成為求助者時,才知道求助的過程並非如此輕鬆簡單。 光是要拿起電話預約,就在心裡掙扎許久, 不斷想著什麼時候打電話比較適合呢?要怎麼開口呢? 什麼特質的心理師適合自己呢?對方會問我哪些問題呢? 真的沒有想到,求助的過程會歷經如此大的掙扎起伏, 需要下這麼大的決心。這個時候,心裡開始佩服當事人的勇氣: 原來「求助」需要鼓起如此大的勇氣。 很多當事人都曾經告訴我,在踏入諮商所前,內心充滿恐懼不安, 不知道會面對什麼樣的自己?是不是問題大到沒救了? 人生還可能變好嗎?聽了他們的心聲,我也會回饋:面對自己就是最大的勇氣。阿德勒認為,消除...

    【每個人都會在暗夜中遇上焦慮】榮格心理學專家:焦慮其實是引領你「找回自己」的嚮導 【你可以善良,但不要委屈自己】韓國心理諮商師:沒有任何關係,值得你受傷 【你真的不必討好所有人】獻給容易受傷的你の「厚臉皮學」:要怎麼從沮喪泥淖裡爬出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鍛鍊心理肌力》,由時報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3. 2018年4月23日 · 一個成功人士的條件是什麼?. 答案是令人出乎意料的「高情商」。.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就業未來報告指出, 到了 2020 年,情緒智商(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才是將傑出人士與其他人區別開來的關鍵因素 。. 情緒智商是無形的,它會影響我們如何管理 ...

  4. 2019年7月12日 · 本篇邀請到「每天來點負能量」、「文案的美」創辦人林育聖來聊聊他如何看待自己的青春與夢想(文末有 免費講座資訊 )。 「小時候說到夢想,整晚都不想睡覺。 現在說到夢想,只想趕快睡覺。 」 令人忍不住會心一笑的吐槽風格,讓臉書粉專「每天來點負能量」在幾年前爆紅,創辦人林育聖最後選擇在2017年停止粉專的更新,專心回到文案領域中繼續耕耘。 從負能量到文案,一路走來,林育聖認為「認清現實」,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每天來點負能量」粉絲專頁曾爆紅累積到74萬粉絲,林育聖於2017年停止更新,專心回到文案領域中繼續耕耘。 圖片來源: 每天來點負能量 Facebook 截圖。 23歲時,夢想「進化」成現實. 說起現實這件事情,大概是林育聖身為金牛座的個性使然。

  5. 2016年8月10日 · 為什麼看起來像「廢話」的心靈勵志語錄這麼紅?. 我們時常在 facebook 上看到一堆勵志名言或心靈雞湯,看似充滿人生哲理,增加正能量,但仔細去推敲句子,啊不就是廢話嗎?. 不過這些句子卻非常受歡迎,也因此出現了許多勵志網路紅人,出書也有 ...

  6. 2019年11月29日 · 左圖為「狸和禾小穀倉」的狸飯糰,右圖為「狸和禾小穀倉」負責人紋翠。. 圖片來源:《Made In Forest 山林製造》,天下雜誌提供。. 《VO》導讀:. 說到「貢寮」,腦袋第一個浮現的可能是海洋音樂祭、核四議題。. 不過很多人或許不知道,貢寮因為地形的限制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