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0月24日 · 作者許菡芸為目前社民黨北市中正萬華的市議員候選人她近年來在社區基層蹲點服務站著與人民相近位置的她面對丁守中所提出的政策看似立意良善但說白了丁並不理解原住民族所面臨到的困境

    • 差距不是今天才造成。你發現的當下會最為難過,但你和他們的距離恐怕已經形成多時,今天的難過也喚不回過去的近距離。
    • 即使打進圈子也是自己騙自己。強行加入一個打不進的圈子,也不會改變既定的觀點和差異,只會讓原本若隱若現的隔閡更加容易浮現,那種不自在的感覺將更頻繁出現,因為你在圈子裡。
    • 不要為了一個團體改變自己。當你會為了一個團體改變自己,你下次又會為了下一個團體改變自己,除非你清楚自己的改變目標和原因,否則永遠都會改變不完,成為一個沒有自我核心的人。
    • 關係應該是更長遠的。難過或許會給你動力去做點什麼,但那往往是短暫的。關係應該看得更長遠,撇開難過人才會更看得清楚差距的原因,才能釐清這是不是自己長遠渴望的關係。
  2.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不只從YouTuber變成台北市的新科議員,網紅呱吉(邱威傑)還加入議長參選,為議會公開透明化努力,雖然未能成功但事後他也說出參選原因:「並未看到太多執行細節,最後只好自己參選。

    • 你不開口我就不開始上課
    • 成為機會的主人
    • 老師與學生都需要改變

    大二時,我跑去台大哲學系修了一門課,叫做「歐陸哲學導論」。那門課教導的現象學哲學家們的理論,我幾乎都忘光了,然而我卻在這門課學到一項大學教育中最有價值的事情:舉手發問。 第一週上課時,開設這門課的德國教授,他帶了一個咖啡杯與一本書走了進來。談到課程規劃時,他說:「每週你們要讀十頁到二十頁的英文文本,好好準備之後,在一張紙上寫下三個英文的問題過來」,接著就下課了。 一個禮拜過去,我帶了三個問題來到課堂上,但我卻遲遲沒有發問。班上有過半數的交換學生,我生怕自己英文講得不好,或是問了一個笨問題,不想成為第一個發問的人。教授講完話後,過了三分鐘,仍然沒有任何學生發問。 於是他開口說:「如果你們不開口發問,我就不開始上課。你知道你們每學期付我多少錢來教書嗎?如果你不努力發問,多學一點東西,就是你們自己...

    我從來沒有想過,大學畢業時有機會到英特爾公司實習。 在大三下那一學期,我偶然跑到研究所修了天線設計的課。在這之前我完全沒有接觸過相關的工具,所以只好努力求助於助教。 事隔一年之後,那位助教突然傳臉書訊息,詢問我有沒有興趣到英特爾實習。雖然沒有十足的把握,我還是努力嘗試看看,想不到面試之後部門主管直接錄取,履歷甚至是面試結束後才提供給人資部門。 每堂課或是每場演講,都是講者繁忙之餘,特地撥出時間準備的內容。在他特別擠出來的這兩個小時,也許你這一輩子就只會見到這個人一次,然而只要你跨出舒適圈開口發問,或是給予回饋,就能在無形中增加許多機會。 培養實力固然重要,然而能夠在適當的場合抓住機會,才是改變命運的關鍵。

    在大學教育中,知識本身不應該成為教學的目的,而是藉由學習知識的過程,扎實地訓練學生思考的能力,這才是教學更重要的目的。 就以我修的哲學課來說,與其由教授口沫橫飛地在台上講述哲學家陳舊的理論,遠遠不如由學生認真思考後提出的一道問題,之後再由教授與學生彼此討論來得有價值。 只有當老師與學生都承認自己的不足,並攜手共同接受新的挑戰時,才會有真正的創新出現。然而,為什麼台灣教育下的學生與老師都不想互動?假如你看看國小、國中與高中的義務教育的內容,就會立刻明瞭。 我是一個標準台灣教育體制下成長的學生,回首我上大學前十八年的歲月,大多數時光都在不鼓勵犯錯的升學主義及沉默的教室中度過。考試只鼓勵學生追求分數上的完美、努力背誦蒼白的知識,與教室外的世界脫節。 學生怎麼可能一踏入大學,就搖身一變成為積極發言、...

  3. 2018年10月18日 · 文/心理師 許皓宜 對於同性交往還十分保守的那個年代我在大學校園裡認識了一群不願公開自己性向的同志男學生。 他們的成績大多十分優異,也相當重視維持自己的外貌,因此站在人群中特別顯眼,高挑帥氣、脣紅齒白,個個到現在都能被貼上「小鮮肉 ...

  4. 2019年11月1日 · 「你小兒子好不容易回來了,你幫他了嗎? 「妳知道⋯⋯我只是個駕訓班教練,妳認為我該怎麼辦? 如果光看陽光普照的預告可能會有不少人覺得鍾孟宏導演以下簡稱鍾導」)在人生的第五部劇情長片裡好像轉性故事圍繞著許多人心中最脆弱卻同時是最後棲身之地的家庭畫面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陽光與陰影,必然共生共存. 的確,透過《陽光普照》我們彷彿可以感受到鍾導內心更柔軟的那一塊, 但別忘了人類終究是沒有那麼容易被改變的生物,一如有「陽光」的地方,「陰影」必然也隨之而來。 圖片來源:《陽光普照》劇照。

  5. 2018年8月1日 · 姜宇捷今年43歲,來自台灣苗栗,畢業於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資歷長達16年,已榮獲近20項建築大獎,曾待過美國大型建築事務所SOM(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2009年加入英國Aedas設計公司上海分所,一路做到執行董事,見證大陸規模從30人擴增至千餘人榮景,也在大陸留下不少代表作。 預見台灣市場正在萎縮,選擇到中國發展. 場景再拉到上海恆隆廣場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辦公室。 今年50歲的劉友,36歲當上台灣安侯建業合伙人,2004年到上海,目前是畢馬威中國中區合伙人。 十多年前西進上海,是因為 他觀察台灣產業外移,已預見會計市場萎縮 ,所以到上海闖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