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三世善暹禅师、居讷禅师. 佛印 (1032年—1098年)俗姓林,名了元,字觉老,一說姓謝名端卿, 北宋 饒州 浮梁 (今 江西 景德鎮 )人。. 生於 明道 元年,幼聰慧,三歲诵《 論語 》 ,五歲能誦詩三千首 [1] 。. 在竹林寺读《 楞严经 》,不久出家,至 庐山 开先 ...

  2. 三 法 (日语:法) ( 梵語 : Trilakṣaṇā dharmamudrā 或 Tri-dṛṣṭi-nimitta-mudrā ), 佛教 術語,即「 诸行无常 、诸法 无我 、 涅槃寂靜 」三項標準, 大乘佛教 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 正法 ,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 ...

  3. 2022年1月24日 · 三世善暹禅师、居讷禅师. 佛印 (1032年—1098年)俗姓林,名了元,字觉老,一说姓谢名端卿, 北宋 饶州 浮梁 (今 江西 景德镇 )人。. 生于 明道 元年,幼聪慧,三岁诵《 论语 》 ,五岁能诵诗三千首 [1] 。. 在竹林寺读《 楞严经 》,不久出家,至 庐山 开先 ...

  4. 工具. 三 法印 (日語:法印) ( 梵語 : Trilakṣaṇā dharmamudrā 或 Tri-dṛṣṭi-nimitta-mudrā ), 佛教 術語,即「 諸行無常 、諸法 無我 、 涅槃寂靜 」三項標準, 大乘佛教 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 正法 ,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 其內容可見於《雜阿含經》,但將這三種教說並列,稱為三法印,可最早追溯至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 在南傳的 上座部佛教 中相對應的概念是 三相 ( 諸行無常 、 諸行是苦 、 諸法非我 ), 南傳佛教 將其作為一切萬法存在之 特 徵。 字義 [ 編輯] 三法印中的「」,可對應到 梵語 : mudrā ,是圖章、印章之意。

  5. 人間佛教 是現代 漢傳佛教 的主流思想之一。 「人間佛教作為專有名詞出現是在太虛大師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一文中作為現代特有的佛教理論思想體系則形成於20世紀這一理論思想體系是現代漢傳佛教思想家依據佛法基本原理對轉型社會與現代生活提出的眾多問題的長期創造性思考的積累。 其中, 太虛大師 是「人間佛教」思想的創立者, 印順法師 、 趙樸初 、 星雲法師 、 凈慧法師 、 聖嚴法師 等人為延續此思想推廣的代表 [1] 。 太虛法師的「人生佛教」 [ 編輯] 太虛法師 於1925年(民國14年)提出,他認為當時的佛教重鬼與死、不重人與生,所以提出這一主張。 [2]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人生改善,二是後世增勝,三是生死解脫,四是法界圓明。 [3]

  6. 間佛教 是現代 汉传佛教 的主流思想之一。 「間佛教」作為專有名詞出現,是在太虛大師《怎樣來建設間佛教》一文中,作為現代特有的佛教理論思想體系則形成於20世紀。 這一理論思想體系是現代汉传佛教思想家依據佛法基本原理,對轉型社會與現代生活提出的眾多問題的長期創造性思考的積累。 其中, 太虛大師 是「間佛教」思想的創立者, 順法師 、 趙樸初 、 星雲法師 、 凈慧法師 、 聖嚴法師 等為延續此思想推廣的代表 [1] 。 太虛法師的「人生佛教」 太虛法師 於1925年(民國14年)提出,他認為當時的佛教重鬼與死、不重與生,所以提出這一主張。 [2]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人生改善,二是後世增勝,三是生死解脫,四是法界圓明。 [3]

  7. 2023年11月23日 · 三 法 (日语:法) ( 梵语 : Trilakṣaṇā dharmamudrā 或 Tri-dṛṣṭi-nimitta-mudrā ), 佛教 术语,即“ 诸行无常 、诸法 无我 、 涅槃寂静 ”三项标准, 大乘佛教 认为可以用这三项标准来验证教说是否属于佛教 正法 ,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 ...